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青年通過中醫為跨文化交流開出一劑良方

「‘氣’真的存在嗎?」「為什麼中藥的計量標準沒有西藥那般精確明晰?」一位澳州青年向西雪梨大學健康科學學院副院長朱小紓教授提出了這些問題。不過,朱小紓並未對其問題予以直接回應,而是通過一場場臨床見習幫她領會中醫基礎知識,感受中醫的治療成效。
從搭建與完善課程體系、組織開展日常教學活動,到指導臨床實踐……多年來,朱小紓不敢有絲毫的鬆懈。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她希望能跨越中西方醫療體系的差異,讓更多人感受到中醫藥的魅力,助力中醫文化走上國際舞台。

讓中醫文化在海外開花結果
2024年9月,18歲的雪梨華裔青年韋小宜成為了西雪梨大學中醫專業一年級學生。回顧這段學習經歷,她感到很充實。每繪製一幅與針灸和中草藥相關的圖片,她便對「中醫」這份職業和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核多了一些敬畏。
澳州是最早承認中醫合法地位的西方國家之一。當地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和澳政府對自然療法秉持的開放態度,為中醫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穩定的發展環境。中醫文化在這裏紮根、生長。
韋小宜的父親便是一位中醫醫師。在成長的歲月裡,她受到父親的耳濡目染,看著父親為患者診療、幫助他們擺脫病痛,她下定決心要成為像父親一樣優秀的中醫。
奇妙的是,父母二人的教師都是朱小紓。在海外教授中醫的這條路上,朱小紓走了20多年。這是她在海外開啟職業生涯的起點,也是她願傾注終生的事業。
「中醫是一種植根於中國傳統哲學、生命觀和治療實踐的醫學體系,它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和獨特的概念表達。」清華大學外文系澳州研究中心主任王敬慧教授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正因其獨特性,有些中醫概念信息在西方文化中並無直接對應,往往需要通過跨文化翻譯、註釋和現代科學的支持來使其更容易被接受。
為幫助更多澳州青年理解「陰陽五行」「經絡氣血」等中醫基礎概念和「未病先防」「調和臟腑」等治療理念,朱小紓下了不少工夫。
理論講解時,朱小紓會通過中英文並用、類比西方醫學概念等方式幫助學生在熟悉的知識體系中找到理解中醫的切入點。同時,她設計了多樣的實踐課程,讓學生在針灸體驗、草藥識別及臨床觀察等環節中理解、吸收中醫知識。
「當學生親身感受到針灸的鎮痛效果,或是領悟到中醫強調的‘因時因地製宜’理念蘊含的原因時,中醫的種子便開始生根發芽,他們對中醫的信任感也越來越強。」她說。
在此基礎上,朱小紓會把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引入教學,帶領學生們細細體會《黃帝內經》中的哲學思想,同時輔以中國的二十四節氣和食療等內容,讓學生感受到中醫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繫。
「文化差異並不是障礙,它更像是推動理解、啟迪思維的動力源泉。只要我們願意相互傾聽、保持溝通,中醫文化就有可能在不同文化的土壤中開花結果。」朱小紓說。
中醫文化「要走進校園,更要邁向世界」
通過多年的教學和國際合作實踐,朱小紓感受到國際社會對中醫的興趣日益濃厚,接納程度也逐漸提高。
「許多(西方國家的)患者和醫務人員開始主動探索針灸、中藥和推拿等傳統治療方法,希望親身體驗其效果。」在朱小紓看來,中醫的傳播不應局限於課堂和診室,也要走進社會。
西雪梨大學是澳州唯一一所擁有全套中醫學位課程的公立大學,也是全澳唯一同時擁有中西醫學課程的大學。2014年11月,西雪梨大學中澳中醫中心成立。作為中澳自貿協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既是兩國友好合作的重要成果,也是推動中醫藥在海外傳播、造福澳州民眾的重要舉措。
朱小紓認為,中醫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力量的國際傳播方式。「健康是每個人不能忽視的基本需求,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根基。」因此,推動中醫知識和中醫文化走進更多國家的校園,不僅是向世界傳授實用的中醫技能,更是在傳播底蘊深厚、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近年來,朱小紓和中澳中醫中心的團隊人員也在積極探尋多元路徑推廣中醫文化。他們將教育、藝術、科研及社區服務有機結合,致力於讓中醫以更親和、時尚的姿態,真正走進大眾視野,讓海外人士理解其內涵。
2023年,中澳中醫中心聯合雪梨皇家植物園策劃並舉辦以「中華本草:隱藏的植物療愈故事」為主題的展覽活動。這場展覽利用文字、圖像、香氣及空間裝置等,將中醫藥知識、園藝美學、當代設計和文化敘事融合在一起。
看完展覽後,許多海外訪客意猶未盡。他們告訴朱小紓,這個展覽扭轉了他們以往對中醫「晦澀難懂、遙不可及」的刻板印象。
同時,中澳中醫中心舉辦了一系列面向社區的中醫健康講座與公益活動,內容涵蓋節氣養生、飲食調理和慢性病預防等,受到當地民眾和新移民家庭的喜愛。
朱小紓表示,中醫文化正處於融入世界的關鍵階段,與國內外中醫教育機構加強合作尤為重要。目前,她也在與澳州主流醫學研究機構開展合作研究,通過國際同行評審的研究數據,為中醫的安全性與有效性提供證據基礎。同時,通過與健康廣播平台和媒體專欄合作,持續進行中醫知識的科普與正面形象的建設。
「中澳中醫中心的願景不僅是傳播中醫,更是要搭建起一個以教育為基礎、以理解為前提、以融合為目標的中醫國際化發展路徑。」朱小紓期待中醫文化能在跨文化交流中增進共鳴,不斷煥發光芒。
「年青人是推動中醫走向世界的未來」
「我們收到了來自中、澳、美、法等多個國家學生的投稿。」朱小紓介紹稱,2024年,中澳中醫中心推動了「青年中醫傳播者」國際短影片大賽,以鼓勵學習中醫的學生用自己國家的語言向世界講述他們眼中的中醫。
這是一次拓展中醫文化在數字時代的傳播邊界的嘗試,也讓朱小紓和中心的同事感受到了年輕一代對中醫文化的熱情。
2024年,一支《潮YOUNG中醫》MV引起不少人關注。幾名北京朝陽區的青年把中醫文化、青年潮流與「朝陽」元素融合在一起,用朗朗上口的旋律、富有創意的視覺畫面及精準的英文翻譯,讓傳統中醫煥發出年輕化、現代化的魅力。
「年青人是中醫文化跨文化傳播的實踐者和推動者,是中醫文化走向世界的未來。」王敬慧稱讚道。她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借鑒這種模式,通過音樂、影片、社交媒體和跨文化敘事等方式,讓中醫在全球範圍內煥發年輕活力,使其成為國際健康文化交流中的新潮流。
「救死扶傷,解人疾苦。」這是澳州青年註冊中醫師丹尼爾學習中醫後的最大收穫。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他會用親友熟悉的自然現象講解中醫知識和人體規律。如今,他在澳州塔斯馬尼亞州經營著一家中醫診所,希望探索澳州當地的藥用植物及傳統療法,進而幫助更多當地人。
朱小紓希望在一代代致力於中醫事業青年的努力下,澳州能呈現出這樣的醫療景象:患者踏入同一家醫院,既能接受西醫精準高效的治療,也能獲得中醫調理康復的悉心照護。在癌症康復、慢性病管理和心理健康等關鍵醫療領域,中醫醫生與西醫同行緊密協作,真正實現「以患者為中心」的整合醫療理念,為患者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優質醫療服務。
談及中醫教育和文化傳播發展,朱小紓表示,他們希望中國和海外中醫教學單位能搭建「雙向互動、共建共享」的平台,通過多元化的舉措增強中醫教育合作的可行性與持續性,真正搭建起中醫教育的長效平台。比如:共建聯合培養與臨床實踐機制和優質雙語教學資源與數字課程平台、鼓勵師資互訪與短期海外講學計劃及設立專項資助機制等。
「中醫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它承載的不僅是診療智慧,更是一種關於生命、自然與人類關係的哲學表達。」朱小紓相信,中醫的魅力是它讓人們重新思考「什麼是健康」「如何與自然共處」「怎樣生活得更有節律與平衡」。
「未來中醫或許能成為一種‘可理解、可傳遞、可實踐’的生命智慧,進而進入到更多人的日常生活中,被世界更多國家接納、使用。」朱小紓憧憬著。
責任編輯:袁野,王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