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共創|TA們的故事,「活」在AI里

「這是左權將軍的望遠鏡。現在借助AI技術,我們可以回望烽火歲月。」

「這叫抬杆槍,AI技術複原了它打退敵人進攻的使用場景。」

「這是一條‘空中生命線’,借助AI,我們重現了它輸送抗戰物資的場景。」

……

3月29日,「人機共創·2025AI賦能正能量創作大會」上,三位抗戰文物守護者,將AI技術「活」化紅色文物的故事娓娓道來。

活動現場。人民影片供圖活動現場。人民影片供圖

一杆鏽跡斑斑的槍,如何再現昔日激戰場景?通過AI技術複原,這杆曾由英雄楊靖宇帶領遊擊隊員使用的自製抬杆槍,正以動態影像重現當年驚心動魄的戰鬥場景。「這杆槍,既是抗聯精神的象徵,也是軍民團結的見證。」吉林磐石市抗日鬥爭紀念館館長李秋虹說。

文物開口「講故事」的實踐,更「寫」在了遺址上。

在桂林秧塘機場飛虎隊遺址公園內,全球最後一架飛越駝峰航線的C-47A運輸機靜臥於此。桂林秧塘機場飛虎隊遺址公園講解員蒙燕介紹,駝峰航線是抗戰時期中美共同打造的「空中生命線」,在惡劣的飛行條件下實現了抗戰物資的持續輸送。如今借助AI,這架「沉睡」的鋼鐵雄鷹再度「騰空」,帶觀眾「重返」駝峰航線那段崢嶸歲月。

文物守護者分享AI技術「活」化文物的創新實踐。人民影片供圖文物守護者分享AI技術「活」化文物的創新實踐。人民影片供圖

新技術正成為紀念館發展的新引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黨委副書記董立新介紹,紀念館每年結合展覽策展,運用AI技術營造沉浸場景,此外,推出烽火印記抗戰雲課堂雲觀展、大山裡的抗戰精神公開課探索創新數字教育,並推出虛擬展覽,打造不閉展的網上紀念館。「在AI的幫助下,博物館走向數字化智能化,不僅提高展示傳播服務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也讓紅色文物故事有內涵、有溫度、有共情。」董立新說。從烽火歲月到數字時代,技術的賦能讓歷史變得可觸可感。

早在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之際,人民網與中國傳媒大學聯合發起「紅色雲展廳」項目,邁出紅色歷史文化數字化傳播創新的關鍵一步。

「紅色雲展廳」項目發佈。人民影片供圖「紅色雲展廳」項目發佈。人民影片供圖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 「紅色雲展廳」項目將以AI技術為核心,進行智慧升級,創新活化80件抗戰文物,通過場景還原、多模態交互動態敘事,構建歷史與當下的對話橋樑。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副院長、教授秦瑜明認為,AI技術賦能「紅色雲展廳」智能升級,以「數字原住民」熟悉的語言重構紅色敘事,能夠提升年輕群體對紅色文化的參與度與認同感,而通過AI技術探索,實現紅色文化從「保存保護」到「活態傳承」的質變,通過人機協同在算法時代重建歷史記憶的情感連接與價值認同,以此破解全媒體時代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難題。

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副院長、教授秦瑜明發佈「紅色雲展廳」項目。人民影片供圖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副院長、教授秦瑜明發佈「紅色雲展廳」項目。人民影片供圖

「守護住文明的溫度,這是‘紅色雲展廳’項目的方向,也是AI賦能正能量創作的職責使命所在。」為此,秦瑜明建議,以新技術賦能正能量、推動紅色歷史文化創新傳播,應堅持歷史真實性底線,鞏固社會價值的方向性引領,避免陷入「技術炫技」誤區,應堅守人的主體性,以技術工具與文化價值的深度融合完成「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