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七十寫出長篇《崑崙約定》 畢淑敏:「完成了對一座山的承諾」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我都七十多歲了,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我把那些珍貴的、刻骨銘心的、必須述說的回憶,交給了這部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小說。」近日,畢淑敏最新長篇小說《崑崙約定》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正式出版,並在首都圖書館·首圖劇場舉辦了發佈會。作家梁曉聲、評論家施戰軍、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圍繞《崑崙約定》從創作、使命感、青春與奉獻等多角度展開對談。

《崑崙約定》《崑崙約定》

《崑崙約定》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高原戍邊為背景,塑造了一批不畏艱苦、個性鮮明、敢於犧牲、保家衛國的軍人形象。在氣候惡劣、物資匱乏、醫療條件簡陋的狀況下,戍邊戰士們用他們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生命防線。

寫這部小說是畢淑敏埋在自己心裡幾十年的種子,也是她對一座山許下的承諾。「年輕的時候沒有寫,是怕自己寫得不夠好,技藝不夠,沒辦法把那些強烈的震動感表達清楚。特別希望這部小說在生命末期臨近的時候去完成,所以我決定儘可能延後。但,歲月不饒人,再推,我害怕自己寫不完了。有一天,我算了算日子,已經70歲了,那就開始吧!」

畢淑敏畢淑敏

「終於有一天,郭換金徹底醒來了。……這一次,她能夠直視遠方,看向窗外亙古不化的雪原。一般人眼中,雪千篇一律,除了飄落,就是成堆成垛,雪崩時一落千丈。餐風齧雪過的郭換金知道,雪分很多層。上層的雪最冷,因為風一直吹,雪沒有任何產生熱量的能力,只有被刮走或是始終原地戰栗。中間的雪,孤單壓抑,它們看不見天日,永遠蜷縮,永生不得舒展。下層的雪,被無數年代的重壓擠扁了。不同層次的雪,音色不同。最年輕的雪,會發出曼妙的沙沙聲。中層的雪,偶爾咯吱叫,像是爭先恐後的小鳥。……郭換金漫無邊際地聯想,如果變成雪,她飄向哪裡?她不要做上上雪,也不要做中層雪,更不做底層雪。她做一片在時間中不斷疾飛的雪花,堅持鳥瞰人間,期望永不融化。」

在自序文中,畢淑敏說,自己「借這部小說的書寫,重新潛入十六歲半的心靈,尋覓溫暖與光明。我的工具,是我的體驗、我的記憶、我的大腦、我的手指,我的心肝脾肺腎……總之,全身總動員。熬煮文字的過程,我把記憶彙總成述說。那些字句,氤氳凜冽雪氣,激勵我向前。」

分享會現場分享會現場

為了寫好這部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小說」,一向不計較寫作地點的畢淑敏這一次特意住進了一處「寂靜」的養老公寓。她說,這個環境比較接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好事多磨。完成這個潛伏半個多世紀的心願,險些耗盡畢淑敏全部生命能量。「我當兵的時候是最高等級的身體素質,所以才把我分到西藏去,這麼多年我幾乎沒住過醫院,但是寫這部長篇的過程中我一共住了四次醫院、三次急診,甚至報了病重,但是我真的不害怕,為什麼?最重要的是,我的《崑崙約定》第一稿已經完成了。」「這裏的故事,只有雲知道。」這是《崑崙約定》的最後一句。「崑崙山上曾經發生過的那些事情,不但云知道,哈!您也知道了。我終於完成了對一座山的承諾。」

畢淑敏不僅是作家,還是一位心理學家和內科主治醫師。作為中國當代文壇獨樹一幟的作家,她以其獨特的醫學背景與人文關懷,為文學創作開闢了嶄新的視角。1952年,她生於新疆伊寧。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高原部隊當兵11年。著有《崑崙殤》《阿里》以及長篇小說《紅處方》《女心理師》等作品,影響深遠。作品融合心理學、醫學與社會觀察,在嚴肅文學與大眾閱讀之間架起橋樑。

(圖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