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廣渠門中學成立「人工智能班」,探索拔尖人才培養新路徑
4月2日,在「落實人工智能教育方案 重塑基礎教育新生態——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論壇」上,北京市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宣佈成立「人工智能教育共同體」並開設「人工智能班」,該校將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人工智能頭部企業、北大、清華等重點高校的人工智能教育學院共建人工智能教育共同體,推動資源共建共享。
該論壇由北京市教育學會教育信息化專委會、東城區教育委員會和東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當日,全國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北京市人工智能試點校代表以及科研院所、重點高校、人工智能頭部企業代表分別就自身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進行的探索進行交流與分享。

全市中小學AI應用覆蓋率達65%以上
利用DeepSeek生成模擬題庫,讓AI輔助教師進行深度思考,智能體作為教師助手回答學生疑問……論壇上,來自北京市廣渠門中學、北京宏誌中學的歷史、體育、政治、美術等學科的教師分別登台介紹自己借助人工智能輔助教育的工作,其中,歷史教師會借助生成式人工智能創設可視歷史情境,美術老師會利用智能體生成的畫作指導孩子們如何鑒賞藝術……如今,人工智能已經應用在了中小學的課堂上,當天,15節人工智能賦能課堂教學研究的公開課也同時在現場展示。
「我們應該堅持不懈地去實踐並互相交流。」北京市廣渠門中學初一生物教師王暢在實驗中借助了人工智能進行教學,她舉例表示,比如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繪製實驗草圖,她可以引導學生們利用AI對圖糾錯,完善實驗項目。
北京市教委教育信息化處處長吳雅星發言時表示,北京市教育兩委積極響應國家「人工智能+」行動戰略部署,提速人工智能應用,經過系統推進,全市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工作的體系初步建成,人工智能應用生態初見成效,呈現出普及率高、基礎能力提升、場景持續創新幾大特徵。目前,全市中小學AI應用覆蓋率達65%以上,構建起政策牽引、場景創新、生態協同的發展範式。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最新部署,下一步,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將在建體系、立場景、造智體、搭平台方面系統發力。」吳雅星介紹了工作重點,包括構建有首都特色的多層次人工智能教育課程體系,加快推進全體教師人工智能素養提升,以及不斷豐富深化人工智能創新示範應用。「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應用得好不好,能否賦能教育變革,關鍵看老師的素養和智能手段。」吳雅星表示,北京市正在積極推動研製北京市中小學人工智能賦能學科教學創新指南,幫助廣大教師提升AI教學能力。
人工智能教育共同體涵蓋「政、企、研、學」
論壇上,北京市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黨委書記、總校長蔡雷介紹了該校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賦能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情況和未來規劃。他從頂層設計、教師賦能等方面介紹了廣中思路,其中,廣中建設了學校智能體、教師智能體和學生智能體,通過智能終端採集、課堂互動、作業完成、體質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實施「人機雙師」的教學模式。
蔡雷強調了提升教師人工智能素養的分層培養和認知訓練工作,學校每週都會進行交流和研討,提升老師對AI應用的認知能力。「比如英語老師可以利用廣中AI助手,在課堂隨機抽背……本輪的人工智能的應用,我們學校定位就是兩點,課堂和學科,廣中集團也打造了九年一貫的生長型AI課程體系。」蔡雷說道。
現場,東城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崔楚民宣讀了人工智能教育共同體章程,他表示,共同體由北京市廣渠門中學等中學聯合高校、科研院所、頭部企業共同發起成立,是一個開放包容的非盈利性合作組織。在人工智能教育共同體中,政府將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出台激勵政策,引導各方參與人工智能教育建設;學校作為實踐主體,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在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創新應用;企業發揮技術優勢,提供優質的技術產品與服務;學術機構發揮專業優勢,開展理論研究與實踐指導。搭建跨領域資源共享平台,推動教育數據、課程資源、技術成果等共建共享,凝聚各方合力,打造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態。

「此次成立人工智能教育共同體將採取政、企、研、學協同的方式,推進廣中人工智能教育和人工智能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新思路。」蔡雷表示,僅通過學校很難完成人工智能教育在基礎教育的發展,必須形成一個包括科研機構、頭部企業、行政部門等在內的共同體,推進人工智能教育的落地。
人工智能班滿足學生對AI教育的需求
當日,北京市廣渠門中學教育集團同時成立了「人工智能班」,這是該校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人工智能頭部企業,北大、清華等重點高校的人工智能教育學院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領域採取的新舉措。蔡雷介紹,學生在考上高中後,這個班會給對人工智能感興趣的學生搭建一個學習的平台,班級以「課程重構、技術賦能、生態共建」為核心,致力於培養具備創新能力、跨界素養與批判性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未來人才。人工智能班課程融合通識基礎、學科拓展及前沿應用,實現「技術感知-場景實踐-倫理思辨」的梯度進階。
「不是為了建班而建班,而是要滿足學生對人工智能教育的需求。」蔡雷表示,學生經過9年基礎教育進入人工智能班,可以更深入地學習,廣中也會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教師和實踐資源,對其進行培養。「學生未必一定要走人工智能專業,但當下航空航天等專業都跟人工智能有關係,他可以有更多選擇。」蔡雷說道。
師資方面,新京報記者瞭解到,廣中將外聘高校人工智能教育學院專家及頭部企業領軍人物、校內骨幹教師形成「高校導師+企業工程師+校內骨幹」三級師資矩陣,並推行「123階梯式培養路徑」。該班級首批擬定招生40人,將採用「雙師課堂」模式,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人工智能學院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教育背景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新路徑。
東城區教育委員會周林主任表示,今年北京市將啟動7個「京娃」智能體培育建設,在中小學打造11個應用場景,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這些舉措意味著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教師的教學內容都將發生深刻變化。面對變革,要關注人工智能推進過程中應堅持育人為本,堅持公平優質,推動精準高效的教育資源供給,並堅持融合創新,形成「政產學研用」共創共享的服務體系。保障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中應用的安全穩定。
新京報記者 劉洋
編輯 繆晨霞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