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速人形機器人多元場景應用落地
近段時間,人形機器人迅速」出圈「。隨著多家企業相繼發佈新款人形機器人和應用平台,眼下,首批人形機器人也已經開始」進廠實習「。
機器人實習生能幹哪些事情?他們的優勢是什麼?又會給傳統行業帶來哪些變化?好,趕緊跟著我們的鏡頭一起來看看。
這間藥物研發實驗室里,首個人形機器人實驗員正在參加上崗前培訓。人類研究員」1對1「帶教指導,人形機器人實驗員學習耗材取放等基本實驗操作。
英矽智能實驗室自動化負責人曲誌虎說:」常規機械臂做的是抓微孔板或者是抓某一種單一耗材,但是我們人形機器人是」人手「,所以未來它可以做所有我們人可以做的事情,抓各種耗材。「
將人形機器人引入生物學實驗室的這家企業,主攻由人工智能算法預測、實驗室驗證的AI製藥。
人形機器人做實驗,不僅沒有感染風險,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通過數據積累提升實驗室的自動化水平,為新藥研發提速。
英矽智能實驗室生物負責人唐秋瓊表示:」它(人形機器人)可以幫我們做了什麼動作每一個步驟它都會記錄下來,自動化流程裡面出現了什麼報錯,它怎麼解除的,它也會記錄下來。這些數據對於我們後邊的人形機器人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我們自動化系統升級也是很重要的。「

不過,人形機器人實驗員要真正獨立」上崗「,還需要較長時間的培訓,只有與AI算法平台、自動化實驗室形成穩定、有效的協作,它才是名副其實的」研發助理「。
英矽智能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亞曆克斯·紮沃洛科夫說:」當人形機器人被接入DeepSeek和其它人工智能技術(結合),他們將掌握豐富的知識技能。今後我們將會看到人形機器人與科學家一起工作,幫助科學家評估和檢測實驗結果、提高實驗的一致性和質量。「
除了當實驗員,人形機器人也正準備進廠幹活。位於上海張江的」人形機器人學校「里,從汽車的車身檢測到核電大型換熱管板清理,機器人學員們樣樣都學。
核電產線上,換熱管板清理處於高溫環境,有一定危險性,且工作量大,過程重覆枯燥。通過模仿產線工人的動作,開展持續訓練和數據採集。目前,人形機器人已經初步學會了。
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科技體系總監劉宇飛表示:」可以看到我們現在的機器人已經做到了能夠持續做清洗工作。後期我們會加大效率,比如兩隻手同時在做清洗的工作,相當於效率就加倍了。我們在近期就會持續迭代優化讓它做更複雜的動作。「
傳統工業機器人一般只能做一件事,而人形機器人的優勢是一個機器人就能完成不同的任務,既能擰螺絲、又能掃碼,還能組裝、搬運等,具備柔性生產的能力。」機器人學校「里,不同廠商的100台機器人,在近20個不同場景,開展持續訓練,每天已經能產生上萬條訓練數據。結合仿真平台和具身智能大模型的研發,行業應用前景廣闊。
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介紹:」通過我們的訓練場它是十幾款國內的人形機器人(共同訓練)。這些訓練場所有採集的數據它的原子技能會預置到仿真平台里,用戶可以一鍵導入預置的機器人構型也可以一鍵導入預置的技能,再來帶著機器人做長序列任務的規劃,發育成真正可以用的技能。
到實驗室、進工廠,那麼人形機器人何時能走進家庭呢?
業界預計,再過5到10年,人形機器人將沿著從簡單工業製造到服務養老場景的發展路徑,走進部分家庭試點應用。不過在此之前,一方面要加快人形機器人的規模量產,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要通過持續的訓練和數據積累,提高人形機器人的作業效率、可靠性和持續學習的能力。
上海大學未來技術學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副教授葉林奇說:「我們現在也在跟美術學院合作做一些造型,大模型接入之後它(人形機器人)能自然地跟人進行交互、 表演等。將來的機器人就是讓它能夠像人一樣,在開放的真實環境下進行持續的學習讓它更新迭代,性能持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