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言:問渠
□何言
1959年,林縣大旱。河流乾涸,水庫見底,林縣人又一次經歷生死熬煎的時刻。縣委商議,兵分三路派調查隊外出尋找水源,時任縣委書記楊貴率領其中一支調查隊,沿濁漳河兩岸的羊腸山路逆流而上,走了三天,終於進入山西平順縣境內。
在一處山崖溶洞中,一股木桶般粗的清泉噴湧而出,濁漳河豐沛的流量讓調查隊很是興奮。望著滔滔不盡的河水,隊員們欣喜若狂:「要把這漳河水引到咱林縣,老百姓可就喜氣衝天了!」當晚,調查隊又與當地幹部座談瞭解水文信息,更加堅定了「引漳入林」的決心。
夜深了,興奮的楊貴沒有一絲睡意。這位31歲的縣委書記滿懷期待熱血沸騰,揮筆寫下「神州今朝日月新,定叫漳水來我鄉」。
擲地有聲、誓把山河重安排的鬥志,揭開了延續一甲子的傳奇。

(一)
2025年是紅旗渠總干渠通水60週年。這條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長渠,不僅深刻改變了林縣人的命運,還留下寶貴精神財富。
一個缺水之地,一個守著一堆硬石頭的窮縣,憑什麼引漳河之水天上來?又憑什麼脫胎換骨,成為宜居宜業的新家園?
紅旗渠,既是歷史的答案,也是時代的航標。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到紅旗渠精神,作出高度評價:
紅旗渠精神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體現,曆久彌新,永遠不會過時。
紅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永遠震撼人心。
要用紅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社會主義是拚出來、幹出來、拿命換來的,不僅過去如此,新時代也是如此。
……
無論時代如何變化,賡續紅色血脈,延續優良作風,都是永恒的課題。
不認命、不服輸,林縣人就像太行山上的崖柏,擠在岩石間,有一點薄土,就生出一簇新綠。逢山鑿洞、遇溝架橋,數十萬人鏖戰在萬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曆時十年,一寸一寸修成了總長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把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巔。
有多少收穫,就有多大犧牲;有多少驚歎,就有多大膽略;有多少榮譽,就有多少擔當。修建紅旗渠並非憑空設想,而是黨領導下的順應民心之舉。
1966年印發的《紅旗渠介紹》記載,1951年至1959年,每次縣黨代會和人代會都有上千條要求「引漳入林」的提案,只因工程浩大、資金匱乏、存在阻力,一直沒有開修。
直到1959年大旱,林縣人民終於明白:苦熬熬不到頭,苦幹才有出路!
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修渠前,全縣儲備糧食3000萬斤,儲備金300萬元,並製定了詳細的節糧計劃。
當年,縣委書記楊貴和縣長李貴帶頭勞動的場景讓人印象深刻,林縣人說,「二貴走前頭,生活有盼頭」。幹部群眾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同商量的作風,至今為當地群眾讚頌。
副縣長、紅旗渠工地總指揮長馬有金,常年在工地勞動,皮膚黝黑,群眾親切地稱他「黑老馬」。參與修渠的王天元老人回憶,「一次馬有金來檢查我們村進度,和大家一起勞動,他扶釺我打錘,一緊張,大錘掄空一下子擦傷他的手,鮮血直流。我覺得闖了大禍,心裡很慌,沒想到他不僅沒計較,後來還和我成了好朋友。」
……
豈曰無碑,山河為碑;何用留名,人心即名。歷史一再證明,只有依靠人民,才能創造奇蹟。
今天,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沒有現成經驗可借鑒,前方並非鮮花坦途,而是充滿荊棘。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永葆進取之心,激昂精神力量,做好時代答卷。
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支撐。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座不朽的豐碑、一面永恒的旗幟。
新徵程上,紅旗渠精神依然是激勵我們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精神動力,依然是鼓舞我們求真務實、真抓實幹的政治品格,彰顯著鮮明的時代價值。
致敬歷史的最好方式,就是創造新的歷史。
昂揚「敢教日月換新天」鬥志,保持「越是艱險越向前」英雄氣概,埋頭苦幹、攻堅克難、團結一心,我們一定能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創造無愧時代、不負人民的新業績。

(二)
60年來,紅旗渠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這個問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答案,但接續奮鬥、自力更生,始終是共識。
群山萬壑間,渠水流淌了60個春秋。昔日「劈山開路」少年,如今花白了頭。
從修渠到宣講,張買江將一生都交付給了紅旗渠。父親修渠犧牲後,年少的他擦乾眼淚,接過重擔,成為年齡最小的修渠者之一。「水不通,不還鄉!」
一節木筒、一份火藥,憑藉自製的土工具,他接連完成爆破任務,創下一次放70多眼炮的紀錄,是渠上最年輕的勞動模範。總干渠通水那天,捧著獎狀、擠在人群裡,鏡頭定格下他沾滿灰塵的笑臉。
時光匆匆流轉,變的是歲月容顏,不變的是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守候。年過七旬的張買江依然心繫紅旗渠,最大的願望是將紅旗渠故事講給年青人聽。他常受邀講述那段往事。「天當被,地當床,石頭台台度時光」,作報告時,老人神情剛毅,目光堅定如昨。
水,曾是林州人喉間灼痛的歎息。直到渠水漫過乾裂的田壟,這座城市才真正挺直脊樑。渠壁上深淺不一的鑿痕,默默講述著數十萬林縣兒女戰天鬥地的壯舉。
人工天河終結了林縣十年九旱的歷史,至今還滋養著50多萬畝土地,精神之光照亮了無數人前行之路。
太行山麓,林州市黃華鎮廟荒村曾經村如其名,是個一窮二白的貧困村,房屋破敗不堪,種地靠天收。廟荒村黨支部書記鬱林英說:「紅旗渠是一鍬鍬挖出來的,廟荒村的變化也是一天天幹出來的。」在村黨支部帶領下,大家修繕道路、整治村容村貌,在村里開起了民宿,振興之路越走越寬。
從貧瘠的小山村到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廟荒村的蝶變,為紅旗渠精神寫下生動註腳。千年皂角樹旁,一戶民居門前「大好河山施善政,小康歲月湧春潮」的楹聯,折射出生活變化、民心所向。
八百里太行壁立千仞,三千里渠水奔流不息。寶貴的精神財富不但要守護好,更要傳承好。
3月9日,河南紅旗渠幹部學院原創情景黨課《紅旗渠精神永在》走進中國延安幹部學院。台上,青年教師深情演繹,台下,觀眾潸然淚下,一同重回那段激情歲月。
2023年以來,學院先後到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累計宣講50餘場次,受眾4萬餘人。「接下來,我們將走進粵港澳大灣區、走出國門,讓紅旗渠精神在更廣闊的天地放光輝。」學院教務部主任申貴斌信心滿滿。
巍巍太行化作精神沃土,吸引千萬人前來探訪學習。
走進紅旗渠紀念館,一個木製炸藥箱吸引了遊客們的注意。「當時,指揮部工作人員駐守一線,個人物品無處存放,而炸藥箱是公家的東西,誰也不能私用。」講解員盧會娟指著箱蓋背面的泛黃票據說。
組織最終研究決定,個人可以購買炸藥箱,但使用時必須將收據貼在箱子蓋上接受監督。時隔一甲子,這張收據已成為紅旗渠建設中賬目明晰、紀律嚴明的見證。
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十年修建、投資約6865萬元的工程,未發生一起貪汙或挪用修渠物資案件,沒有一個幹部失職瀆職,一系列紀律規矩制度規範權力運行,築牢長渠之基、引來源頭活水。
展廳里,一群佩戴紅領巾的稚嫩身影活躍在各藏品前。這支由小學生組成的誌願講解隊有200多名成員。
「通過接觸歷史文物、講述英雄故事,既提升了學生們的綜合素質、應對能力,又深化了他們對紅旗渠的認識,讓紅旗渠精神真正在孩子們心中紮根。」林州市第二實驗小學德育主任元蘇琳說。
紅旗渠精神薪火相傳,修渠引水的故事還在延續。
「快來看,‘國寶鳥’又來淅川了。」「東方寶石」朱鹮時隔70年再次回歸丹江濕地,在位於淅川縣的河南丹江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鳥愛好者興奮地跟同伴交流難得一見的美照。
南陽淅川,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渠首,丹江口水庫的水,從這裏起步,走中原、穿黃河、依太行、入華北,逶迤三千里。
扛穩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政治責任,淅川累計關停並轉汙染企業380多家,依法取締「小散亂汙」企業200餘家,全面消除汙染源;首創「互聯網+護水」機制,實現入庫河流、濕地24小時監控。
陽春三月,許昌飲馬河畔綠草如茵、繁花似錦,清澈河水衝淡了都市喧囂,盡顯自然和諧。城市中公園綠地隨處可見,丹江水來了,許昌擰緊「水龍頭」,依法節水、依法用水、人人節水成了城市生活新風尚。
幸福日子從何來,飲水思源,嗬護好我們的精神之渠。
「把紅旗渠的故事講好,把紅旗渠精神傳遞下去。」省委書記劉寧在安陽調研時強調。
(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鬥。
今天,我們對創新突圍的渴望,就像當年林縣人民對水的渴求一樣。
盼水引水通水,紅旗渠是偉大的創新。克難攻堅破壁,今天要取得重大原始創新成果,一點不比當年修渠容易,科技新銳們身上的擔子,一點不比劈山鑿洞輕。
走進國家863紅旗渠科技產業園,「你只管改變世界,其餘交給我們」的標語格外醒目——這是產業園對創業者許下的諾言。
當楊貴決定開鑿紅旗渠時,有人毫不客氣地質問:「你林縣有多大的荷葉,敢包這麼大個粽子!」2017年產業園建設啟動時,剛從上一任開發者手中接過爛攤子的林州863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棟豪,也曾面臨相似的質疑:「林州的創新資源不比一線大城市,哪見過縣級市里建科技產業園?」
冒著颱風天,遠赴沿海招商,帶團隊為中小微企業定製一攬子服務計劃……真心換來了信心,越來越多企業把這裏當成創業的第一步。目前,園區註冊企業達到5000多家,產值較建園之初增長了52倍。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紅旗渠流淌的不僅是漳河之水,更是一個民族披荊斬棘、創新突圍的精神基因。
一根直徑只有頭髮絲1/10粗細的電子級玻璃纖維,卻是生產智能設備的關鍵材料,河南光遠新材料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助力AI算力自主可控。
從跟跑到並跑再到局部領跑,中鐵裝備成功研發出世界最大直徑矩形頂管機、世界最大直徑單護盾隧道掘進機等產品,樹起了行業新標杆。
高溫高壓下的技術突圍,我省人造金剛石產量約佔全國的80%,超硬材料成為河南新標識;C919大飛機實現商飛、國產大型郵輪完成試航、神舟家族太「拆你屋」力,洛陽軸承屢屢建功;為機器人裝上「火眼金睛」,鄭州聚焦智能傳感器、具身智能等前沿領域,未來產業錨定「智」高點……沿黃城市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發展動能之變、結構之變、質量之變日益彰顯。
一項項新時代的「修渠工程」,彙聚起無比強大的動能。
治水興水,既是解決製約發展主要矛盾的金鑰匙,更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進入新時代,河南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生態,穩紮穩打、步履鏗鏘。
吃上水後,更要吃好水,做大水經濟,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勝勢。
「三川白帆片片,板橋人流如織」,周口畫家葛慶亞用畫筆,再現20世紀50年代周口沙潁河兩岸繁忙景象。翻開老畫冊,人們彷彿置身人聲鼎沸的碼頭。周口內河航運起於唐桑治、興於明清,航運達到高峰。但因種種原因,內河航運一度斷航。
運價低、運量大,水運是交通運輸重要環節,短板要補上。誰能想到,短短幾年,周口港年貨物吞吐量已超過5000萬噸,一躍成為淮河流域規模最大、靠泊能力最強的內河港口,貨物覆蓋北至京津冀,南到珠三角,東至長三角,西到陝晉寧。
多式聯運、智慧港口,貫通產業鏈、供應鏈,經濟通道加速邁向通道經濟,河南通江達海的開放版圖徐徐展開,加速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
一條條水路打通的是出海口,也打開了內陸大省對外開放新天地。
(四)
紅旗渠精神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精神的力量是世界通用語言,不同膚色的人從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奮鬥坐標。
1974年,聯合國大會。中國代表團播放了10部展示新中國建設成就的電影紀錄片,第一部就是《紅旗渠》,世界為之震驚。此後相當長時間,紅旗渠都是外國政要訪華熱門之選。
今天,林州年接待遊客超百萬人次,其中就有不少國際友人。
昆特·國斯浩里茲,一名德國職業畫家、繪本作家,多次來林州,與他的妻子共同出版了繪本作品《人工天河——中國紅旗渠》。他說,「紅旗渠的故事對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重要啟示,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
2023年8月,外國駐華使節代表團來豫參觀訪問。青年洞前,「山碑」兩個大字熠熠生輝。駐足近在咫尺的天河,使節們讚歎不已。
「河南人民勤勞能幹,從紅旗渠中便可見一斑。或許正因如此,河南才能取得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愛爾蘭前駐華大使安黛文深有感觸。作為一名女性,她被展館中掛著的一幅幅照片深深感動,更看到了女性在整個建設過程中的突出貢獻。
尼泊爾前駐華大使比什努·普卡爾·施雷斯塔說,「紅旗渠給今天的人類社會傳遞了一條重要信息:只要團結奮鬥,我們就能不斷改變世界,改善生活。」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一個民族的精神史詩,在文化交流互鑒中愈發波瀾壯闊,激發強烈共鳴,在生生不息的接力中,綻放出恒久的生命力。
春日,遊人如織。林州紅旗渠風景區遊客中心留言簿上,密密麻麻寫著遊客的話,「親眼看到紅旗渠,非常震撼。」「紅旗渠精神永放光芒。」
……
分水嶺上,干渠橋旁,一座白色石碑高聳廣場中,八個鮮紅的大字格外奪目——「紅旗渠就是紀念碑」。
總策劃:劉雅鳴 孫德中
總統籌:張學文 李兵 王大慶
執筆:丁新科 於晴 趙誌疆 李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