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潤千年

  新華社合肥3月31日電(記者陳諾)春日早晨,薄霧還在安徽省宣城市涇縣的群山間「遊蕩」,山腳下的宣紙文化園已迎來新一天的遊客。

  這裡外觀形如一遝錯落疊放的宣紙,行走其間,就走入了一段紙的歷史。它是文房四寶之一,始於唐代,產於安徽涇縣,因唐代時涇縣隸屬宣州管轄,故因地得名「宣紙」。宣紙有著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因其耐老化、不變色、少蟲蛀、壽命長等特質,享有「紙壽千年」的美譽。

  這是3月6日拍攝的位於涇縣中國宣紙小鎮的宣紙文化園。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這是3月6日拍攝的位於涇縣中國宣紙小鎮的宣紙文化園。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從準備青檀樹皮、沙田稻草等原料開始,宣紙製作歷經蒸煮、攤曬、踏洗、製漿和成紙等108道工序。如今在涇縣,這樣純手工的製作工藝仍然沿用著。2006年,宣紙製作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該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宣紙文化園技藝展示和體驗區,遊客們能夠詳細瞭解並親身體驗這項古老的技藝。

  3月15日,遊客在位於涇縣中國宣紙小鎮的宣紙文化園內觀看宣紙撈紙工藝展示。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3月15日,遊客在位於涇縣中國宣紙小鎮的宣紙文化園內觀看宣紙撈紙工藝展示。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一張宣紙的誕生,難度最大也最關鍵的,當屬撈紙。宣紙種類繁多,不同的厚薄、紋理、絲絡,全在這一「撈」上。對種種微妙變化的掌控,都要靠撈紙工人經年累月練出的神奇手感。

  58歲的周東紅是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的老員工。他1985年開始學習撈紙,在漿池邊一站就是40年,經他手撈出的宣紙多達1000餘萬張。「剛開始當學徒時,做夢都在撈紙,水裡泡久了手爛了好、好了又爛,夏天浮腫、冬天皸裂。慢慢地,就摸索出紙的脾性了。」周東紅手上不停,一邊操作一邊向記者介紹。

  宣紙千變萬化的「脾氣」,讓中國書畫擁有了更多筆墨意趣,也讓它在一代代傳承中凝聚了創新的底氣。

  它可以做一枚郵票,也可以做成「三丈三」的巨型宣紙,用於創作大型書畫作品。從扇子、燈籠再到創意擺件,如今的宣紙不僅是書畫藝術的載體,更被賦予了時尚的設計理念,化身為精美的工藝品和實用的日常用品。 

  3月6日,遊客在位於涇縣中國宣紙小鎮的宣紙文化園內選購宣紙文創產品。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3月6日,遊客在位於涇縣中國宣紙小鎮的宣紙文化園內選購宣紙文創產品。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

  近年來,宣城在做好宣紙傳統製作技藝傳承的同時,還推動宣紙產業與互聯網、文化創意、旅遊等深度融合。涇縣依託現有的中國宣紙公司、中國宣紙博物館和宣紙文化園等,建起了中國宣紙小鎮,成為不少遊客打卡、研學的目的地。據統計,2024年中國宣紙小鎮遊客量超過41萬人次,同比增長64%,總營收1897萬元,同比增長163%。

  古老的宣紙,如今還成為「科列高氣」的代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科研人員通過對宣紙的結構研究,探究了其高強度、高韌性的微觀機理,並且受宣紙製造工藝和結構啟發,發明了一種具有多尺度結構的高性能透明可摺疊薄膜,成為精密光學器件和柔性電子器件領域的理想材料。

  一紙潤千年,它帶著歷史的溫度,穿越光陰而來,也將把我們豐富多彩的時代印跡,留給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