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五牛圖》遇上「鐵牛」:春耕次元壁破了!

「土膏欲動雨頻催,萬草千花一餉開。」春和景明,又到了一年春耕農忙時節。

中國自古以農立國,曆代重視農業生產,每逢春耕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現存的《雍正帝祭先農壇圖》就是描繪清代帝王在先農壇舉行春耕儀式的場景。此圖共4卷,分別描繪了祭祀先農壇、親耕、觀耕、賜茶4個場景,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對春耕活動的重視。

每年春耕時節,萬物復甦,草長鶯飛,曆代畫家用手中的畫筆描繪這美好的圖景。元代畫家王蒙的《穀口春耕圖》就是其中代表。狹長的畫面上,青山巍峨高峻,飛瀑流淌,氣象宏闊。山穀入口處,農夫正在田間趕牛犁田,田邊有一執杖文人正在觀看春耕,農田一側的水塘中漁夫正悠然垂釣。近處茅屋數間,一童子手提甕瓶似正向著田間而去,一派恬淡安寧的景象。

如果說王蒙筆下描繪的主要是作為隱士的文人「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的春耕生活,那麼明代畫家戴進筆下的《春耕圖》體現的則更多是普通農家的春耕之景。畫中遠山如黛,諸峰連綿,山下茅舍隱然,柳絲含翠,桃瓣凝露,一條清溪自雲深處奔湧而來,一派春意盎然之景。田間農夫趕著耕牛拉犁翻地,桃樹下休憩的農夫穿上草鞋,似準備起身繼續勞作,一旁的水牛慵懶地斜臥在地上,提著飯籃的孩童走過溪上木橋,被橋下潺潺的流水吸引,整個畫面生動而有趣味。此圖此景不由讓人想起南桑治詩人範成大《春日田園雜興》中的詩句:「高田二麥接山青,傍水低田綠未耕。桃杏滿村春似錦,踏歌椎鼓過清明。」

《春耕圖》(局部)。資料圖片《春耕圖》(局部)。資料圖片

古代反映農耕文化的繪畫作品中,不可不提南桑治樓璹的《耕織圖》。此圖包括耕圖和織圖40餘幅,其中耕圖自「浸種」至「入倉」,共二十一事,織圖自「浴種」至「剪帛」,共二十四事。每圖均系以五言詩一首,可謂圖文並茂。樓璹原圖現已不存,但曆代都有翻刻臨摹,傳播廣泛,其中元代程棨繪本《耕織圖》是現存最接近樓璹原圖的早期摹本,完整展現了水稻生產的整個流程,織圖部分則展現了從養蠶到織帛的過程。此圖不僅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也具有傳播農業技術的實用價值,是研究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及農業科技水平的重要資料。

「布穀飛飛勸早耕,舂鋤撲撲趁春晴。」時光流轉,今日之中國大地,不也在繪製一幅嶄新的「春耕圖」嗎?一台台轟鳴的「鐵牛」取代了傳統畫卷中的老牛,無人機在北鬥導航、人工智能、大數據的助力下進行著精準播種,這是古人無法想像的場景。風景雖殊,春耕里的期待如故,「不待揚鞭自奮蹄」的勤勞奮進曆久彌新。在春天里播種希望、辛勤耕耘,且待金秋時節,共同迎接「稻花香里說豐年」的盛世圖景。

報導來源:《人民日報》2025.4.1 第11版報導來源:《人民日報》2025.4.1 第11版

版面責編:智春麗、陳圓圓、董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