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迴旋鏢」反噬自身(環球熱點)

當地時間3月2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宣佈對美國進口汽車徵收25%關稅,相關措施將於4月2日生效。自今年2月以來,美國政府對主要貿易夥伴頻頻揮舞關稅「大棒」,引發多國不滿與反製,其自身經濟難逃反噬。近期,特朗普在敦促美聯儲降息時表示,美國關稅開始影響經濟。

近日,本報記者採訪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崔守軍、複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韋宗友、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楊子榮,請三位學者分析美國加征關稅引發的「迴旋鏢效應」給美國的普通民眾、相關產業以及整體經濟造成哪些衝擊。

美國民眾——

生活成本上升,消費信心下滑

【觀察】

3月下旬,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聯合一家數據分析公司開展一項民調,結果顯示,儘管美國政府聲稱「關稅將帶來長期利益」,但大多數美國民眾對關稅政策持反對態度,認為美國政府應更多關注物價而非聚焦關稅。

3月25日,美國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公佈數據顯示,美國3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為92.9,低於市場預期的94.2和2月的98.3,連續第四個月下降。在該指數的5個組成部分中,反映短期收入前景、商業和就業市場環境的消費者預期指數降至65.2,為12年來最低水平。該研究會高級經濟學家史提芬妮·吉卡積亞表示,此前幾個月消費者對未來收入的樂觀預期已經消失。此外,消費者對股市的看法自2023年底以來首次變得負面。

美國《國會山報》網站引述經濟學家的警告稱,美國政府對關稅的依賴可能導致美國消費者購買商品的成本大幅上升。

美國尼斯彼德臣國際經濟研究所認為,美國政府的關稅政策並非「讓外國人買單」,而會讓美國企業和美國家庭遭受最大損失。

【解讀】

崔守軍:對美國民眾來說,關稅政策造成的直接負面影響是食品、能源、日用品等價格走高,生活成本上升,購買力下降。此外,美國消費者信心連續4個月下滑,表明美國民眾在心理層面對未來經濟前景的不安。

韋宗友:特朗普政府上台後,美國國內物價並未在較短時間內出現明顯回落,美國民眾反而更加擔憂關稅政策引發其他國家的反製措施,導致美國進口商品價格進一步上漲。這種心理預期與現實情形的落差,挫傷了美國民眾的消費信心和投資信心。

此外,美國的工人、農民等群體難躲關稅政策的衝擊:一方面,美國加征關稅導致進口原材料價格上升,部分美國企業因為生產成本上升可能出現經營困難,甚至被迫裁員;另一方面,美國關稅政策引發歐盟、加拿大等對美國部分農產品徵收反製關稅,使得美國農民的生產、經營面臨困難。

楊子榮:如果美國關稅政策持續升級,美國民眾還將面臨兩方面壓力:一是隨著關稅政策效應顯現,美國進口商品價格繼續上漲,美國民眾將感受到更加明顯的通脹壓力;二是如果美國關稅政策引發通脹反彈,美聯儲進一步降息的空間將被收窄,可能在較長時間維持一個較高利率,居高不下的利率將使背負房貸、消費貸等貸款的美國居民面臨嚴峻的成本壓力,尤其是中低收入家庭的負債壓力會越來越大。

美國產業——

產業結構扭曲,國際競爭力削弱

【觀察】

日前,美國電動汽車生產商特斯拉公司致信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警告美國政府的高額關稅政策將損害美國公司。美國汽車駕駛協會此前曾表示,徵收廣泛關稅將擾亂美國裝配廠的生產。汽車製造商無法在一夜之間突破原有供應鏈,成本上漲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價格上漲、向消費者提供的車型減少以及美國生產線關閉。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刊文指出,美國政府以關稅威脅為核心的製造業複興計劃存在重大缺陷。政策不確定性、補貼斷檔及勞動力短缺等問題交織,恐使「美國製造」願景淪為空中樓閣。若堅持通過關稅推動企業遷入美國,美國政府會發現其吸引投資的潛力是有限的。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網站報導認為,美國政府關稅政策所帶來的不安涉及各行各業。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3月發佈研究報告顯示,美國鋼鋁關稅將給美國經濟帶來相當大的經濟損失。進口鋼鋁產品價格上漲將推升許多美國行業的生產成本,削弱美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解讀】

崔守軍:美國政府希望通過加征關稅,形成一股「拉力」,將企業「拉」回美國本土投資,推動製造業回流,帶動就業。而事實上,關稅政策還產生了一股「阻力」,高額關稅導致美國本土企業和在美外資企業不得不面臨供應鏈中斷、生產成本上升等挑戰。短期內,這些企業可能迫於美國政府的壓力而留在美國。但長期來看,供應鏈受阻或中斷必將影響企業在美大規模投資的意願。在全球供應鏈高度一體化的當下,美國想重建一套完整的供應鏈需要時間。改善基礎設施、提升技術研發能力等系統性改革僅靠關稅政策是無法實現的。

楊子榮:導致美國製造業空心化的本質原因是美國勞動力成本高昂、產業鏈缺乏上下遊配套以及基礎設施老化。單純加征關稅,解決不了美國製造業的深層結構性問題,無法從根本上推動美國製造業回流,反而會提高整體產業成本、扭曲產業結構,進而導致美國製造業在國際市場缺乏價格優勢、喪失競爭力。此外,美國加征關稅引發其他國家反製,將導致農業、物流業、零售業等高度依賴國際市場的出口導向型行業受到衝擊。

韋宗友:美國政府的關稅政策不僅無法使本就不具備成本優勢的中低端製造業回流,還將給高端半導體產業帶來負面影響。海外市場對美國半導體企業的利潤甚至生存至關重要。如果其他國家對美國半導體產業採取反製措施,那麼美國半導體企業將面臨出口成本上升、需求削弱的壓力,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遭遇衝擊。此外,美國跨國企業普遍是在全球範圍進行資源配置並銷售產品,關稅壁壘會在全球企業間產生連鎖反應,使美國企業在海外市場步履維艱。

美國經濟——

通脹壓力加劇,經濟韌性減弱

【觀察】

近期,多家國際機構給美國經濟敲響「警鍾」,認為美國面臨債務攀升、通脹加劇和增長放緩等諸多挑戰。

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公司近日發佈研究報告稱,隨著財政赤字擴大和負債能力下降,美國財政實力可能多年持續下滑。對他國持續徵收高關稅的潛在負面影響、缺乏資金支持的國內減稅等風險,已經讓美國經濟韌性減弱。

高盛公司研究部認為,隨著美國關稅增加以及政府釋放為實施相關政策而可能容忍經濟增長放緩的信號,美國經濟增長放緩可能超出預期。高盛經濟學家將2025年第四季度美國GDP同比增速從此前預計的2.2%下調至1.7%。

【解讀】

楊子榮:加征關稅可能導致部分企業將生產環節轉移到美國國內,進而使得美國出現一輪短期經濟擴張,但是這種「繁榮」不會持久。美國政府通過加征關稅來保護缺乏競爭力的低效產業,將導致美國經濟整體生產效率下降,進而削弱美國經濟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和長期增長前景。

此外,一系列美國經濟數據釋放出值得警惕的信號——通脹壓力抬頭,經濟增長顯現疲態,「類滯脹」風險正在加劇。

如果美國政府執意在全球範圍加征「對等關稅」,那麼美國經濟不得不面臨更多壓力:一是美國貿易赤字不降反增;二是美股波動加劇,股市估值以及居民財富面臨縮水;三是基於對不確定性的擔憂,企業在美投資可能放緩、推遲甚至停止;四是美國的貿易夥伴被迫尋找美國之外的供應鏈,從而導致美國在全球產業鏈的地位受到深層挑戰。

崔守軍:相比特朗普第一個總統任期,當前美國經濟對關稅政策負面效應的承受力更弱。加征關稅、限制出口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政府有足夠的財力儲備,能夠進行靈活的政策調整。然而,根據美國財政部最新數據,美國國債規模已經超過36.2萬億美元。美國政府財政盈餘有限,面臨財政赤字的嚴峻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關稅可能暫時帶來一定收入,但隨著時間延續,持續高關稅很可能阻礙經濟增長,進而抵消收入增量。

關稅政策還將給美國經濟埋下兩個隱患:一是美國以政府干預經濟的方式強行調整關稅,導致市場資源配置出現偏差,進而降低美國經濟長期增長效率;二是美國政府單邊加征關稅引發其他國家的反製,大範圍的貿易摩擦將擾亂全球供應鏈,並對美國的出口市場及投資環境造成不利影響,致使美國在全球貿易中的活力與話語權下降。

韋宗友:美國政府認為關稅政策給經濟帶來的負面衝擊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後趨於緩和。然而,情況並不會如其預想的那麼樂觀。如果美國向全球開打「關稅戰」,推動貿易保護主義風潮在全球範圍內抬頭,將嚴重破壞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高高築起的關稅壁壘最終會反噬「築牆者」。

事實上,美國經濟真正面臨的問題不是如何重新繁榮,而是貧富差距擴大、財富分配不均。根據美聯儲數據,截至2024年底,美國最富有的一半家庭擁有全國約97.5%的財富,而另一半家庭持有的財富僅佔2.5%。如果美國政府不解決財富分配不均的結構性問題,那麼關稅「大棒」揮得再猛烈,都無法讓美國廣大工薪階層從經濟增長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利好。(本報記者 嚴瑜)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4月02日 第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