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巾幗風采 奉獻文化盛宴(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1995年世界婦女大會上使用的會槌。

1966年「澳門各界婦女慶祝三八國際婦女節大會」秩序表印刷鋼板。

清代剔紅嬰戲圖菊瓣式盒。

20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贏得「五連冠」後隊員簽名的排球。

布茹瑪汗·毛勒朵刻的「中國石」。本文圖片來源: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布茹瑪汗·毛勒朵刻的「中國石」。本文圖片來源: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

在北京市東城區北極閣路,一座白色流線型建築引人注目,兩條曲線勾勒出外部輪廓,一條曲線柔和地蜷縮起來,好似繈褓中的嬰兒,另一條則舒展地覆蓋其上,如同母親的懷抱。這就是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是中國首家以婦女兒童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走進館內,紅色的螺旋樓梯從頂樓蜿蜒而下,宛如一條靈動的絲帶串聯起上下空間,藍色牆面上繪有朵朵白雲,讓人沉浸在溫馨明朗的氛圍中。

「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2010年正式對外開放,致力於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婦女兒童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見證物,傳播中華民族婦女優秀傳統文化,並開展主題鮮明的社會教育活動,為觀眾奉上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館長劉華彬說。

講述婦兒故事

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常設展覽分為婦女和兒童兩大主題,涵蓋6個基本陳列和3個專題展覽,展陳面積近7000平方米。館內收藏了近1.9萬件(套)藏品,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婦女兒童的生存狀態、地位變化、文化習俗、傑出人物和社會貢獻。

博物館將4層和5層的空間作為婦女館展區,設有古代婦女、近代婦女、當代婦女3個基本陳列。古代婦女館以歷史為脈絡,展現了中國古代婦女在推動文明進步中的重要作用。展廳里陳列的新石器時代陶紡輪、夏商時期的石錘石斧等是女性自古以來參與勞動的證明。走進近代婦女館,秋瑾、何香凝、唐群英等革命先輩的圖片映入眼簾,一件件文物串聯起中國婦女在追求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鬥爭中不斷求得自身解放的光輝歷程。前行至當代婦女館,《1954年,上海市盧灣區高福里的家庭婦女在閱讀憲法草案》照片、全國農業勞模李友秀當選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證書、20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贏得「五連冠」後隊員簽名的排球……各類展品展示了新中國成立後婦女事業發展的輝煌成就。

館內設有多塊多媒體電子屏,一塊電子屏上呈現了一群參加過長征的女紅軍1949年在北京的合照,參觀者可以點擊屏幕,進一步瞭解女紅軍的故事。展廳另一側,陳列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位女將軍的製服,肩章和領口的軍徽熠熠發亮。電子屏上還展示了一位女飛行員在駕駛艙中的留影,英姿颯爽。

兒童館展區位於2層,分為古代、近代和當代三部分。古代兒童館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為主題,從認知、教育、禮俗、社會活動等方面,展現了一幅幅古代兒童的生活畫卷。近代兒童館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主題,展示了近代中國兒童的生活環境、教育狀況、組織活動以及少年英雄事蹟。

當代兒童館著重展現新中國兒童事業發展成果以及兒童健康成長的面貌。《1958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少年廣播合唱團在人民大會堂工地為工人叔叔演唱》《20世紀60年代初,雷鋒和少先隊員們在一起》等照片、四川省廣播父母學校開課首播時使用的話筒、《孫敬修播講的兒童故事》唱片、首屆全國青少年電腦機器人競賽創意獎獎牌等展品逐一陳列,吸引了不少小朋友和家長駐足觀看,大家在感歎生活美好的同時,紛紛拿出手機拍照記錄。

1986年1月20日,中國南極長城站舉行「中國少年紀念標」揭幕儀式。少先隊員代表楊海藍和吳弘赴長城站參加揭幕式,他們是第一批到達南極洲的中國少先隊員。館內展示的照片里,楊海藍微笑著蹲在一群企鵝身邊,臉上洋溢著喜悅之情。

館內還有大量革命文物,如孫中山「天下為公」書法橫幅、康克清與海倫·斯諾在延安的合照、1944年何香凝創作的《菊花圖軸》、1947年桑治慶齡贈送給延安第二保育院的小毛毯等,是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資源。

「我館收藏了婦女運動史相關的見證物,如晚清至民國時期的女性雜誌、婦女運動領導人手跡、曆次全國婦女代表大會檔案資料等,在近現代婦女史領域具有重要研究價值。」劉華彬說。

弘揚家國情懷

「這位冼夫人一生致力於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真是巾幗英雄!」在博物館一層大廳電子屏幕前觀看了動畫片「家風故事彙 成長之約」後,一個小朋友發出了由衷的讚歎。

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社教部部長梁紅告訴筆者,該館「家風故事彙 成長之約」品牌系列動畫已經連續推出三季,在該片中,小主人公「樂寶」和「喜貝」穿越歷史長河,與冼夫人、文成公主、黃道婆、秦良玉、秋瑾、樊錦詩等巾幗英傑相遇,通過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讓孩子們感受家國情懷。

博物館6層設有「中華好家風」主題展,由「先賢家風」「紅色家風」「時代新風」和「新時代家風」建設成果展示四部分組成,讓觀眾深入感受優良家風。

「就算剩下最後一口氣,也要守護好祖國的邊防線。」在「時代新風」欄目,布茹瑪汗·毛勒朵的家風故事讓人動容。20世紀60年代初,19歲的布茹瑪汗·毛勒朵跟隨丈夫來到冬古拉瑪山口戍邊守防,成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批女性義務護邊員。60多年來,從風華正茂到滿頭華髮,她堅守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邊境線上,行程累計8萬多公里。如今,她的家庭共培養出16位護邊員。

2023年,布茹瑪汗·毛勒朵向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捐贈了7件(套)藏品,其中包括她親手刻下的「中國石」、巡邊時使用的自製酥油燈、燒水的水壺、木質碗、勺以及巡邊時常背的麻布挎包等。這些物品陪伴著她走過萬里巡邊路,見證了她的拳拳愛國心。

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也是中外婦女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博物館5層設置了國際友誼館,展示了300餘件反映中外交流合作的藏品。

1995年,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召開,通過了兩項綱領性文件《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發出了以行動促進婦女進步的時代強音。展櫃里陳列著第四次世婦會使用的會槌,讓人們彷彿看到了敲響會槌、通過《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的歷史性時刻。30年後的今天,中國女性在廣袤太空築夢星河,在三尺講台傳道授業,在鄉土田野播撒希望……為強國建設、民族複興貢獻磅礴力量。

近3年,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接待了近百個國家元首夫人、駐華使團、駐華武官、外國團體、國際組織以及港澳台地區團組,擴大了影響力。2024年9月,哥倫比亞總統夫人阿爾科塞爾一行到博物館參觀,與幼兒園的孩子們一起體驗了漆扇手工製作,領略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創新社教活動

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和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經常舉辦形式多樣的社教活動,發揮文化育人功能。

2月底,在新學期開學之際,博物館舉辦了「用愛點亮安全燈塔——開學第一課」主題社教活動,邀請兒童教育專家講解安全知識,並與小學生和老師們展開互動。專業表演老師帶孩子們做遊戲、表演兒童劇,講述兒童性別教育有關的小故事。孩子們通過木質玩具、沙盤燈箱、人體器官拚圖等道具,瞭解人體相關知識,並利用「奇妙問診室」「報警崗亭」等裝置表達心聲、釋放情緒。「自我保護的遊戲很好玩,我從中學到了不少知識。」參加活動的劉翼晨同學說。

「活動通過孩子們聽得懂、能接受的方式,幫助他們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與自身安全的關係,提高他們的風險防範意識。」陪伴孩子們參與活動的月夕老師說,生命教育對孩子們很重要,她打算將類似活動引入學校課堂,讓更多孩子受益。

近年來,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深入挖掘館藏資源,陸續推出了愛國主義、家庭親子、傳統文化、藝術啟蒙、科普教育、特殊群體關注、誌願服務等七大主題30餘項教育項目,開發了「家風故事彙 成長之約」系列動畫、「用愛守護——兒童生命安全教育」、民族精神大講堂、我與大師面對面、家庭親子科普周、家庭親子音樂會、六一嘉年華等多個品牌活動。自開館至今,共開展各類社教活動1000餘場,公益講解受眾達20餘萬人次。

「我們不斷創新社教活動的形式和傳播手段,如線上展覽、真人講述、現場展演、革命文物聯展、網上直播導覽等,運用新媒體擴大活動的影響力和覆蓋面。希望通過新穎有趣的活動,讓觀眾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梁紅說。(葉曉楠 王聰)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4月01日 第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