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共創|AI+萬物=∞
舞檯燈光漸暗,25歲的周鍵抬起左手,金屬質感的機械仿生右手輕觸琴鍵。一首《大魚》裹挾著科技的溫度,在會場內迴蕩。

這是發生在「人機共創·2025AI賦能正能量創作大會」中《2025中國·AI盛典》融合展演上的一幕,令無數觀眾為之動容。

12歲失去右手的周鍵,如今借助腦機接口技術的力量,憑「意識」便重獲「掌控力」。「它沒有賦予我超能力,卻讓我終於能從容地站在陽光下。」周鍵說。
周鍵的故事並非孤例。當下,腦機接口技術正走向千家萬戶:幫助殘障人士重拾生活信心、讓「星星的孩子」學會表達情感、幫助癱瘓患者用意念控制外部設備……「技術的核心價值,是造福於每一個人。」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合夥人何熙昱錦說。
當褪去冰冷的代碼與算法外衣,AI之光正以溫暖的姿態融入生活,描繪「AI賦能萬物」的新圖景。
「發言稿就在我的眼鏡裡!」前段時間,作為第一批「摸到光」的杭州靈伴科技有限公司(Rokid)創始人兼CEO祝銘明,戴著僅重49克的AI+AR眼鏡火了一把。站在台上,他把發言稿顯示在AR眼鏡上,通過手上的戒指完成翻頁,實現「脫稿」演講。

在博物館,遊客透過AR 眼鏡,可見文物三維影像懸浮空中,歷史觸手可及;在油田,工程師通過遠程AR協作,精準診斷設備故障……讓科幻電影中帶顯示屏的眼鏡走進現實,是Rokid獻給AI時代的答案。
「我們相信,未來的智能終端將不僅僅是手機,而是像這副眼鏡一樣,把我們從方寸的手機屏幕中解脫出來,讓人機交互從‘指尖滑動’回歸到‘眼神交彙’。」在祝銘明看來,未來的AI,將成為一種不可見、卻無處不在的能力。
從AI盛典上機器狗穿上馬甲舞獅,到後來春晚中機器人穿上馬甲扭秧歌,再到廣西三月三期間機器人換上壯錦馬甲跳起「科目三」,人形機器人的成長,正在解鎖人類未來生活的更多可能性。「我們將再接再厲,給大家造更有用的機器人,我相信在未來的5-10年,AI和機器人必將帶來更美好的生活。」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說。

《2025中國·AI盛典》製片人、總導演田梅介紹,作為「人工智能最新應用的年度發佈平台」和「人工智能前沿趨勢的年度瞭望平台」,AI盛典將充分彙聚AI領域當下的前沿技術、頭部企業和頂尖人才,以極具創造力的呈現方式,生動展現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最新實踐、豐碩成果以及廣闊前景。

盛典從讓兵馬俑「開口唱方言」,到機械臂樂手演繹交響樂,AI正在重新定義創作邊界。「未來的創作不再受限於技術,而是我們的想像力。我們必須讓自己成為一個‘六邊形戰士’,才能駕馭AI的無限可能。」田梅坦言,唯有打破思維桎梏,方能激發「AI+萬物」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