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針線活」亮相怒江國際論壇 讓中國非遺傳承減貧經驗走向全世界

3月29日,由中國公共關係協會聯合雲南省人民政府、中國外文局共同主辦,以「共促鄉村全面振興 共謀現代化發展」為主題的2025減貧治理與全球發展(怒江)國際論壇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舉行。開幕禮上,中國平安作為受邀參會企業代表,分享了助力國家減貧和鄉村全面振興的經驗,並在大會上舉行了媽媽的針線活·怒江非遺「橙色工坊」揭牌儀式。

「媽媽的針線活」公益項目在怒江國際論壇上展示少數民族非遺文化手工刺繡作品。中國平安供圖。「媽媽的針線活」公益項目在怒江國際論壇上展示少數民族非遺文化手工刺繡作品。中國平安供圖。

來自34個國家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共300多位駐華使節、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參加了此次論壇並展開深入探討,共同交流減貧治理和鄉村振興經驗,為推動可持續發展和共同現代化凝聚智慧和力量。會上,中國平安品牌宣傳部總經理陳遙在「共繪怒江鄉村振興新畫卷」特別論壇上分享了助力怒江擺脫貧困的主要做法和經驗。2022年以來,中國平安多措並舉助力雲南地區鄉村振興發展,通過提供鄉村振興貸款資金、扶貧貼息貸款,打造智慧農業產業基地、鄉風文明共建、新農人致富帶頭人培訓等方式,為雲南地區產業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累計提供鄉村振興支持資金超過50..5億元,為怒江鄉村企業提供2577萬貼息貸款,帶動826戶,2676人實現脫貧致富增收。

中國平安「媽媽的針線活」公益項目亮相此次論壇,並向全世界展示了「橙色工坊」項目及助力少數民族婦女實現就業增收的發展成果。開幕禮結束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幹事、聯合國與國際組織研究中心名譽主任伊琳娜·博科娃,多明尼克駐華大使馬田·查爾斯等多位外國友人來到非遺文化展區參觀了「媽媽的針線活」公益項目,並瞭解非遺文化傳承情況。在場工作人員,向部分外賓等贈送了由少數民族繡娘手工製作的刺繡作品。

近年來,中國平安持續在雲南怒江地區開展助力鄉村振興幫扶行動,並致力於少數民族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工作。30日上午,在怒江州文旅局和怒江非遺中心組織下,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中國平安、《藝術與設計》雜誌社等參會代表一行,前往福貢群發民族服飾加工專業合作社進行實地考察,共同商討「橙色工坊」未來發展計劃。這也是「媽媽針線活」公益項目支持的「橙色工坊」首次落地怒江。該工坊位於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是一家以傈僳族原生態民族服飾為主要產品的非遺就業工坊。近年來,在工坊創始人此路恒的帶領下,當地少數民族村民在傳承非遺技藝的同時實現了就業增收,產品遠銷緬甸、新加坡、泰國、日本等地。

「媽媽的針線活」是中國平安、藝術與設計雜誌社、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等組織共同發起的公益項目,主要聚焦中國邊遠地區基層家庭婦女創收、婦女就業、民族文化及非遺傳承等內容。截至目前,該項目已累計資助四川、雲南、貴州、新疆、湖南、廣東、內蒙古等地的民間工坊培訓數百名少數民族鄉村婦女,並幫助和帶動她們就業增收。

2022年「媽媽的針線活」項目支持的「太陽的秘密」、「天下第一幅」、「柯爾克孜族」三個非遺文化刺繡作品成功面世。為更好幫助傳承少數民族非遺文化和助力產品推向市場,中國平安通過上線平安企業採購平台、壹錢包app零售銷售渠道,僅在當年一年就助力產品銷售2000餘件,直接幫扶繡娘60餘人,銷售額約23.7萬,人均增收2000餘元。

2023年「媽媽的針線活」公益項目持續升級,融入環保(廢物循環利用)及非遺傳承的理念,打造「1+1+1+N」運作模式,即「1個權威公益機構的專業管理+1套可持續的專業化幫扶方案+1處標準化的區域落地場所+N個愛心企業支持」,積極推動「橙色工坊」項目建設,通過資金的支持、商品設計賦能、產品製作工藝培訓、項目宣傳推廣等方式,「以銷定產」,打造低收入婦女創業增收試點樣板,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助力鄉村振興。截至目前,「橙色工坊」項目已在四川雷波縣和喜德縣、廣東韶關乳源縣、內蒙古科右中旗、雲南怒江等多個少數名族地區落地,幫助當地少數民族村民發展非遺產業,取得積極成果。

中國平安表示,未來將持續聚焦減貧治理、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議題,積極探索助力鄉村振興和非物質文化傳承的成功經驗和成功案例,持續推動「媽媽的針線活」公益項目,講好中國的減貧故事,讓中國的減貧經驗成果在更大範圍內惠及世界各國人民。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