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柏同根」牽繫兩地情 「東坡大家講」清明特輯4月3日上線

封面新聞記者 王越欣 李慶

千年前,蘇軾在《江城子》中以「明月夜,短鬆岡」遙寄對亡妻的思念。這短鬆岡既是眉山蘇墳山上他「手栽青鬆三萬棵」之處,更承載著蘇軾對故土的深情和對親人的思念。而在千里之外的河南郟縣三蘇園,數百株「思鄉柏」的樹冠集體向西南傾斜,彷彿朝著蜀地方向日夜凝望,以另一種姿態延續著東坡的鄉愁。鬆岡與古柏,一南一北,共同訴說著一個關於根脈與守望的千年故事。

陶宗勤拿著短鬆岡的鬆枝,與劉楠站在「思鄉柏」林里對話。文博 攝陶宗勤拿著短鬆岡的鬆枝,與劉楠站在「思鄉柏」林里對話。文博 攝

清明將至,當春風吹過短鬆岡的鬆枝,拂過三蘇園的古柏,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即將展開。4月3日,《東坡大家講》清明特別節目將全新上線,此次節目從東坡故里眉山出發,前往其歸葬地郟縣,通過兩地守墓人的視角,講述東坡文化傳承的動人篇章。

本期節目邀請到郟縣籍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守護蘇東坡雲村聯盟發起人劉楠,以及眉山東坡區永光村村民、守護蘇氏墓地42年四川省十佳文物誌願者陶宗勤,通過一場跨越千里的祭掃儀式、一次穿透歷史的文化對話,探尋「誰在守護蘇東坡」的答案,展現東坡文化在當代的生命力。

劉楠(中)與陶宗勤(右)以及眉山三蘇祠文博館員翟曉楠(左)展開深度交流。陳文沁 攝劉楠(中)與陶宗勤(右)以及眉山三蘇祠文博館員翟曉楠(左)展開深度交流。陳文沁 攝

出眉山城驅車十餘分鐘,便來到東坡區永光村的蘇氏家族墓地。這裏安葬著蘇洵與程夫人,長眠著蘇軾髮妻王弗,更立有蘇軾、蘇轍的衣冠塚。當地人稱這裏為「蘇墳山」,更因那首傳誦千古的《江城子》,親切地喚作「短鬆岡」。

在這片鬆岡上,蘇軾兄弟曾為父母守孝六載,為王弗守墓三年。兩千多個日夜的鬆濤明月,見證了蘇軾對至親的無盡思念。然而命運弄人,自守孝期滿離鄉後,蘇軾再未能回到這片土地。

1101年,曆盡滄桑的蘇軾在常州病逝,臨終囑託「即死,葬我嵩山下」。其弟蘇轍將兄長靈柩安葬於郟縣小峨眉山,並囑咐自己身後亦歸葬於此。後人增修蘇洵衣冠塚,遂成今日「三蘇墳」。關于歸葬地的選擇,學界眾說紛紜,或因其山形酷似故鄉峨眉,或為方便蘇轍照料,更因那份「夜雨對床」的兄弟之約。

陶宗勤與劉楠走進三蘇園。文博 攝陶宗勤與劉楠走進三蘇園。文博 攝

河南郟縣,自此成了蘇軾永遠的長眠之地。千年後,當四川眉山短鬆崗的鬆枝與河南郟縣三蘇園的古柏隔空相望,成為東坡精神的根系與年輪,眉山郟縣兩地也成了「生死之交」,吸引無數人到此拜謁先賢。

在為蘇洵墓守墓的40多年里,陶宗勤見過了太多來蘇墳山的「蘇迷」。有的在墓前獨坐通宵,有的以香菸代替,只為為三蘇獻上一炷心香;目睹了「蘇迷」們的虔誠,這位樸實的農民也被深深地感動。

陶宗勤的老家,與蘇氏墓地相鄰。從小,老祖母就牽著他在墓地裡玩耍,告訴他:「這是眉山名人三蘇的墓。」長大後,經常在附近幹農活、打理果園的陶宗勤,漸漸自發成了守墓人:每天總會情不自禁去墓地看看,掃一掃落葉。而這一干,就是40多年。多年來,不斷從三蘇身上汲取養分的陶宗勤一直有一個願望,便是去河南郟縣為蘇軾、蘇轍兩兄弟掃一次墓。

今年清明前夕,這趟跨越千里的祭掃得以再次成行。出發的那天,陶宗勤專程帶上了春天的禮物:蘇洵墓旁的土、老翁井的水、短鬆岡的鬆枝,還有眉山的春橘、春筍和臘肉,每一樣都飽含家鄉的情誼。

而在郟縣三蘇園這頭,還有一位東坡守護人在等著他。身為郟縣人的劉楠,不僅是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還是「守護蘇東坡雲村聯盟」發起人,因此也被蘇墳寺村的村民們親切地稱為「雲村長」。

「無論是像陶宗勤老師和咱們蘇墳寺的村民這樣的守墓人,還是線上的雲村民,大家做的都是同一件事——守護蘇東坡,而守護蘇東坡,實際守護的是三蘇文脈,傳承的是東坡文化。」劉楠說。

陶宗勤(中)與劉楠(右)、蘇軾宗親(左)一起,將從眉山帶來的禮物敬獻在東坡墓前。文博 攝陶宗勤(中)與劉楠(右)、蘇軾宗親(左)一起,將從眉山帶來的禮物敬獻在東坡墓前。文博 攝

自1984年自願守護眉山蘇氏家族墓地以來,陶宗勤為四座墓塚的落葉掃了四十載春秋。他帶著遊客的提問自學桑治史,寫下《蘇氏墓地史話》,甚至自費重走東坡貶謫之路,在儋州茅屋前、惠州西湖畔觸摸東坡的餘溫。而郟縣三蘇園的守護,則是一場跨越900多年的集體傳承:村民世代相傳「不動三蘇園一草一木」的家訓,孩童認古柏為「乾爹」,村民將東坡視為庇佑鄉鄰的「守護神」。劉楠教授發起的「雲村民」計劃,更以數字技術連接全國乃至全球東坡文化愛好者,並聯動東坡遺蹟地,讓鬆柏根繫在雲端生長。

清明前夕,劉楠、陶宗勤與當地蘇氏宗親,在郟縣三蘇墳前祭拜。文博 攝清明前夕,劉楠、陶宗勤與當地蘇氏宗親,在郟縣三蘇墳前祭拜。文博 攝

因此,在本地東坡大家講的節目中,除了舉行一場隆重而又特別的清明祭掃外,劉楠、陶宗勤兩位老師,以及眉山三蘇祠文博館員翟曉楠,還將圍繞守墓人的使命與情感、兩地文化實踐的聯動、傳統儀式與當代創新的融合等話題展開討論。從守護墓地的親身經歷,到東坡精神對當代生活的啟示;從兩地文化遺產保護的特色舉措,到通過現代媒介傳承東坡文化的創新路徑,都將在本次座談中深入探討。

鬆柏長青處,皆是吾鄉。當故土的水土灑向墓塋,當「蘇粉」的來信隨風散入柏林,這次跨越時空的對話,也讓東坡先生回家和團圓的夙願也終得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