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許昌一枯井內發掘80餘具烈士遺骸?當地:需等後續鑒定
新京報訊(記者趙敏 實習生武亮亮)近日,河南許昌一枯井內發掘出近百具疑似抗日英烈遺骸的消息引發關注。4月1日,一名發掘人員向新京報記者證實,井內共收殮出80餘具遺骸及子彈、皮帶扣等物品,有的遺骸頭骨上有彈孔。同日,襄城縣退休軍人事務局就此事回應記者稱,當地已介入發掘現場保護和遺骸核查工作中,「關於他們是否為烈士,需等待後續鑒定。」

據悉,發掘遺骸的是湖南省龍越和平公益發展中心英魂回家項目組。該項目組負責人餘浩介紹,枯井位於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庫莊鎮中冀村,2010年,襄城當地學者發現了枯井埋葬士兵遺骸的線索,2024年,襄城當地誌願者聯繫到英魂回家項目組。經過前期調研走訪確認,項目組於今年2月26日啟動遺骸發掘工作。
餘浩介紹,由於時間久遠,枯井所在地已是一片空地,沒有井的痕跡。發掘團隊下挖4米多,才看到井壁,順著往下挖,最終發現了遺骸。遺骸層共有6米多深,有的遺骸頭骨上有彈孔,「疑似是傷兵。」除了遺骸,現場還發現了未發射的子彈、皮帶扣、紐扣、花露水等物品。

餘浩表示,由於枯井內操作範圍狹小,遺骸收殮起來相對困難。此外,這些遺骸被混合安葬在枯井內,頭骨和身體其他部分交錯分開,無法在第一時間將骸骨分成獨立的個體。
遺骸收殮工作由英魂回家項目組和鄭州大學考古實驗室周亞威教授團隊合作完成。餘浩向新京報記者確認,目前全部遺骸已運至鄭州大學實驗室,他們將通過骸骨分析和頭骨複原技術嘗試還原逝者生前樣貌,整個工作大概需要兩到三個月。

餘浩稱,根據黨史資料、民眾口述和田野調查,這些逝者極大可能死於抗日戰爭期間。
襄城縣退休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表示,目前相關領導及襄城縣委宣傳部已經介入到遺骸的核查工作中,「對於烈士的認定有一套相關流程,需要等待相關的鑒定工作。」
編輯 彭衝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