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莓 「大甜頭」



鹽都區潘黃街道新民村村民在直播賣貨。

孩子們在懸掛式草莓大棚里採摘。

春和景明,「莓」好相約。3月16日至21日,第十屆國際草莓大會在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舉行。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800多名專家學者及其他嘉賓齊聚一堂,共同探討草莓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等關鍵議題。
「鹽都用一場科技與產業的盛宴,讓世界看到‘草莓科技’的中國力量。」大會期間,國際園藝學會漿果分會主席般奴·梅澤蒂(Bruno Mezzetti)表示,無論是品種培育,還是智能化管理應用,鹽都草莓產業都讓人感到充滿新意。
據瞭解,作為鹽城草莓產業發展的核心區,鹽都區草莓年產值超10億元,直接帶動2.5萬名農民增收……該區農業農村局一位負責人說,草莓種植是鄉村全面振興路上廣大幹部群眾經過多年探索,走出來的富民增收新路子,為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複製的「鹽都樣本」。
靠種小草莓,農戶嚐到了「大甜頭」。近日,本報記者走進鹽都,探尋藏在小草莓里的「致富密碼」。
小草莓 大活力
初春時節,漫步於鹽都區潘黃街道新民村,放眼望去,草莓大棚首尾相接,排列田間錯落有致。
「走,看看我們的草莓去!」行至村中的鹽都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新民村黨總支書記董兆付熱情地將記者帶進示範園1號大棚。
陽光灑落,大棚里暖意融融,草莓莖葉一片翠綠,其間點綴著顆顆鮮紅的草莓。細看,莖葉並非長在土地裡,而是長在齊腰高的架子上,每株草莓苗旁的「土壤」里,插著輸送水肥的細管。
「我們的草莓其實種在營養基質上,水肥通過滴灌系統被輸送到種植架。」一旁,新民村種草莓的「老把式」李萬選介紹,現如今,「睡上基質床」「吃上營養餐」的草莓個個「身強體壯」,而且這種模式能夠增加經濟效益50%以上。
20世紀90年代,鹽都才開始引進草莓種植,起初散見於少數農戶的房前屋後。
「那個時候沒人把草莓當經濟作物,單純是栽幾棵嚐嚐鮮而已。」董兆付回憶稱,「但村里主要依靠的稻麥種植又收入有限,再不想個法子,恐怕村里所有的青壯年都要走光了。」
2007年,新民村迎來「轉機」。在看到連雲港黃川鎮通過種植草莓收穫頗豐的新聞後,時任村會計的董兆付當即申請租來兩輛大巴車,與李萬選等50多名黨員幹部和種植能手奔赴連雲港。「他們那的草莓每畝能賺1萬多元,看得我們心癢癢,回來路上說個不停!」李萬選說,這趟考察之行,讓大家下定了在新民村發展草莓產業的決心。
想要發展草莓產業,首先得解決土地問題。
然而,村民們的觀念還停留在「種好自家一畝三分地」上,捨不得流轉土地,而且對流轉的土地去向也沒有概念。董兆付和包括李萬選在內的5名黨員從白天討論到黑夜,創造性提出「黨員幹部牽頭擔保和種植戶聯戶擔保相結合」的辦法。
「我們向村民承諾,如果拿不到土地流轉租金,到時一切由我們個人墊付。」就這樣,董兆付用這顆「定心丸」安撫了村民的心,從2007年至今,村里流轉土地6100多畝,從未拖欠農戶一分錢。
邁出第一步後,還是有困難。董兆付說,大多數老百姓雖將土地流轉,但是沒有見到草莓種植的成效,誰也不敢先動手。
「什麼辦法都不如我們自己帶頭有效!」抱著「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辦」的想法,6名黨員幹部帶著10多戶農民,當年種植草莓120畝。「每畝投入3萬元,不但全部收回成本,還有不少盈餘。」董兆付說,村民們看到種植成效,不斷有人加入。
但草莓種植之路並非一帆風順。2010年9月,一場突如其來的高溫高濕天氣,讓村里1000畝草莓苗遭遇滅頂之災,死苗率高達40%。
董兆付立即組織黨員幹部研究對策,最終決定連夜安排人員到安徽長豐、浙江建德購買草莓苗。由於長途裝運,有些苗會有損傷,黨員幹部讓農戶先挑,剩下的自己栽。「每畝需要補苗一兩千株,當年的草莓苗每株0.2元,我們買回來後,按成本價優先供應給村民。」
董兆付至今還在為當年的舉動感到驕傲,由於及時補苗,草莓種植戶每畝能賺兩三萬元。「最關鍵的時候,我們沒有放棄這條致富路。」董兆付說。
新民村的「樣本」很快擴散到鄰村、鄰鄉,鹽都投身草莓產業的干群越來越多:郭猛鎮形成了楊侍大道、鹽金線、229省道三條草莓採摘帶;學富鎮建起佔地40畝的草房子「莓」好時光親子採摘園,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星火」已成燎原勢。眼下,鹽都區草莓產業規模已經達到1.3萬畝。2018年,「鹽都草莓」成功註冊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小草莓 大智慧
「沒有持續的科技創新,就沒有鹽都草莓產業的今天。」作為草莓產業發展壯大的親曆者,董兆付感受頗深。歷經20餘年發展,從過去靠天吃飯,到現在靠技術說話,鹽都草莓產業實現了質的飛躍。
「這幼苗可嬌嫩了,手上力道得掌握好。」在鹽都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育苗中心,一排排透明組培容器整齊排列。江蘇省農科院副研究員蔡偉建身著無菌服,緊盯顯微鏡,一手拿鑷子,一手輕輕挪動手術刀,穩穩地從草莓莖尖切下不到1毫米的部分,小心翼翼放入培養基中,準備培育草莓新苗。
為什麼要培育新苗?「病毒浸染是草莓品種退化的主要原因,攜帶病毒的退化種苗結出來的果實,產量和品質都會下滑。」蔡偉建說,「好水果離不開好種苗,這幾年,我們徵集了100多個草莓品種,經過篩選培育,選出了一批適合鹽都本地種植的優質品種,其中‘鹽莓一號’最具特色。」
「鹽莓一號」是鹽都區與江蘇省農科院攜手合作研發的草莓新品種。研發團隊從國家草莓種質資源圃的近千份資源中,通過性狀對比、表型統計和數據分析,篩選出抗逆性強、糖酸比優的親本,再借助莖尖脫毒技術獲得無菌原種,配合基質栽培試驗,最終育成了「鹽莓一號」。
「去年氣溫普遍偏高,在大棚育苗時,其他品種或多或少都受到些影響,但‘鹽莓一號’的表現明顯勝出一籌。」蔡偉建說,「鹽莓一號」的栽培管理也相對容易,能在多種立地條件下種植。
廣大莓農是真正的受益者。「‘鹽莓一號’單果重量普遍在30克以上,大的能有100多克呢。」2024年,李萬選積極試種了「鹽莓一號」,在他看來,「鹽莓一號」長勢旺、抗性強、產量高,很有「錢」途。據統計,「鹽莓一號」現已推廣至山東、安徽、雲南等12個省份,預計帶動全國近5萬畝草莓種植區畝均增收超萬元。
當傳統種植搭上智慧農業的「快車」,草莓種植環節也變得「科技範兒」十足。
步入學富鎮草房子「莓」好時光親子採摘園,只見地面上鋪著整潔的塑料布,一排排數十米長的草莓種植架,按照高低順序,階梯狀懸吊在空中,宛若一座座草莓「瀑布」。
「採用懸掛式草莓種植系統的本意,是為了提高大棚的空間利用率,讓草莓種植密度變大。」學富鎮周夥村黨總支書記李天慶告訴記者,「傳統地面種植,幾排草莓中間就要留出走路通行的地方,高空種植巧妙地利用了空間,能多種不少。」
「以前在大棚忙一天,腰酸背痛不說,身上腳上還沾的都是泥。現在高架大棚種植環境乾淨得多,站著就把活兒給幹了。」李天慶說,種植架懸掛空中,高度可以任意調節,方便人工養護,「如果種植架全部懸掛到最高處,草莓下的空間還可以用於開展露營、團建等活動。」
在鹽都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創新種植場景也十分亮眼: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溫濕度和土壤EC值(電導率值);小蜜蜂穿梭授粉,AI系統精準調控水肥;黏蟲板與瓢蟲組成「生物防線」,替代90%的化學農藥……
「一旦大棚內的各類數值超標,在手機上就能直接操控。」董兆付說,較之傳統種植模式,引入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實現精準種植後,一個工人能管護5畝草莓。
為推動鹽都草莓產業高質量發展,鹽都區、鎮兩級財政每年設立2000萬元專項資金,並同步積極協助申報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等項目。截至目前,全區超大日光草莓溫室棚、連棟智能溫控棚等高檔設施佔比達30%以上,建成草莓物聯網技術應用示範基地15個。
小草莓 大流量
3月28日9點,新民村的一座草莓大棚中,一場直播帶貨開始了。
「這種白色草莓叫粉玉,別看它樣子像沒長熟的,吃第一口,有點甜,再吃第二口,會有奶香味……」90後「新農人」劉程媛進入直播間,對著鏡頭認真介紹草莓,補光燈照亮她的面龐。不到半小時,就有了十幾個訂單。
就在5年前,新民村的草莓銷售還處於「單打獨鬥」的階段——農戶不是將草莓送到批發市場,就是送到水果店,草莓很難走出當地市場。
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播音主持專業的劉程媛,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女孩,2019年不顧家人勸阻,她毅然回到家鄉新民村種起了草莓。「我一直認為,農民,尤其是新時代的農民是一個很有前景的職業。」劉程媛對記者說。
2020年草莓成熟時正好遇上疫情,眼看草莓紅了、熟了、爛了,收成就快沒了,農戶在大棚里乾著急。劉程媛急中生智,決定在微信朋友圈推廣草莓,她發動親朋好友轉發銷售信息,第一天便成交近1000公斤。連續一個月,劉程媛共幫助銷售草莓1萬多公斤,銷售額達20餘萬元。
小草莓有大流量。在取得不錯的銷售額後,劉程媛決定乘勝追擊,讓手機成為「新農具」,通過抖音等社交平台開啟直播賣貨模式。2022年,劉程媛成立「一米甜」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帶動新民村種植戶註冊電商平台,指導他們通過手機鏡頭「吆喝」自家的農產品。新民草莓從此走出鹽城,最遠賣到過內蒙古自治區。
面對市場浪潮,鹽都創新構建產業共同體的生動事例層出不窮。鹽都草莓合作聯社近年間歷經升級,現已形成以產業發展促進會為核心的組織體系,統合130餘家經營主體,實現技術、標準、銷售「三統一」。另外,鹽都還積極推動京東等電商平台與企業「聯姻」,建成13個草莓電商運營中心,讓鹽都草莓直達網民的「果盤子」,草莓年電商銷售額超2000萬元。
在鹽都,草莓產業不僅僅是一項農業產業,更是一個文旅融合的典範。
在郭猛鎮楊侍村,村民潘國勝創辦的家庭農場聲名遠颺。大棚內,紅的、粉的、白的……一顆顆鮮嫩的草莓從綠葉中探出頭來,讓人垂涎欲滴。遊客三五成群,人手一個塑料筐,精心挑選著熟透的草莓,不一會兒便能裝滿一筐。
「我這個家庭農場主打的草莓品種是紅顏,這個品種的優點是汁水豐滿、口感好,來採摘的人很多。」潘國勝一邊吃著隨手摘下的草莓,一邊介紹,如今他吃上「旅遊飯」,把休閑採摘搞得紅紅火火,週末的遊客接待量能達到五六百人。
「媽媽,我還想在這多玩一會兒。」這是春節以來,在草房子「莓」好時光親子採摘園,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據瞭解,採摘園距離草房子樂園僅500米遠,該樂園是以作家曹文軒的經典作品《草房子》為背景打造的鄉野童話主題樂園。
孩子們上午在樂園的文學館瀏覽《草房子》插畫,下午就能鑽進溫室大棚採摘草莓。這一「文學IP+農業體驗」的奇妙共生,激發出鄉村全面振興的新活力。
「其實,鹽都的草莓種植面積不算大,但靠近城市。」鹽都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葛林琪介紹,這就決定了鹽都的草莓必須堅持一二三產聯動,深化農文旅融合,深耕休閑採摘、文化體驗等新業態。
鹽都也是這樣做的。策應「農業+旅遊」潮流,鹽都發揮主城區區位優勢,加強創意開發,編排精品線路,拓展休閑採摘、親子體驗、科普教育等功能,既讓市民體驗「慢生活」,又讓農戶鼓起「錢袋子」。目前,鹽都已連續舉辦十屆草莓採摘文化節,草莓產業年接待遊客量達120萬人次,直接收入2億元。
「鹽都以其科技創新和模式突破,向世界展示了草莓產業的‘中國方案’。」中國園藝學會草莓分會榮譽副理事長、第十屆國際草莓大會召集人趙密珍表示,可以預見的是,站上了全球舞台的鹽都草莓會走向更美好的未來。(本報記者 劉樂藝)
(圖片除署名外,由鹽都區委宣傳部提供)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4月02日 第 05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