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文明根脈 創新傳承未來


修繕後的永壽寺。

太原北齊壁畫博物館的壁畫《儀衛出行圖》,通過數字VR、動畫長卷、人機互動等方式煥發新活力。

山西博物院機場文創體驗店。

雲岡研究院數字化保護中心工作人員正在採集數據。

53875處不可移動文處不可移動文物、531處國保單位,璀璨著五千年中華文明的「寶藏山西」,有著令人震撼的古建華章與彩塑滿堂。去年國慶,山西接待國內遊客量較上年同期增長84.99%,遊客旅遊總花費較上年同期增長101.85%。在長治市沁縣永壽寺,坍塌的天王殿經過275萬元政府債券資金修繕,重現明清建築風采;在晉中市平遙縣段村鎮,鄉賢李建國認養的清代民居變身村史館,陳列著農耕器具與民俗文物;在太原市晉源區,明代晉源文廟通過「文物+研學」模式,成為中小學生實踐基地。這些散佈在三晉大地的文化地標,正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科技賦能的創新機制,實現從「靜態保護」到「活態傳承」的跨越。
全民護寶 社會力量織就基層文保網
2021年秋,持續強降雨致使長治市沁縣永壽寺天王殿轟然倒塌,正殿梁架岌岌可危。這座承載著明清建築藝術的鄉村古寺,在2023年9月重現飛簷斗栱的風采。275萬元政府債券資金的注入,讓這座低級別文物煥發新生,成為山西破解「文物保護資金短缺」難題的生動註腳。
2017年啟動的「文明守望工程」在全國率先建立「政府指導、社會參與、成果共享」機制,通過認養認捐、誌願服務等形式激活社會力量。在晉中市平遙縣段村鎮橫坡村,一座清代民居院落正經歷著「重生」。2022年,該村鄉賢李建國通過「文明守望工程」認養這座瀕危老宅,投資180萬元按「修舊如舊」原則修繕。如今,這座融合晉中磚雕藝術的院落變身村史館,陳列著農耕器具與民俗文物,成為鄉村文化地標。類似的故事在呂梁市臨縣三交鎮薛家坪村上演——在外企業家薛誌宏認養明代古橋「永寧橋」,並捐資230萬元修復石砌橋墩與青石板路面,使這座橫跨湫水河的交通要道重現明清風貌。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山西省已有473處低級別文物得到社會力量認養,吸引資金5.4億元。更令人欣喜的是,這種「眾人拾柴」的保護模式催生出文化創新活力:臨汾市襄汾縣丁村建築群通過認養活化,變身民俗文化體驗園;運城市萬榮縣孤峰山摩崖造像經專業團隊維護,成為攝影愛好者的熱門打卡地;朔州市右玉縣殺虎口古堡在企業支持下,建成長城文化數字展廳。
2024年8月,在山西省文物局主辦的「我為古建代言」第三季活動現場,來自全國的11位「推介官」手持3D打印的佛光寺鴟吻模型,向公眾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這種「讓文物活起來」的創新實踐,正是「文明守望工程」的生動寫照——當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形成合力,當文物保護與文化傳承深度融合,三晉大地的文化根脈正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
青春接力 文物全科人才的田野傳承路
去年暑假,在晉中市平遙縣段村鎮橫坡村,19歲的張浩然正手持激光測距儀,為一座清代民居進行三維建模。這位山西大學2023級文物全科生,利用暑假時間參與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橫坡古村建築群」的數字化保護項目。「當我在測繪中發現梁架上的彩繪紋樣時,彷彿觸摸到了歷史的溫度。」他的畢業設計作品《晉中民居木雕藝術研究》,正是基於這次實踐完成的。
作為全國首創的基層文保人才培養計劃,山西自2022年起通過高考定向招收文物全科生。在4年培養週期中,學生將系統學習考古學、文物建築、壁畫修復等專業課程,同時完成不少於18個月的田野實踐。「我們的目標是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復合型人才。」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陳小三介紹,目前已有230名學生參與山西省第四次文物普查,累計完成2000餘處不可移動文物的信息採集。
在忻州市五台縣佛光寺,2022級學生王雨桐在專家指導下修復唐代壁畫。「這裏的每一道顏料裂痕,都需要用0.01毫米精度的礦物顏料填補。」這位來自呂梁山區的女生,通過「理論學習+工地實訓」的培養模式,已掌握木構建築測繪、彩塑修復等核心技能。她參與編製的《五台山宗教建築保護名錄》,為當地文物活化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據。
「文物全科人才畢業後直接到縣(市、區)及以下文物保護事業單位定向就業,他們將為山西未來30年的基層文物保護工作提供強有力支撐。」山西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資源處處長劉剛表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免費培養是該計劃的三大亮點。
在運城市新絳縣,2023屆畢業生趙文博主導完成了光村薛家宅院的搶救性保護工作,運用三維掃瞄技術建立的數字檔案,使這座瀕危古建築得到永久性保存。
這種「訂單式」培養模式正在產生示範效應。在臨汾市襄汾縣丁村,2024屆學生團隊通過無人機測繪,發現了明代民居群的排水系統遺蹟;在太原市晉源區明太原縣城,2023級學生李昊然正帶領村民進行古建築日常維護。「我們設計的《古建保護明白卡》,用圖文並茂的方式指導居民排查安全隱患。」這種「培養一個學生,帶動一方保護」的模式,使當地文保誌願者隊伍從3人發展到200餘人。
數字賦能 讓千年文物「活起來」「走出去」
3月31日,在芮城永樂宮的數字化展廳,遊客通過手機掃瞄二維碼,元代壁畫《朝元圖》中的286位神仙便以3D全息形態「活」了過來。這僅是山西「文物數字化工程」的冰山一角——目前,山西省已實施雲岡石窟、佛光寺、永樂宮等145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家博物館館藏珍貴文物的數字化保護,初步建立了重點文物數字化信息資源庫。
在雲岡石窟第20窟前,遊客戴上VR設備,凝視著虛擬複原的西立佛光影,耳邊傳來1500年前的鑿石聲。這不是科幻電影的場景,而是山西文物保護與AI技術深度融合的真實寫照。從2012年至2022年,雲岡研究院連續對第9、10窟列柱開展形變監測,定量測定了自然情況下石窟表面平均風化速率,證實了修建窟簷對於降低石窟表面風化所起的重大作用,此方法獲得山西省文物系統首個發明專利。
從雲岡到應縣木塔,從永樂宮壁畫到介休后土廟彩塑,這片土地正用最前沿的科技,為中華文明續寫數字時代的「永生密碼」。在山西,晉中市以1處世界文化遺產、2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5539處不可移動文物為基底,正通過科技賦能實現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
2024年,SoReal煥真·平遙科技藝術館入選全國首批智慧旅遊沉浸式體驗新空間試點,平遙古城3D燈光秀、張壁古堡MR靈境體驗等5個項目獲評山西文旅數字化創新標杆案例。
「王維直播帶貨」古城千年盛景重現「手可摘星辰的古堡星河」——這些曾經的想像,正在晉中變為現實。平遙古城運用數字孿生技術重構歷史場景,張壁古堡通過混合現實(MR)技術實現虛實交融的空間敘事,介休后土廟彩塑借助AI生成技術跳起「數字舞蹈」。數據顯示,SoReal煥真·平遙科技藝術館開放後,遊客停留時長提升40%,帶動周邊文創產品銷售額增長65%。
「文化傳承既要守護歷史根脈,更要創新表達方式。」晉中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王超表示,當地正構建「文物數字化採集—IP化開發—沉浸式體驗」的完整鏈條,通過區塊鏈技術確權127件文物數字藏品,運用元宇宙技術打造「永不落幕的晉商文化展」……
當永壽寺的飛簷重新勾勒天際線,當雲岡大佛的數字化身與紐約時代廣場對話,山西用實踐證明: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不僅是對歷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對未來的豪邁宣言。在這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上,文明正以創新姿態續寫新的傳奇。
本版稿件:本報記者王荔
本版圖片由圖片所涉各地文物局提供
(責編:馬雲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