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駕響應是否及時?車輛為何燃燒?車門是否鎖死?小米SU7致三死車禍三問
來源:澎湃新聞
3月29日晚間,一場事發安徽高速公路的小米SU7車禍,導致3人遇難。
4月1日,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汽車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朱西產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小米汽車燃燒事故中尚未解答的疑問,背後折射的是造車新勢力的一些共同難題。」
在輿論發酵一個白天之後,4月1日22時19分,鮮有超過24小時沒更新微博的小米創始人雷軍發聲回應,「29日晚上的這起事故,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三位年輕女孩不幸離世,這樣的消息,對她們的家人、朋友,乃至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難以承受的悲痛。我代表小米,表示最深切的哀悼,也向她們的家人致以誠摯的慰問。」
「等到此時,我覺得我不應該再等了,我必須站出來,代表小米承諾:無論發生什麼,小米都不會迴避,我們將持續配合警方調查,跟進事情處理的進展,並盡最大努力回應家屬和社會關心的問題。」雷軍表示。
遇難者之一羅某的母親在1日下午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根據小米現有的公開聲明,無法解釋車門為何無法打開、車輛和水泥護欄相撞後因為什麼原因自燃、智能駕駛切換時間為何只有2秒等一系列問題,顯得避重就輕,「我的訴求是早一點把事情的真相釐清。」
小米汽車官方在1日晚間,發佈文章回應了六大問題,包括為何不聯繫家屬、為什麼會起火、車輛是否被拉回北京以及車門是否鎖死等問題,在回應中小米多次強調,「尚未接觸事故車輛」。
在外界看來,這似乎是小米汽車發佈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它是否將成為小米汽車的「至暗時刻」?

智駕系統響應是否及時?
從時間線來看,這場發生在3月29日晚間的車禍,直到3天后的4月1日,才開始被大眾關注到。
4月1日,網絡流傳一段聊天記錄顯示,有網民在3月31日晚間表示,一輛小米SU7在安徽高速公路發生車禍並燃燒,導致包括女友在內的三名女生全部遇難,質疑小米智駕以及發生車禍後車門鎖閉無法及時打開,稱事發後小米方面一直未聯繫家屬。
4月1日午間,小米方面發佈聲明稱,事故發生前車輛處於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以116km/h時速持續行駛。事發路段因施工修繕,用路障封閉自車道、改道至逆向車道。車輛檢測出障礙物後發出提醒並開始減速。隨後駕駛員接管車輛進入人駕狀態,持續減速並操控車輛轉向,隨後車輛與隔離帶水泥樁發生碰撞,碰撞前系統最後可以確認的時速約為97km/h。
根據小米公佈的摘要信息,從「NOA發出風險提示‘請注意前方有障礙’」到「車輛與水泥護欄發生碰撞」,僅2-3秒鍾。
智駕系統的響應時間此次事故中被關注的焦點之一。
「何時發現風險,何時就發出報警提示,是智駕系統在全行業通用的標準。」朱西產表示,根據小米公佈的摘要信息顯示,從「NOA發出風險提示‘請注意前方有障礙’」到「車輛與水泥護欄發生碰撞」,僅2-3秒鍾,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用戶沒有足夠的反應時間進行應對。
朱西產告訴記者,根據現有信息顯示,當時遇難者採取了緊急取消智駕、急打方向盤等操作,但是製動踏板的踩踏量僅有30%左右,沒有完全刹車,因此減速不充分,以接近100km/h的驚人速度撞上護欄,釀成悲劇。
「總體來看,警報不夠及時,反應時間不夠充分,車輛的DMS檢測到駕駛員較長時間出現分心狀態,兩次以上提醒還無效的情況下就應該停止該駕駛員使用NOA功能,通過這樣的懲罰措施避免駕駛員錯誤地把輔助駕駛系統當成自動駕駛系統使用。」朱西產認為,面對當時的情況,駕駛員在慌張中能否採取最合理的緊急應對措施也很關鍵。

從整個行業來看,目前智能駕駛仍處於初級階段,仍處於L2級(輔助駕駛)範疇,車輛具備部分自動化功能,如自適應巡航控制和車道保持輔助等,但駕駛員依舊需要時刻保持警覺,隨時準備接管車輛的控制。
據小米SU7用戶手冊中提到,智能駕駛功能為輔助駕駛系統,駕駛員需始終保持對車輛的控制,系統無法替代人類判斷,事故責任由駕駛員承擔。
小米官方1日晚間回應稱,事發路段因施工修繕,用路障封閉自車道、改道至逆向車道。事故發生前,車輛處於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以116km/h時速持續行駛,車輛檢測出障礙物後發出提醒並開始減速。隨後駕駛員接管車輛進入人駕狀態,持續減速並操控車輛轉向,隨後車輛與隔離帶水泥樁發生碰撞。碰撞前,系統最後可以確認的時速約為97km/h。
為何發生燃燒?
另一核心焦點是小米汽車的劇烈燃燒。
朱西產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這應該是因為目前全球的電動汽車都還是液態電解液的鋰電池,陰極和陽極之間必須依靠隔膜隔開,否則就會發生短路,被擠壓和穿刺的時候隔膜破裂,內短路瞬間就會著火。
「這是目前為止的所有的鋰電池都存在的問題,更何況是用接近10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側面撞在柱子上,其他品牌的車輛遇到這種情況也無法倖免。」朱西產坦言。
據公開資料顯示,小米SU7標準版配備的是73.6kWh的磷酸鐵鋰動力電池,自2024年6月起採用雙供應商體系,由比亞迪、寧德時代分別供貨,小米SU7使用的鋰電池已經是目前國際上頭部電池供應商的產品。
小米汽車1日晚間表示,基於目前已知情況,僅能確定,事故車起火並非部分網傳的「自燃」,推測系猛烈撞擊隔離帶水泥樁後,整車系統嚴重受損導致。「我們尚未接觸到事故車輛,目前暫時無法進行進一步的深入分析。」
此前據小米官網披露,小米全系汽車採用全新CTB電芯倒置技術,可以實現在極端情況下快速向下釋放能量,最大程度保證乘員艙安全。根據說明,這款電池擁有3層頂部支撐、3層側碰防護、8層底部防護結構,總計14層的硬核物理防護,最高可抵抗1000°C的高溫,「在電池結構安全上,最難應付的是側碰和刮底。小米CTB一體化電池技術擁有總計14層的硬核物理防護,面對2倍載荷振動、3.6倍衝擊、48倍泡水的最嚴苛的疊加測試之後仍能完成IP6K9K的密封測試。」
車門是否鎖死?
此次事故的另一焦點是,撞車後車門是否自動鎖死,外部能否打開。

小米汽車1日晚間在官方回應中也表示,「我們尚未接觸事故車輛,無法分析事故時車門是否可以打開。目前,就事故時車門是否能夠打開,沒有準確的結論。」
新能源汽車遇到事故後,車門鎖定是否是常態?
朱西產分析,在一般情況下,當車輛發生側面碰撞,導致氣囊點火,安全氣囊控制單元(SRS ECU)會在氣囊點火指令的同時發送解鎖指令,通過CAN總線把解鎖指令發送給車門控制單元。此時若12V低壓電路保持正常,車門鎖會在碰撞後約500-600毫秒後完成解鎖操作。
解鎖失敗可能有兩種原因:第一是在刮底碰撞或非結構性碰撞中,若氣囊未點火,安全氣囊控制單元沒有生成解鎖指令,導致車門保持鎖定狀態。
第二種原因是電路中斷。在正面碰撞事故中,12V蓄電池位於發動機艙,當發生嚴重碰撞後70-80毫秒內,可能發生電瓶線路斷裂,此時即便氣囊點火併發送解鎖指令,但車門鎖因失去供電,也無法執行解鎖動作。
朱西產分析稱,「目前未有強製性標準要求12V低壓電路必須擁有備用電源,車門解鎖也不是硬性要求,因此即便碰撞事故後車門未解鎖也無法追究車企產品責任。」
業內人士劉怡(化名)向記者介紹,車門是車輛碰撞時的重要被動安全部件,車門受到碰撞後,容易因機械結構變形導致車門無法開啟,這在事故和碰撞試驗中都是常見現象。但是,若並非車門因碰撞變形而導致無法開啟,則需引起注意。
他介紹,對於汽車碰撞後的車門解鎖問題,早已有國家標準分別對正面、側面、後面的碰撞試驗作出了規定,無論是哪個方向的碰撞,都要求車輛必須在碰撞過程中車門緊縮,這是要保障駕乘人員安全,否則會有人員被甩出的可能,造成二次傷害。
碰撞發生後,標準要求非碰撞的車門全部解鎖,每一排都至少有一個門能打開,使乘員能正常進出。
他提到,從公開報導來看,新能源車車門無法解鎖造成的後果往往比燃油車更為嚴重。由於燃油車起火風險較低且火勢蔓延速度較慢,乘員通常具備足夠逃生時間。而新能源汽車在碰撞後,動力電池可能因碰撞引發熱失控,導致車輛迅速起火甚至爆炸,且撲救難度極大。
「在此類極端場景下,車門能否可靠解鎖直接關係乘員生命安全,需要引起行業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當前標準其實針對的是50公里每小時碰撞車速下的事故,我個人看來,還是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標準進行優化或者補充。」劉怡強調。
小米汽車在1日晚間的回應中多次表示,目前小米並未接觸到事故車輛,事故發生後,當地警方隨即抵達現場,全面介入調查事故,目前仍在調查中。
小米的危機時刻
值得注意的是,在1日白天,有遇難者家屬表示,小米至今未聯繫家屬。1日晚間,小米汽車表示,3月31日,在警方指導下,嘗試於4月1日下午與家屬會面。「截止此次答網民問發出時止,我們仍在等待會面通知。我們將在警方的許可與指導下,全力協助善後事宜,並提供支持與幫助。」
截至1日收盤,小米集團(01810.HK)報收46.5港元,跌5.49%。今年以來,小米股價持續飆升,年初至今漲幅達到35%。
其財報成績也十分驚人:3月18日,小米集團(01810.HK)發佈2024年全年和第四季度財報,財報顯示,小米去年總收入為3659億元,同比增長35%,創歷史新高。
在2025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雷軍表示,去年50萬以上豪華轎車全年銷售12.1萬輛,小米取得的結果「可以說打開了超豪華市場的大門」。雷軍還感慨稱,「這是一個新能源汽車的時代,也是國產品牌全面崛起的時代。」
在剛剛過去的三月,小米汽車再次交出了不錯的成績單,3月銷量超過2.9萬輛,小米汽車第一季度交付量超6.9萬輛。
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告訴記者,今年以來,伴隨雷軍爆火,小米股價也藉著雷總的人氣水漲船高,市值超過萬億。但是4月1日,小米在一天蒸發超過500億市值,這背後也體現出此次事故的嚴重性,「智能駕駛需要進一步規範,電動汽車也要提高技術安全性。」盤和林認為,「這些問題也是行業要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