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車禍警示:智駕是助手,不是司機
來源:大象新聞
命是自己的,方向盤得自己握。
「小米SU7高速車禍致3死」事件提醒所有駕駛者,智駕雖然方便,但安全意識應該永遠高於一切。
據正在新聞報導,3月29日,武漢某高校學生羅某和同學李某,及另一所學校朋友霍某,駕駛一輛小米SU7,前往安徽池州參加某崗位的事業編製考試。晚上10點多,車輛行駛在安徽銅陵德上高速。10點27分,羅某開啟智駕模式。10點44分,在路過樅陽至祁門路段時,車輛與高速水泥護欄發生碰撞、起火。羅某、李某當場死亡,霍某後經搶救無效死亡。
羅某的母親張潔回憶,女兒曾多次誇讚智駕「方便、安全」,甚至拿出各種「證明安全」的依據反駁她的擔憂。她曾苦口婆心地勸告:「技術還不完善,別太相信,自己開才放心。」可21歲的羅某,正值青春年華,滿懷對科技的信任,最終卻用生命為這份迷信付出了代價。任何時候,對一種事物盲目崇拜,都是不可取的。

事故細節令人唏噓:車輛以116公里/小時高速行駛,NOA系統檢測到障礙減速,隨後駕駛員接管。然而,接管後僅兩秒,車便撞上護欄,火光吞噬一切。兩秒,能做什麼?踩刹車都嫌倉促,更何況在生死攸關時做出冷靜判斷?悲劇的根源,不全在技術,更在人心。
智能駕駛,被車企譽為「未來之光」,小米SU7的NOA系統更是其2024年10月交付時的宣傳亮點。誠然,科技是趨勢,智駕的潛力不容否認。但現階段,它仍是輔助工具,而非全能的「自動駕駛」。小米用戶手冊明確寫道:「智能駕駛功能為輔助駕駛系統,駕駛員需始終保持對車輛的控制」「系統無法替代人類判斷,事故責任由駕駛員承擔。」可惜,手冊寫得再細,普通人又有多少會逐字鑽研?

這場悲劇令人痛心,但不能因此一棍子打死智駕。科技的發展是大勢所趨,智能駕駛的初衷是為了提升安全與便利,而非製造悲劇。問題在於,技術尚未成熟,規則尚未完善,而車企的營銷卻往往放大「智能」的誘惑,讓駕駛者誤以為可以徹底解放雙手。這樣的誤導,與其說是技術問題,不如說是責任的缺失。車企別再用「智能駕駛」這種模糊的噱頭誤導消費者,改為「高級輔助駕駛」更貼近現實。同時,交付車輛時應強製要求駕駛者接受培訓,明確智駕的局限性,讓每位用戶明白:它只是助手,不是司機。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再先進的科技,也無法取代人的判斷。謹慎的司機連定速巡航都小心使用,迷信智駕的人卻敢拿安全當籌碼。解放雙手可以,但絕不能解放責任。

生命不是汽車的OTA系統,沒有更新迭代的機會,也無法回滾重來。智駕的未來值得期待,但前提是它必須以安全為底線。
真正的智能,不是取代人的警覺,而是放大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