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文明互鑒東風,揚現代化發展之帆(環球熱點)

第二屆武夷論壇現場。主辦方供圖第二屆武夷論壇現場。主辦方供圖

春日裡的武夷山,滿目翠綠,生機盎然。近日,來自中國、南韓、馬來西亞、英國、美國等國的百餘位專家學者再聚武夷山,參加在福建省南平市舉辦的第二屆武夷論壇。本次論壇以「文明互鑒與現代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意義」為主題。中外人士圍繞「兩個結合」重要論述,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凝聚共識,共話文明交流互鑒與現代化發展之道。

「兩個結合」指引,中華文明彰顯強大生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並闡述「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與會人士認為,在「兩個結合」指引下,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日益彰顯出跨越時空的強大生命力、創造力、凝聚力、影響力。

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江爾雄表示,福建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福建始終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堅持「兩個結合」,發揮獨特優勢,全力打造高品質文化建設的省域樣板、彰顯中華文化魅力的閃亮窗口,全面展現新時代八閩文化的氣韻和風采。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表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堅持「兩個結合」是必由之路。召開此次論壇、深入領悟「兩個結合」,是文明基因與創新機理的共融、文化守正與時代創新的共進,更是學術探源與實踐發展的共振。期待論壇以宏闊的視野、創新的思維闡發中華文明思想精髓,解碼中華文明基因,鍛造兩岸文化橋樑,搭建文明互鑒之橋。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表示,中國人民大學願與各位一道,以海納百川的胸襟把握歷史前進的邏輯,以兼收並蓄的格局融彙文明發展的脈絡,以美美與共的視野構築文明對話的經緯,在堅持「兩個結合」中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為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注入文明力量。

南平市委書記袁超洪表示,期待以此次論壇為橋樑,借助各位專家學者之智,加力研學、加深交流、加強合作,在學思踐悟「兩個結合」中堅定文化自信、延續文化基因、展現文化魅力。

越南胡誌明國家政治學院副院長、教授黎文利指出,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兩個結合」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深刻認識。

中山大學國際翻譯學院副教授琳達·瑪塔爾以《「兩個結合」與中國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為題發言,指出中國實行改革的成功建立在對中國國情的充分瞭解和尊重的基礎上,中國深化改革的舉措將為解決全球問題提供新思路。

現代化之問,中國答卷啟迪世界

本屆論壇期間,中國式現代化成為各方熱議的重要議題。多位專家學者表示,期待中國式現代化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貢獻更多智慧。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秦宣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向世界展示了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並不斷開闢發展新境界,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也表明,只有創新才能發展進步,我們必須在創新和變革中尋找新的出路,以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回答‘現代化之問’。」

津巴布韋執政黨(津民盟)契特波思想政治學院院長伊斯梅爾·馬達表示,感謝中國共產黨分享中國的發展經驗。借鑒中國經驗,津巴布韋進行內部改革,並製定了應對地緣政治環境變化的新發展策略。他呼籲中非在追求現代化的道路上繼續加強合作,共同應對風險挑戰,推動非洲經濟獨立和可持續發展。

澳州蒙納士大學哲學院高級研究員塔瑪拉·普羅斯克認為,中國辯證法帶有對立統一的理論特徵,強調相互的主體性,更傾向於追求統一的、合作的、平衡的、協調的關係。當前世界相互依存關係日益加深,中國包容性的辯證法思想更具借鑒意義。

在福布斯中國集團董事總經理符錦看來,「中國之治」以文化自信為根基,文化自信是國家治理成功的關鍵。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對中國式現代化至關重要。

「長期以來,許多人將現代化等同於西方化,但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這一固有思維。」馬來西亞新亞洲戰略研究中心理事長許慶琦認為,中國探索出了一條既紮根於五千年文明,又契合自身國情、歷史文化和發展需求的獨特道路。中國式現代化不僅關注經濟建設,還兼顧社會公平、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為全球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交流互鑒,推動文明對話更活躍

「人文學科通過深入研究‘他者’文化,可以增進理解和尊重,推廣‘酷中國’是打破西方社會對中國偏見的關鍵。」英國牛津大學聖安學院榮休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客座講席教授羅伯特·恰德以「現代西方對中國的認知——酷中國」為主題,分享了他對中國形象的觀察。

他表示,西方年輕一代對中國的態度更為開放,漢學家應跳出學術象牙塔,通過通俗書籍、影視、遊戲等非傳統渠道,將中國千年文明中的智慧與故事翻譯給大眾,消除刻板印象,並不斷加強中西學術互動,擴大中華文明的影響力。

「我們應當從中國古典思想中尋求現代文明轉型的新路徑。」南韓延世大學名譽教授白永瑞認為,一是將中國哲學融入日常生活,打破固化的自我認知,重塑個人與世界的互動;二是推動中國新儒學與制度創新結合,探索傳統文化如何更好推動改革發展。為了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共生,需要各國文明加強交流互鑒。

數智時代,如何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如何讓中華傳統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多位學者貢獻真知灼見。

「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識個中奇絕處,棹歌閑聽兩三聲。」置身武夷山,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借用南桑治時期思想家朱熹的詩作表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以受眾易於接受的方式傳播,讓更多人都可「閑聽兩三聲」。

「我們要用全世界都聽得懂的話,不要只停留在自己的話語體系里。」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黃清賢認為,中國要發揮科技的「穿透力」,運用好它,讓世界瞭解中國、愛中國。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範迪安認為,數字技術為全球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許多新路徑。「我們要做的是找到共同話題,這樣才能引起國內外的相互關注」。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肖向榮認為,傳承和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向內走」,紮根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找尋創作源泉;也要「向外看」,與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做集大成者。

武夷論壇是由中國人民大學與福建省南平市合作創辦的國際學術論壇品牌,旨在整體研究闡釋中華五千年文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系統關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2024年,首屆武夷論壇成功舉辦,百餘位中外學者走進朱熹園,問道文明與時代。武夷論壇已經成為中外文明對話的重要平台。

第二屆武夷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共南平市委、南平市人民政府、武夷學院聯合主辦;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廈門大學、福州大學、暨南大學、尼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聯合研究生院協辦。(本報記者 李嘉寶)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4月01日 第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