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這個內陸縣打通外貿物流梗阻,怎麼做到的?
4月1日,曹縣富華傢俱用品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機器轟鳴,工人們正將一件件成品沙發打包裝車。這批沙發將通過「公路+鐵路+海運」的多式聯運模式,漂洋過海送到客戶手中。「現在發貨輕鬆多了,公鐵海聯運幫了大忙。」公司總經理劉浩一邊巡查裝車進度,一邊感慨。
菏澤曹縣,地處魯西南腹地,外貿企業眾多。以往,這些企業主要依靠公路運輸,將貨物運往500多公裡外的青島港,然後再通過海運發往世界各地。然而,這種單一的運輸模式,給劉浩這樣的企業經營者帶來不少困擾。「從尋找集裝箱、調配貨車,到跟車押貨,每個環節都充滿不確定性。」劉浩坦言,如果碰上節假日或惡劣天氣,運輸時間大幅延長,海外訂單交付面臨巨大壓力。「有一次,因為春節假期司機難找,貨物在倉庫積壓了好幾天,差點耽誤了海外訂單的交付,急得我好幾晚都睡不著覺。」劉浩苦笑道。
除了時效問題,公路運輸的成本也讓企業壓力不小。空箱運輸時,貨運司機的費用高昂,而且配貨過程常常耗時費力。為了跟進運輸進度,劉浩的公司專門安排了三四個業務員,整天圍著物流轉,大大地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和時間成本。
2022年,劉浩決定改變運輸方式,採用公鐵海多式聯運。「沙發在廠內就地裝車,先由貨車運往幾公裡外的鐵路貨場,再搭乘火車奔赴青島港碼頭,最後裝船出海。」劉浩說,這一改變給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費用降低了20%,貨物到港口的時間也從原來的40多個小時縮短至不到10個小時,再也不用擔心因為物流問題耽誤訂單交付。」
曹縣企業能夠順利用上公鐵海聯運,得益於2016年曹縣內陸港的設立。這個具備港口、海關等口岸功能的綜合性物流樞紐,如同一個強大的物流「引擎」,將京九鐵路、長江航道等物流通道,以及3個海港、19個陸港緊密串聯起來,讓多種運輸方式的中轉接駁成為可能。在曹縣內陸港的輻射帶動下,企業無需再為多種運輸方式的周轉而奔波,享受到了一站式服務的便捷。
「企業把單子交給我們,貨物坐哪個船、發哪個公司,我們都會安排得妥妥噹噹。」曹縣內陸港國際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任五朵介紹,工作人員接到企業通知後,半個小時左右就能從內陸港趕到工廠。
儘管多式聯運在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運輸效率方面潛力巨大,但由於環節多、流程複雜,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的中轉成本偏高、效率低下等問題依然存在。「多式聯運要涉及鐵路、港口、船運公司、碼頭、堆場等多個環節,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整個運輸鏈條就會受到影響。」任五朵說。
為了破解多式聯運的難題,從2020年3月起,山東港口物流集團開始對內陸港進行數字化改造升級,逐步打通鐵路、公路、海關等不同部門的信息壁壘,搭建「陸海通」智慧物流多式聯運平台,實現了船舶動態、集裝箱信息等數據的實時共享。如今,曹縣企業再也不用為找箱子發愁,在家門口就能使用從青島港提前運來的集裝箱,發一箱貨如同發送快遞一樣便捷。
如今,任五朵從事多式聯運服務已有9個年頭,找她的客戶逐年增多,業務範圍也從曹縣延伸至方圓200多公里。隨著數據環節的打通和物流效率的提升,許多業務都能在線上「一鍵式辦理」,企業憑藉一張單子,就能讓貨物通江達海。
(大眾新聞記者 趙念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