一輕控股發佈興漢網際AI智算一體機 京企助力行業智能化升級

3月31日,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期間,北京一輕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集中發佈了包括興漢網際AI智算一體機在內的六大創新成果。

北京興漢網際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平在接受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DeepSeek等大語言模型的開源策略不僅使得企業本地化部署的需求急劇增加,同時給AI智算一體機的成本和易用性帶來了極大的改善。但李平指出,AI智算一體機要實現進一步普及,需要在技術、應用服務、行業標準等方面實現升級。

興漢網際AI智算一體機發佈。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韋保雅 攝興漢網際AI智算一體機發佈。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韋保雅 攝

大模型帶火AI智算一體機

隨著DeepSeek的爆火,AI智算一體機也隨之走紅,在政務辦公、科研、教育、智能製造以及醫療健康等諸多行業的大模型本地化部署中得到廣泛應用。

李平告訴貝殼財經記者,傳統計算設備往往依賴單一類型的處理器,而AI智算一體機採用異構計算架構,將CPU、GPU、FPGA等不同類型的處理器集成在一起。例如,CPU擅長串行任務和控制流,可用於系統的管理和調度;GPU則在並行計算和大規模數據處理方面具有優勢,適合深度學習等需要大量並行計算的任務;FPGA具有可編程性和靈活性,可根據特定任務進行定製化加速。

李平介紹,通過這種多芯片的協同工作,能夠充分發揮各種處理器的優勢,提高整體計算性能,同時針對特定的應用場景,可以根據需求定製開發各種硬件加速模塊,大大提升計算效率。在本地化部署模式下,AI智算一體機還可以有效降低企業信息泄露和數據安全的風險,且本地化快速響應的能力也有助於企業提升業務處理效率。

但如何滿足不同行業在不同場景的本地化部署需求,成為方案提供商急需解決的問題。李平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興漢網際基於20餘年的產業深耕經驗和技術積累,深刻理解垂直行業的實際場景需求,能夠高效快速地為客戶提供定製化的AI智算一體機產品。

如在硬件上,模塊化設計是一大亮點,即用戶可根據自身任務的優先級、計算需求、資源佔用等因素,動態地選擇CPU和GPU數量的搭配。而針對特殊場景,興漢網際AI智算一體機在實現高密度算力集成的同時,採用自研的液冷散熱技術,可有效解決高算力帶來的散熱問題,保障設備在高負載運行下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同時降低了設備噪音,提高了熱換效率。

李平表示,去年,興漢網際AI智算一體機成功中標了中國電信的全光組網算力一體項目,試點部署了180餘台設備,「預計2025年,該項目將迎來重大突破,實現大規模批量部署。」

AI智算一體機仍面臨技術和應用挑戰

AI智算一體機的走紅對上下遊產業鏈有多方面的影響,不僅推動了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也重塑了行業競爭格局。李平介紹,從上遊來看,智算專用芯片需求激增,存儲與網絡設備升級,國產芯片和硬件供應鏈可能迎來更大的市場機遇。

而對於下遊來說,算力成本下降,一體機通過高能效比降低數據中心成本,推動雲服務商升級基礎設施,同時降低AI應用門檻,即企業無需自建複雜AI基礎設施,便可快速部署各種AI應用場景。

不過,李平也指出,儘管AI智算一體機發展迅速,但從產業整體情況來看,AI智算一體機在研發、推廣和應用過程中仍面臨諸多問題,包括智算一體技術成熟度不足、芯片設計與驗證複雜度高、技術路線分化與標準化缺失等。

而從市場應用落地方面來看,智算場景適配性不足,通用型一體機難以滿足垂直行業的個性化需求,同時存在需求端應用不明確等問題,因此在李平看來,企業對這一產品的需求遠未達到井噴程度。

「一方面是目前企業對如何將AI智算一體機融入自身業務的認知還不夠清晰,而且多模態模型在各行業的適配成熟度還比較低。另一方面是在安全合規方面,當前AI應用行業缺乏統一的標準,相關法律法規、數據接入協議不夠完善和規範,可能會存在信息泄露和數據安全的問題,會讓應用企業有所擔憂。」李平告訴貝殼財經記者。

對此,李平呼籲產業鏈企業共同加大在芯片研發、軟件生態建設和供應鏈優化方面的投入。對於應用端的問題,企業應加強市場調研,針對不同行業和場景的需求,開發有針對性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並提供培訓和技術支持,幫助企業更好地應用AI智算一體機。同時,行業應積極推動安全標準和法規的製定,保障企業的數據和隱私安全。

首都企業用科技助力行業智能升級

貝殼財經記者還瞭解到,北京一輕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作為首都大型都市輕工產業集團,在論壇期間還發佈了大豪科技輕工行業智能工廠一體化解決方案,助力服裝紡織行業數字化升級;科技集團AI+數字印包工廠用AI「超級大腦」重構生產流程;一輕院「行星環」無人飲品站通過柔性製造技術,重塑新零售消費場景等六大創新成果。

同時,聚焦行業痛點,一輕控股還發佈了十大應用場景需求,涵蓋氟化物材料定向除雜與超高純製備技術、AI賦能的科研全流程智能支撐平台、真菌菌株高效穩態發酵工藝開發等方向。相關負責人表示,旨在通過開放合作促進產業鏈上下遊協同創新,加速技術攻關,推動輕工行業向綠色化、智能化轉型。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韋保雅

編輯 張冰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