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集團「跨有荊益」的智慧丨名人大講堂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梁滿倉 口述 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王一理 整理 陳羽嘯 攝影

我聽說有這麼一句話叫作「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大家都很熟悉。為什麼呢?水滸教人打打殺殺、打家劫舍,少年看了影響不好;三國是耍計謀耍心眼,所以會使老年人變得老奸巨猾。實際上現在看起來,這是對三國的很大誤解。不看三國是指《三國誌》,還是《三國演義》?如果是《三國演義》,現在很多專家,特別是研究《三國演義》的專家認為這本書的主題並不是講計謀,而是講一種國家情懷。如果說的是《三國誌》就更不對了,《三國誌》的主調是講從分裂到統一的趨勢,講的是我們歷史發展的趨勢。《三國誌》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我認為就是智慧。所以,今天我要講蜀漢集團「跨有荊益」的智慧。

講座現場講座現場
梁滿倉梁滿倉

「跨有荊益」是諸葛亮《隆中對》裡面提出來的,現在請大家看《華陽國誌》裡面的一條材料,主要講劉備是怎麼起家的,其中有兩句話叫「於時先主名微人鮮,而能龍興鳳舉,伯豫君徐,假翼荊楚」。「伯豫君徐,假翼荊楚」這八個字講的是劉備一生的變化,是關鍵性的變化。「伯豫君徐」是講劉備四處碰壁、四處流浪,當過豫州刺史,做過徐州牧,在這期間被呂布打敗過、被曹操打敗過,走投無路四處碰壁的情況;而「假翼荊楚」講的是藉著荊楚的力量騰飛。為什麼?就是因為在荊楚這個地方劉備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給劉備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

首先,《隆中對》是戰略設計的智慧。

《隆中對》是一篇千古奇文,體現了戰略設計的智慧。我們都知道《隆中對》不算標點符號有324個字,短短300多字裡面蘊含了十分豐富的內容,我總結了四個方面。

第一,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大勢,規劃了天下三分的格局。我們知道當諸葛亮在隆中跟劉備講這番話的時候,天下並沒有三分,當時只有北方曹操的勢力很大,江東孫吳的勢力很大,還有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漢中的張魯、關中的馬超,所以並沒有形成三分的格局。諸葛亮著重講了曹操和孫權這兩極,他講到劉表的時候就說劉表是守不住荊州的,講到劉璋就說了一句劉璋闇弱也是守不住益州的,至於張魯韓遂提都沒提,可見在諸葛亮心裡面當時已經預設兩極,一個是曹操,一個是孫權。第三極是誰呢,他就認定是劉備,實際上整個《隆中對》裡面已經做了三分的規劃。

第二,指出了實現三分的途徑,這個途徑用四個字來概括——避實就虛。諸葛亮告訴劉備打誰,聯合誰,對誰不能圖謀,具體說,曹操不能爭鋒,孫權不能圖謀,剩下的劉表、劉璋可圖。所以「避實就虛」就是聯合孫權打擊曹操,然後「跨有荊益」,「荊益」就是荊州的劉表和益州的劉璋,通過這樣一個途徑來實現三分天下。

第三,規劃了建立霸業的戰略和政略。《隆中對》最後一句話「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意思是如果這麼做霸業就可以實現了,這個霸業是有一定內涵的,要成就霸業首先你得有地盤,有政治上的權力,有軍事上的武力,有經濟上的實力,具有這些條件才叫成就了霸業。那麼當時誰成就了霸業?曹操、孫權是成就霸業了,他們一個佔有北方,一個盤踞江東,曹魏屯田、孫吳開發江南,有經濟實力。他們手下兵將眾多,有軍事實力。劉備要成就霸業,也要有一塊地方,也要有自己的政權,也要有自己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跨有荊益」就提出一系列的策略,利用荊州、益州的地盤,建立雄厚的經濟基礎,安撫南方少數民族,穩定南中、開發南方、內修政理等等,這一系列都是他為劉備指出了成就霸業的途徑。

第四,提出了「興複漢室」的長遠任務。這是一個長遠的任務,當諸葛亮為劉備規劃長遠任務的時候,「興複漢室」還是一個十分遙遠的目標,所以諸葛亮並沒有具體說怎麼實現。只是提出了兩路夾擊中原,「跨有荊益」,佔有荊州、益州以後,一路從荊州出發,再一路出關中,兩路夾擊中原,這麼來實現統一全國興複漢室的任務。

這就是我講《隆中對》的主要內容,基本上用這四個方面就可以概括了。《隆中對》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對策文章,有幾個特點。

一是具有預見性。當時在漢末的時候,很多人也有預測的實力,比如在袁紹集團裡面有一個重要的謀士叫沮授,他也有預見性,他在袁紹準備發動官渡之戰去打曹操的時候,沮授就召集了自己的宗親,就說我家產什麼都給你們,我不要了,因為大禍要臨頭了,袁紹出去這一戰必敗無疑。他說「以曹兗州(曹兗州指曹操)之明略,又挾天子以為資,我雖克公孫,眾實疲弊,而將驕主忲,軍之破敗,在此舉也」。意思是曹操是非常有膽略的人,具有挾天子的政治資本,我們雖然把公孫瓚打敗了,但是這一戰之後我們非常疲憊,這時候發動必敗無疑。果然,官渡之戰袁紹被曹操打得大敗,這是一個預見。說到預見,我再講一個荀彧。荀彧的家鄉在潁川,就是現在河南許昌這一帶。他看到天下大亂,就跟鄉親們說我們這個地方是四戰之地,如果天下有變,我們首當其衝,就要深受其害,所以咱們走吧,結果好多鄉親們都說沒有的事,都不走,只有荀彧自己走了。果然,在董卓之變後,董卓的部將出關東,打到潁川這個地方,荀彧的家鄉受到了戰火蹂躪,很多鄉親在兵荒馬亂中受到殘害,這就是荀彧的預見。但是我們看沮授的預見,他只預見了一年,一年時間袁紹就被打敗了,荀彧的預見也只預見了兩三年,從董卓之變到董卓之敗三年的時間,所以荀彧預見的時間也不長。但是我們看諸葛亮《隆中對》的預見提前了十多年,他預見了十多年以後的發展趨勢,所以我們說《隆中對》的預見性真是了不得。

二是具有科學性。《隆中對》預見很「準」,我們看此後的歷史發展,一切都是按照《隆中對》的計劃一步一步去實現的,都很準。劉備從一個只有幾千兵馬,地沒有一塊的客居荊州之人發展起來了。先在赤壁取勝,定下三分的雛形,接著據有荊州,向益州發展,最後建立蜀漢,終於實現天下三分。所以我們看歷史發展的趨勢都是一步一步按照這個來,所以《隆中對》表面是準,實際上蘊含著科學的判斷。有的準是蒙準,俗話說「瞎貓碰上死耗子」一樣也能準,但《隆中對》的預見具有科學性。他根據什麼判斷的呢?他根據當時的形勢、根據曹操的勢力、根據孫權的勢力,分析評估劉璋、劉表等割據勢力對整個局勢的影響,經過一整套科學的分析,得出天下三分這個結論。所以說《隆中對》的「準」是具有科學性的。

三是具有系統性。我們看《隆中對》可以看出它是一個大的系統,這個大系統是什麼呢?主要是深明大義、興複漢室、實現統一,這是一個總的目標,一個大系統。在大系統裡面又分三個子系統。子系統主要是怎麼對待曹操、怎麼對待孫吳、怎麼對待自己。對待曹操,是勢不兩立,反對奸臣竊命。《隆中對》里只要一提曹操就說竊命奸臣,把他作為一個竊國大盜,是完全敵對的。當然裡面也有曹操「不可與爭鋒」,但是不爭鋒是暫時的,是力量不夠時的行為,但是一旦力量積蓄到足夠和他抗衡的時候就要出動軍隊與之決戰。《隆中對》的設計是兩路夾擊中原,他的目標始終是對準曹操的,把他作為敵對勢力。對孫吳則是視為一種團結的力量,《隆中對》里不止一次提到要團結孫吳。比如孫吳「可以為援而不可圖」,還說「外結好孫權」,不止一次表達了對待孫吳的態度。如何對待自己,就是「跨有荊益」了,先據有荊州使自己立足,再進一步佔有益州,然後以荊、益為根據地發展生產治理國家,這是對自己。這是三個子系統。

四是具有策略性。《隆中對》是具有策略性的一篇文章。比如說興複漢室既是戰略目標,也是號召天下,爭取人心的政治策略。暫不與曹操爭鋒,不與孫吳為敵,進攻目標指向荊益,就體現了一種避實就虛的特點。外結好孫權,建立孫劉聯盟,體現著聯弱抗強的策略。西和諸戎,南撫夷越,體現著穩定後方、專力對敵的策略。內修政理,體現著自強自立以抗衡強曹的策略。跨有荊、益,則體現著鉗形夾攻中原的策略。所以《隆中對》是充滿策略性的。

五是具有思想性。《隆中對》最熠熠生輝的一個特點就是它的思想性,是注重「人謀」,積極進取,這是它最發亮的一個特點。《隆中對》里首先跟劉備講了曹操,曹操官渡之戰是憑什麼取勝的?就是憑「人謀」取勝的。比如曹操出身宦官,袁紹出身貴族世家,社會地位上,曹操不如袁紹。當時曹操將少糧缺,袁紹兵多糧足,在勢力上不如袁紹,但曹操為什麼最終能夠打敗袁紹呢,就是因為曹操多謀善斷,善於捕捉戰機,堅毅果敢,他是發揮人謀作用的結果,首先肯定「人謀」的作用。接著諸葛亮分析了劉備「人謀」的優勢在哪兒,劉備發揮「人謀」的作用也有優勢,第一他是「帝室之胄」,是漢家皇室的後代,他來興複漢室名正言順,具有很強的號召力。劉備「信義著於四海」,比起曹操「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在民眾中的影響要好得多。另外劉備「思賢若渴」,就會招攬天下人才為自己服務,這些都是劉備發揮「人謀」的優勢。所以諸葛亮的這些分析,不僅肯定了劉備「人謀」的優勢,也表現出諸葛亮對「人謀」作用的重視,對劉備也是一種莫大的鼓勵。

以上是我們講《隆中對》的一些內容和特點,通過分析可以看出,《隆中對》不愧是一個偉大傑出的戰略規劃,為劉備今後發展和興起做出的戰略規劃,也體現出諸葛亮的謀略智慧、策略智慧。

梁滿倉梁滿倉

其次,循序漸進、徐徐圖之是時機選擇的智慧。

前面講諸葛亮《隆中對》只是一個理論上的智慧,而佔領荊州時機選擇是實踐上的智慧,怎麼去佔領荊州?當時劉備不可能一下子就佔領荊州,儘管諸葛亮提出來要跨有荊益,第一步先佔領荊州,佔領劉表的荊州。但是,在當時想佔領荊州根本不可能。在見諸葛亮之前,劉備是作為依附投靠劉表,而劉表在荊州經營多年,有很強的勢力,即使在見到諸葛亮之後,諸葛亮提出來要佔領荊州也是不能馬上落實,為什麼?因為有主觀和客觀的限制。主觀上,剛才說劉備講信義,他投靠人家從人家手裡面搶,在信義道德上不佔理,劉備自己也不會這麼做,而且劉備當時沒有力量,這是主觀上的限制。客觀上,當時劉備在荊州不是非常得人心,荊州當時分兩派,一派主張抗曹,一派主張降曹。當然劉備是主張抵抗曹操的,像劉表他也是主張抗曹的。我舉個例子,劉表對曹操的態度,劉表曾經給袁紹的兩個兒子寫信,因為兩個兒子在袁紹死之後互相爭奪位置,打起來了,劉表給他兩個兒子寫信,其中就有「當唯曹是務,唯國是康」,再有一個「以優容劣,先除曹操」,這幾個字就可以看出劉表對曹操的態度,他是要抗曹的,他抗曹不是要滅曹,他怕曹操佔領荊州。再有劉表底下有一個大將叫王威,他在劉琮決定投降曹操之後,還跟劉琮建議:「曹操聞將軍既降,劉備已走,必懈弛無備。」如果你給我奇兵數千,我就能夠把曹操擒獲,劉琮都投降了王威還主張打曹操。還有大將文聘,他聽說劉琮降曹以後,拒不投降曹操,說「聘不能全州,當待罪而已」。這是這一派的態度。當然還有降曹派,就是主降派。像劉表的從事中郎韓嵩、別駕劉先等,他們都是主張主降的。另外劉表的夫人蔡氏也是主張投降的。這是兩派。

劉備當時在荊州,他的態度受到抗曹派的青睞,但是對於降曹派,他是眼中釘。大家都知道劉備有一個「馬躍檀溪」的故事。當時降曹派在劉表請劉備的宴席上已經佈置了刀斧手,準備在宴席上除掉劉備,他們不讚成劉備抵抗曹操。但是後來劉備得到消息之後就匆匆地離開宴席要害劉備的人發現劉備跑了就追,當時襄陽有一個叫檀溪的地方,現在還有遺址,當時劉備逃跑到這裏的時候,想躍馬跳過,卻一下掉裡面了,當時劉備對的盧馬說「今日危已,可努力」,兩腿一夾,馬一下就躍了出來,劉備逃出了一條生路。可以看出來當時反對劉備的降曹派對劉備的態度。在這種情況下,劉備想立刻取得荊州也是不可能的,只能一步步地來,劉備和諸葛亮他們採取了哪些策略呢?

第一步,利用矛盾,放眼未來,為據有荊州做出鋪墊。我們知道當時劉表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劉琦,二兒子劉琮,劉琮是劉表的後妻所生養的。在劉表後妻的攛掇下,劉表漸漸地就對劉琦不喜歡了,甚至要加害於劉琦。劉琦向諸葛亮求援,說:「先生幫我想想,怎麼才能安全呢?」諸葛亮始終沒回答他,最後劉琦沒辦法,就把諸葛亮引到一個閣樓上,剛上閣樓底下人一下就把梯子撤走了。劉琦就對諸葛亮說:「先生,現在就咱們倆,您說的只能我聽到,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您給我出個主意吧。」這時候諸葛亮才給他出了一個主意:「現在江夏郡守的位置空著呢,你怎麼不上江夏去,離開這個地方到江夏去當郡守,可以保證你的安全」,諸葛亮一下就把劉琦說醒了,劉琦果然就跟他父親申請到江夏去任郡守。諸葛亮為劉琦出這個主意,其實還有其他的用意。他在利用降曹和抗曹之間的矛盾為自己爭取勢力。就是說劉琦受到諸葛亮的點撥保證自身的安全,必定會對劉備諸葛亮感恩戴德,擁戴他,而且在江夏這個地方,劉備集團就有了備用勢力。就像下棋一樣,這是個先手,是一個先落下的棋子,往後看,這確實是一招很高明的棋,對於後來劉備在荊州立足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二,繼續保持高度警惕,佔有道義的高地。因為劉表集團內部降曹派,處處都要陷害劉備,所以劉備感覺身邊處處充滿危險,所以他時時刻刻提高警惕。有一件事是劉表病危了,他把劉備叫到身邊,對劉備說:「我兒不才,而諸將並零落。我死之後,卿便攝荊州」。意思是說我兒沒什麼本事,手下也沒什麼力量,我死之後你來管荊州吧。這時劉備說了一句「諸子自賢」,您兒子都挺棒的,「君其憂病」,您養病要緊。別人就勸他,說劉備你怎麼不聽劉表的,你聽他的順便就把荊州拿過來了。這時劉備說「此人待我厚,今從其言,人必以我為薄,所不忍也」,意思是我不忍心,其實不忍的背後劉備有他的想法,不忍可以說是很表層的原因。他非常明白當時劉表的態度,劉表的位子連自己的長子都不傳,要傳給劉琮,他死了之後能讓劉備代替劉琮嗎?這根本不可能。他一眼就看出來劉表的虛情假意,所以這說明劉備在政治上是很成熟的,既佔有道義高地,又防止了劉表集團對他的陷害。

劉表死後,劉琮面對曹操大軍南下,投降曹操,這時候劉備率軍南撤,路過襄陽的時候諸葛亮勸劉備把襄陽打下來,劉備又說我不忍心,又以不忍為由拒絕了。其實我說劉備沒有採納諸葛亮的意見是一種非常明智的選擇,不忍是一個次要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前景非常危險。首先,要打襄陽必然要遭到降操派人的拚死抵抗,比如蔡瑁、張允、蒯越等都在襄陽城裡面,如果要攻襄陽,雙方打起來,必定也消耗自己的力量。而且曹操大軍幾十萬人馬已經南下了,所以即使打下了襄陽,自己力量也消耗了,還要面對強大的敵人,這是好的結果。如果不好,就是拿不下襄陽,曹操大軍殺到了,襄陽也沒有拿下,就要腹背受敵,想再撤也撤不了,所以他不打襄陽也是一種軍事上非常成熟的表現。

第三,進軍江陵,改道夏口。曹操大軍南下之後,劉備、諸葛亮一行往南撤,一開始準備撤到江陵,就是長江邊的那個江陵,現在的荊州市。當時江陵是非常重要的地方,那裡有很多兵馬糧草,撤到那裡當然是很好的,曹操知道這個消息之後馬上率領輕騎兵連夜追趕,阻止劉備進軍江陵,進軍江陵刺激了曹操迅速佔領江陵的慾望。曹操在長阪坡追上劉備之後,把劉備打得七零八落,劉備跑他並沒有追,直接就下江陵了,因為他要首先佔領江陵,他追劉備的目的,不是要殲滅劉備,而是要搶在劉備之先去佔領江陵,不讓劉備去佔領江陵,所以劉備江陵去不了之後,馬上就改道到夏口,到劉琦佔的地方去,可以看出來當初諸葛亮給劉琦出的主意是多麼重要。到夏口產生一個什麼效果呢?因為荊州、江陵是在長江的上遊,夏口是在長江下遊,孫權勢力柴桑就是現在的九江,所以在沿長江分佈的,從西往東數,就是曹操、劉備、孫權,這樣孫權和劉備他們就近了,便於聯合起來去抵抗曹操,所以改道夏口也是非常有智慧的做法,為後面赤壁大戰孫吳聯軍大敗曹軍布下很好的局面。因為孫權和劉備挨著很近,在一條江上,所以改道夏口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第四,見縫插針,佔據荊州。這是赤壁之戰以後的事,曹操敗退,他自己已經回到襄陽,讓手下大將駐守江陵。這時候劉備和孫吳各自分工,周瑜帶著他的部隊沿著長江,溯江而上,直奔江陵去了。因為孫吳的策略是要全踞長江,把整個長江全都佔領了,以長江天塹對抗北方的曹操,他要佔領整個長江流域,江陵在長江中遊,所以孫權要全踞長江,首先去打江陵。而劉備趁著孫吳的部隊打江陵的時候,他自己率領部隊往南打了,就是荊州的南四郡,就是長沙、武陵、零陵、桂陽江南四郡。所以當時就形成這麼個局面,周瑜佔領南郡,劉備、諸葛亮佔領江南四郡,初步形成這麼個局面,這個局面對劉備是不利的局面。為什麼呢? 劉備集團佔領江南四郡,孫吳佔領整個長江,劉備集團挨不上長江的邊,就不能往西去取益州,對自己很不利。當時劉備採取什麼辦法呢?第一個是推舉劉琦作為荊州牧,而且劉備向孫吳要求:「我是跟劉琦一塊的,應該給我一塊地方離長江近一點」。在劉備要求下,周瑜把長江邊上現在叫油江口的一個地方給了劉備,長江往東流的時候,突然往南拐了,在往南拐的這一段,有一條河叫油水,油水流進長江,長江這個口叫油江口,把油江口這個地方給了劉備,劉備改名叫公安。這時候,劉備已經初步走到長江邊上了。但是油江口在荊州和九江中間,所以周瑜他們也不滿意,劉備也不滿意。劉備推舉劉琦做荊州牧之後,劉琦不久就病死了,這時候劉備群下一致推舉劉備做荊州牧,劉備自然而然地繼承了荊州牧的職位,荊州牧就是荊州刺史,劉備說我要佔荊州,荊州郡治江陵都不給我,我怎麼當刺史?在劉備的一再要求下,當時孫權內部也有人說把荊州讓給劉備有好處,因為兩邊都受曹操北方的壓力,若你把荊州讓給劉備,咱們在南京下遊這一帶,劉備在長江中遊一帶,他可以為咱們分擔曹操對咱們的壓力。

最主張把江陵讓給劉備的是魯肅,他特別希望這樣,魯肅這招建議真的很有眼光。當曹操在北方聽說孫權把江陵讓給劉備的時候,他正在寫字,筆一下驚落在地上,他很擔心形成這個局面,而他所擔心的局面恰恰形成了。這也是《三國演義》里借荊州的來源,其實不是借荊州,是他們通過交換對雙方都有利,我建議大家,感興趣可以看看清朝人趙翼《廿二史劄記》,裡面專門討論了劉備借荊州的問題,其實不是借。劉備佔領了江南四郡,最後從孫權手裡讓得了荊州,所以他就走到了長江邊上。我們知道荊州、江陵再往西,過了宜昌進入三峽就到益州了,就等於是走到長江邊上,為爭取益州、取得益州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這就是劉備取荊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很多做法都體現了這個集團的智慧。

第三,「跨有荊益」是群策群力的智慧。

這裏重點講講佔領益州時機選擇的智慧。佔領荊州之後,當時還沒有機會馬上奪取益州,這時候有一個機會來了,就是張鬆的到來。張鬆受劉璋的委託,本來先去見曹操的,曹操正好剛佔領荊州打到襄陽,正得意的時候,張鬆本來想投靠曹操,結果由於曹操正在得意,沒把張鬆放在眼裡,對張鬆很怠慢,沒想到張鬆這個人心氣很高,發現曹操對他怠慢,轉頭就離開曹操到劉備那去了。他到劉備那兒待了幾個月時間。赤壁勝利在12月份,張鬆從赤壁之戰發生之前到之後,都在劉備陣營裡面。劉備陣營對張鬆非常好,對張鬆的態度與曹操是截然不同。所以張鬆受到劉備厚遇之後回到益州就跟劉璋說,曹操怎麼不行,劉備怎麼仁厚,勸劉璋跟劉備結盟,這時候劉備實際上通過張鬆的幫助就在劉璋那兒等於是先有一個印象了。

劉備集團佔領荊州之後,跟著就做好進據益州的人事安排。任命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紮在江北,就是江陵,長江的北岸,還沒有到襄陽,因為襄陽這時候在曹操手裡。張飛是宜都太守,趙雲是桂陽太守,廖立是長沙太守,郝普是零陵太守,關鍵是向朗作為秭歸督,就是都督秭歸、夷道(巫山)夷陵四縣,總督四縣。這四縣都是在長江上遊,長江三峽這一段,秭歸,宜都縣,巫山縣,宜昌市,都是長江上遊,當時是由向朗總督的。向朗是什麼人呢?他是諸葛亮的好朋友,當時諸葛亮在荊州隱居的時候,就和諸葛亮是好朋友,向朗「師事司馬德操」,與徐元直、龐士元都是好朋友。所以諸葛亮把向朗安排在長江上遊四縣,等於讓向朗守住益州的門戶,為將來往益州挺進佔據很有利的位置。

諸葛亮做這個安排的時候,剛才我講了,曹操仍然佔據襄陽,這時候把關羽命名為襄陽太守,但又沒實際佔領襄陽,實際上諸葛亮已經做好準備,就是說劉備集團一旦佔有益州之後,《隆中對》最後說一路出關中,一路荊州北上,雙路夾擊,襄陽這一路實際上等於有交給關羽的打算。所以後來諸葛亮率著趙雲進入益州之後,關羽是留在荊州的,做這個安排已經做好了兩路夾擊中原的準備,而且初步做好了向益州進軍的準備。所以「跨有荊益」的目標一旦確立之後,他們始終沒有放棄,佔荊州的時候沒有放棄,佔有荊州南四郡的時候也想著益州,安排人事的時候也是想著益州,「跨有荊益」始終是他們定下來的戰略目標,而且始終要貫徹這個目標。

再有諸葛亮力勸劉備重用龐統。龐統一開始不受重用,劉備見了龐統之後,打發他到耒陽縣做一個小縣令,當時龐統在耒陽縣當縣令的時候把這個縣治理得亂七八糟,什麼事都不管,整天沉湎酒事,後來劉備非常生氣,要治龐統的罪,諸葛亮、魯肅說龐統不是治理一個縣的材料,他是大才,你讓他治理一個縣是大材小用了,諸葛亮也力勸重用龐統,在他們的力勸下,最後龐統終於得到重用。當時龐統和諸葛亮一起當軍師中郎將,軍師中郎將是當時最高的軍事統帥,兩個人同時當軍師中郎將。諸葛亮為什麼這麼安排?因為將來要去打益州,諸葛亮是幫助劉備很合適的人才,但是荊州又不能放,所以諸葛亮只能佔一頭。劉備要進軍益州身邊缺少得力的人才,這時候恰恰諸葛亮推薦了龐統,所以龐統是決定協助諸葛亮去完成《隆中對》第二步戰略的人才。龐統擔任軍師中郎將之後,他和諸葛亮似乎之間就有了一種分工,諸葛亮負責鞏固荊州,龐統負責佔領益州,所以凡是跟益州有關的事都是龐統,很少有諸葛亮幫助。人事準備工作完成了,進軍益州的助手也給劉備配備好了,荊州已經佔領了,走到長江邊上了,進軍益州的門戶已經把住了,現在萬事俱備就欠東風了。

建安十六年,曹操命令鍾繇打張魯,因為張魯的漢中就在益州的北邊,張魯還沒嚇壞,劉璋先嚇壞了,他趕緊派法正、孟達到荊州去迎劉備,諸葛亮到益州去幫助他們對付張魯、對付曹操,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這時候龐統,還有法正都勸劉備這是好機會,我們把你領到益州,到時候你馬上拿下。甚至龐統提出「逆取順守」,所謂「逆取」,就是說人家本來請你幫助,結果你乘人之危把益州拿下了,你這個不符合道義,這叫逆取。但是逆取之後我們得順守,雖然手段不光彩,但是我們取得益州之後可以推行很好的政策,可以取得人心,可以施行德政,這就是「順守」。對於逆取順守,劉備就不同意。因為我們知道劉備講仁德,講道義,他不願意背負「逆取」的名聲。劉備說:「以小故而失信義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就是為點小利失信於天下我不幹,所以他一開始就沒想借入益州幫助劉璋的機會順手把益州拿下,他還是不願意逆取。

當劉備率領人馬進入益州之後,與劉璋在涪城相會。劉璋帶著他的手下到涪城迎接劉備,劉備在那兒待了三個多月,日日夜夜喝酒,待了很長時間。這時候法正又勸劉備說:「他都送到你嘴邊,你不順手拿下,機會失了很可惜」。這時候劉備還是堅持不要逆取,失信義的事不幹,所以劉備帶著人馬真的到北邊昭化古城做出一副抵抗張魯的樣子。實際上劉備不是不想取益州,他始終也沒忘記,但是他不願意背上逆取的名聲,他時時找機會,看怎麼樣不背逆取的名聲又把益州拿下,他是想這個主意。這時候荊州發生什麼事了呢,曹操對孫權發動進攻,劉備這時候對劉璋就說,我的盟友孫權已經受到曹操威脅了,您這兒也沒什麼事,我要帶兵回去救援孫權。劉璋一聽劉備要走,之前給劉備又是兵又是糧草又是錢財,付出這麼多東西,你甩手走了我北邊沒人管了,就很生氣下令劉備到哪兒都阻攔他,給劉備的物資全都剋扣不給,這時候劉備利用這個機會對手下進行動員了。動員是怎麼說的呢?「吾為益州征強敵,師徒勤瘁,不遑寧居;今積帑藏之財而恡於賞功,望士大夫為出死力戰,其可得乎」,意思是我到這兒幫助你抵禦強敵,勞師遠征居住不安,現在把糧草給我扣了,還想讓我給你出力,可能嗎,於是發動了討伐劉璋的戰役。

討伐劉璋,龐統給劉備出了上、中、下三個策略。上計: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中計: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下計: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我們知道上計是偷襲,取之不武,劉備始終不願意,所以沒有採取,下計等於是前功盡棄,進了益州之後,退回去再做打算,劉備也不幹,所以他採取了中策,把楊懷、高沛殺掉公開宣戰,他既不是偷襲,也不是智取。為什麼宣戰呢,因為劉璋不講道理,不給我糧草,還層層派兵阻攔不讓我回去,所以找藉口這樣逆取,當然逆取色彩淡了很多,最後他們拿下涪縣拿下綿陽,兵臨成都城下,劉璋最後投降,實現了「跨有荊益」最終的目標。

這是取益州的策略掌握的時機。我們看「跨有荊益」目標的實現,經歷了很長的時間,抓住了一次次機會,體現了一個又一個智慧,我們說「跨有荊益」確實是一個智慧的實踐。如果說《隆中對》是理論的實踐,那麼「跨有荊益」就是在實踐中運用智慧實現《隆中對》的目標。

最後,總結一下「跨有荊益」的智慧。

劉備的政治智慧。我們知道劉備兩次取得荊州的機會,一次是劉表託孤,再一次是諸葛亮勸他攻打襄陽,他兩次都拒絕了。為什麼拒絕呢?因為劉備知道第一次是陷阱,一旦答應了劉表,就會讓劉表察覺到自己覬覦荊州的野心,不但得不到荊州,恐怕性命難保,這是第一次。第二次放棄機會,是雖然有可能打下襄陽並迫使劉璋改變降曹,但會因攻打襄陽遭到城內降曹派的抵抗而拖延時日,很可能前腳打下襄陽,後腳曹操大軍就到,更危險的是襄陽沒打下來曹軍便到了。如此便會形成劉備集團單獨面對曹軍的局面。劉備憑藉自己的政治經驗避免了上述危機,從而有了後面的聯吳抗曹,赤壁大勝,據有荊州等一系列成果,這體現了劉備的政治經驗和政治智慧。

諸葛亮的政治戰略智慧。在劉表集團內部鬥爭中,支持劉表長子劉琦,給他出主意,讓他請求出任江夏太守,離開權力鬥爭漩渦自保,同時也為自己準備了一塊可以立足的根據地。這種戰略遠見是戰略智慧的表現。

劉備的策略智慧。當陽兵敗,在東奔漢水彙合關羽水軍途中,遇到前來荊州弔唁劉表的魯肅。當時魯肅問起劉備要到什麼地方時,劉備本來要到江夏的,劉備假意說要到蒼梧投奔太守吳巨,到南方了。魯肅立刻說,「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使自結於東,崇連和之好,共濟世業,而云欲投吳巨」。意思是吳巨是凡人,你到那裡沒用,還不如東聯孫吳。通過這個試探,劉備就瞭解了孫吳的意圖,有利於聯吳抗曹信心的增強。這雖然是一個小小的手段,但是是為聯吳服務的,也不失為是一種智慧。

劉備集團的政治智慧和軍事智慧。赤壁大戰火燒戰船之後,劉備一方面上表讓劉琦繼任荊州牧,一方面趁孫吳軍向西向北進軍之機,南下佔據荊州江南四郡。前一個舉動為劉備在劉琦死後繼任荊州牧奠定了政治上的合法基礎,後一個舉動則是利用有利時機,用軍事手段擴大荊州領地,為劉備繼任荊州牧打下物質基礎。再有爭取張鬆體現了劉備集團的目光長遠,與據有荊州實踐中利用劉琦有異曲同工之妙。安排龐統隨劉備入川,體現了諸葛亮的用人智慧,因為在對荊州和益州重要性的看法上,龐統有重益輕荊的傾向,龐統重視益州,對荊州不是那麼重視,所以安排龐統協助劉備入蜀,可以充分發揮龐統的積極性和聰明才智。 在採取什麼方式佔領益州的問題上,劉備放棄了「逆取」,沒有把「涪城會」變成「鴻門宴」,固然與他的仁義有關,也表現了他政治家的智慧。用佯返荊州的辦法,逼劉璋做出「積帑藏之財而恡於賞功」的不義之舉,逼劉璋做出不義之舉,以「為益州征強敵,師徒勤瘁,不遑寧居」的冤屈形象對劉璋公開宣戰,從而淡化了佔據益州的逆取色彩,表現出手段的老辣和高明。

最後就是結論。「跨有荊益」非一人之智力所能完成,其中既有理論的提出,又有落實的踐行。在踐行中有劉備、諸葛亮、龐統以及蜀漢集團其他人員富有創造性的努力。因此,「跨有荊益」是集體智慧的體現。當然,這個智慧並非完美無缺,它的缺陷要靠更大的智慧彌補。

我今天就講這些,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