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金羊網評:數字加持科技賦能,打造嶺南人工智能、機器人新高地

鵬城實驗室建成全國首個全面自主可控的E級(百億億次)智能算力平台,光明實驗室建成全國首個昇騰生態研究院,人工智能領域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全國第一,工業機器人產量達24.68萬台(套),佔全國44%,連續5年居全國第一……「粵字號」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欣欣向榮。
4月1日,記者從《廣東省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新聞發佈會上獲悉,該政策措施共12條,從支持核心技術攻關、培育優質企業等方面發力,將加快打造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高地。廣東,作為我國經濟強省和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憑藉深厚的產業基礎、活躍的創新氛圍和開放包容的政策環境,在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展現出了蓬勃的發展態勢,正朝著打造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高地的目標大步邁進。
從產業發展格局來看,廣東已構建起了較為完整的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鏈。在人工智能領域,高端算力芯片、底層架構、模型算法、創新應用等環節均取得了多點突破。昇騰910B 成為國內算力芯片主流產品,「鵬城・腦海」「混元」等通用大模型嶄露頭角,「WPS AI」成為國內首個協同辦公賽道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智能無人機在山地、鄉村及各類應急場景下實現物資運輸,充分展現了廣東在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和應用拓展方面的強大實力。在機器人產業方面,不僅研製出首款搭載鴻蒙操作系統的人形機器人夸父,入駐國內大型企業工廠,還實現了多模態四足機器人、輪腿式機器人等系列智能機器人的研發,在機器人「本體」 硬件方面,成功實現諧波減速器、編碼器、六維力傳感器等核心部件自主研發,成本降低超 50%,有效提升了產業的競爭力和自主可控能力。
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政策的大力支持。自2018年以來,廣東在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中連續佈局「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機器人與裝備製造」重大專項,累計投入省財政資金近14億元,帶動社會資金投入近30 億元,構建起多層面的科研攻關體系,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資金保障和技術支撐。2025 年,廣東省財政年初預算安排涵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在內的「製造業當家」相關資金 262 億元,進一步彰顯了政府對該產業發展的堅定決心。同時,通過省創新創業基金、產業發展基金、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等政府投資基金支持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項目,投資額超230億元,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激發了產業發展的活力。
為進一步推動產業創新發展,廣東出台了《廣東省推動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若干政策措施》,從多方面發力,構建起全方位的產業支持體系。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面,實施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 「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機器人」 等旗艦項目、重大專項,對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重點項目給予配套獎勵,創建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製造業創新中心,最高給予 5000 萬元資金支持,著力突破技術瓶頸,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然而,廣東在打造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高地的征程中,也面臨著一些挑戰。例如,雖然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了一定突破,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部分高端芯片、核心算法等仍依賴進口;產業協同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產業鏈上下遊企業之間的合作還不夠緊密,存在「孤島」現象;人才競爭日益激烈,雖然廣東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但在吸引和留住頂尖人才方面,仍面臨來自國內外其他地區的競爭;此外,隨著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的廣泛應用,數據安全、隱私保護、倫理道德等問題也逐漸凸顯,需要進一步加強監管和規範。
面對這些挑戰,廣東需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投入,整合產學研資源,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強化產業鏈協同,鼓勵上下遊企業加強合作,形成產業集群效應,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持續優化人才政策,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吸引和留住全球優秀人才;同時,加強對新興技術的監管研究,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確保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數字加持科技賦能,打造嶺南人工智能、機器人新高地。展望未來,隨著數字技術和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廣東憑藉自身的優勢和不斷完善的政策支持體系,有能力在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產業競爭中脫穎而出,打造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新高地。這不僅將為廣東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還將對我國在全球科技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發揮重要作用,助力實現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金羊網 文/李紅軍)
編輯:李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