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年青人,喜歡為「綠色」埋單(青年消費新趨勢觀察④)

在安徽省蕪湖市繁昌區峨山鎮,騎行愛好者在人民體育公園里騎行鍛鍊。肖本祥攝(人民圖片)

在山東省青島市李滄區九水街道於家下河社區味多嘉安心餐廳,就餐人員正在按需選取不同份量的菜品用餐。當地深化「文明餐桌」行動,積極推廣「小份菜」「半份菜」等,倡導綠色消費。張鷹攝(人民視覺)

在重慶市沙坪壩區融創茂商場,工作人員(左)向消費者介紹手機回收機器人的使用方法。孫凱芳攝(人民圖片)

上海市楊浦區複旦舊書店內,讀者在選購書籍。王初攝(人民圖片)上海市楊浦區複旦舊書店內,讀者在選購書籍。王初攝(人民圖片)

如今的年青人,身上有著眾多「綠色標籤」。他們是二手市場的尋寶人,在各大二手平台上淘尋寶藏,讓閑置物品有了新歸宿;他們也是自己生活的「金掌櫃」,按需選購「小份菜」,將節約糧食的理念融入一日三餐;他們還是「螞蟻森林」的護林員,堅持低碳生活,積攢綠色能量兌換沙漠中的梭梭樹……這屆年青人,正在愛上綠色消費。

今年2月,市場監管總局等五部門印發的《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提出,「聚焦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打造新型消費場景」。綠色消費以其低碳、環保、質優等特徵,順應了需求升級趨勢和生態文明潮流,受到大眾青睞,正釋放出巨大市場潛力。

對於青年群體來說,「綠色」已然成為消費新趨勢。

講究節儉消費

二手平台交易火起來

見到筆者時,剛到北京實習不久的大學生林同學正在手機上購物。在閑魚APP頁面上,一個標價299元的九成新佳能變焦鏡頭吸引了她的目光。她放大圖片仔細端詳,又迅速翻看了評論區,準備和賣家砍價。

林同學說,這種「討價還價」的樂趣,正是她在閑魚上購物的最大享受。「我覺得在二手市場上‘撿漏’就很有趣,也很新鮮!」

如果說閑魚是一個充滿驚喜的「撿漏」集市,那麼多抓魚APP更像是一家自帶故事感的書店。大學四年級的江同學準備明年考研,在多抓魚上選購了若干本教材。「收到多抓魚寄來的書時,我感覺像在拆禮物。更特別的是,這些二手書之前有過自己的主人,現在輪到我來續寫故事了!」在這本二手教材上,他已經新做了不少筆記。

如今,像林同學和江同學這樣喜歡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撿漏」的年青人越來越多。一份網絡調查顯示,超過半數受訪者表示會在二手平台消費,其中,近六成認為二手平台更具性價比、更環保低碳。

閑魚工作人員向本報介紹,2024年閑魚註冊用戶數突破6億,其中95後、00後用戶佔比超過一半,循環訂單量同比增長近50%,每天都有超400萬件閑置物品於平台發佈。在二手交易的網絡世界中,年青人不僅喜歡找到性價比高的商品,也嘗試出售自己的閑置物品——他們在「買家」和「賣家」的身份之間來回切換,踐行著「花小錢辦大事」的環保理念。

除了線上交易,二手實體商店也逐漸成為年青人鍾愛的「尋寶點」,他們在循環流動的商品里尋找心儀之物。

在北京朝陽區,眾愛慈善商店坐落在一條略顯安靜的小巷深處。推開門,店內佈置得井然有序,各種類別的二手商品被整齊排列在不同區域,從四季服飾到書籍玩具再到工藝美術品,商品琳瑯滿目。據悉,這家商店由誌願者共同經營,將部分接收的捐贈物品轉送給需要的人,其餘閑置物資在店內變賣,收入所得用於救助需要幫助的人。

驅車前來的武先生,購買了一件僅需40元的二手夾克衫。他說,二手商品在英語中也被翻譯成「preloved」,意思是「曾經被喜愛過」。他覺得,每一件二手商品都擁有被人們重新喜歡上的可能性,繼續傳遞這份喜愛。

如今,循環商店已遍地開花。閑魚公關部負責人介紹,閑魚循環商店已經先後進入杭州、上海、成都、南京等多個城市,涵蓋社區店、城市中心店、校園店、垂類專營店等多種店舖形態。值得一提的是,AI已然成為線下循環商店的提速器。據悉,閑魚平台運用AI大模型智能估價,有效縮短線下用戶排隊、上架、等價的等待時間,並將線下商品精準投放至線上的附近目標用戶,使得線下門店每天發佈規模翻一番,售出時間縮短一半。

以舊換新政策穩步推進,進一步激發年青人的綠色消費潛力。2024年底,商務部等五部門印發《二手商品流通試點工作方案》,提到發展二手商品網絡交易,鼓勵二手商品交易平台發展「互聯網+」模式;開展社區二手商品交易,鼓勵有條件的社區設立二手商品寄賣店(點)等。

今年中國消費者協會主辦的「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主題活動上提到,2024年,消費品以舊換新合計帶動相關產品銷售額超1.3萬億元,拉動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超1個百分點。據悉,截至3月14日,全國共收到2025年汽車以舊換新補貼申請約130萬份,超3900萬名消費者申請了超4900萬件手機等數碼產品購新補貼。未來,以舊換新政策將繼續加大力度。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3000億元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

從閑魚市集、多抓魚書店,再到傳遞愛意的眾愛慈善商店,在市場需求與政策引導的雙重驅動下,二手閑置商品流通正在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學會精打細算

綠色消費有了新方式

小份韭菜土豆絲1.9元、小份紅燒肉豆腐泡5.9元、一人食蠔油鮮筍牛柳9.9元……工作日中午,從事傳媒行業的小孫在外賣平台界面為自己挑選了午餐。這位00後都市白領總會優先篩選帶有「小份」「一人食」標籤的菜品。

經過一番思考,小孫最終選擇了6英吋的金槍魚三明治搭配三色時蔬、450毫升的現磨豆漿,作為高效工作後的能量補給。「既能實現膳食平衡,又能避免眼大胃小、食物浪費的尷尬。」小孫說,過去半年里她通過選擇小份餐,不僅避免了食物浪費,也節約了一大筆外賣費用。

像她一樣喜歡與這些數字「斤斤計較」的青年人並不少,精細標註的克數里藏著一套年青人細水長流的生活方法。

居家辦公的趙女士通常會選擇在家自己做飯,因此如何精細控制食物採購量,做好「一人食」,是趙女士一直在鑽研的課題。提到每天採購食材的小妙招,她指著冰箱里碼放整齊的蔬菜瓜果向筆者介紹:「許多平台都會有蔬菜組合,500g左右的蔬菜菌菇拚盤價格通常在15元左右,剛好適合一天兩頓的烹飪需求。」

除了像這樣的蔬菜拚盤,不少平台推出了「蔥薑蒜組合」「滷味拚盤」等,受到年輕消費者青睞。這些「小而精」的多元化供給,精準解決了都市青年群體「買多了吃不完,買少了吃不飽」的問題。

近年來,有關部門多次出台措施,鼓勵這一行為。2023年6月,市場監管總局、商務部發佈針對於網絡餐飲平台的指導意見,積極推廣小份餐品;2024年11月,中辦、國辦印發《糧食節約和反食品浪費行動方案》。在各級政府、企業的通力配合下,消費者越來越形成了節約糧食、反對浪費的理念。美團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0月,平台上累計近168萬餐飲商戶提供了超過909萬種「小份菜」。

與此同時,年青人的數字敏感並不只停留於份量,他們將環保意識融入消費決策,開始關注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將目光瞄準了「剩菜盲盒」。「剩菜盲盒」是指商家將臨期或當日打烊前未售完的食品,以隨機組合搭配成「盲盒」形式賣給消費者,因被貼上「慳錢、有趣、環保」的標籤而備受年青人喜愛。臨期而不過期的美味,正在進入年青人的日常生活圖景,成為綠色消費的新方式。

3月的一個晚上,在湖北省武漢市街道口附近,大學生小王通過「惜食魔法袋」小程序,用11.9元搶到了一份烘焙盲盒,內含當日現做的三明治和可頌,這將是她明天上課前的早餐。小王在不久前才瞭解到這樣的「剩菜盲盒」品牌在武漢也有分佈,目前,她已經下單了4次。

該小程序數據顯示,每購買一份「魔法袋」的減排量為2.57kg CO₂e(二氧化碳當量),相當於少用250多雙一次性筷子。對此,小王認為這樣的形式「既拯救了食物、保護了環境,又充滿著意想不到的驚喜。」據悉,小王所使用的小程序平台,僅2024年就累計為超過1萬噸食物找到了新主人,減少了超過2.6萬噸溫室氣體排放,幫助年青人在一餐一食里踐行綠色消費理念。

當小孫用指尖在外賣平台完成一次次「精準下單」,趙女士用精準克數量化每一天的食品採購,小王用「剩菜盲盒」完成臨期食品的「美味救援」……年青人對於數字越來越敏感,他們開始用屬於年青人的消費方式精打細算每分每角,貢獻自己的綠色力量。

積累低碳行為

用科技助力綠色生活

如今,在手機中種下一棵樹,成了很多年青人的執念。

陝煤集團陝建機股份公司的青年員工劉雙明,是支付寶內應用「螞蟻森林」的忠實用戶。在這個應用里,用戶的很多行為——比如走路、地鐵出行等等——都可以獲得「綠色能量」獎勵,積累到一定額度後,動動手指就能申請在內蒙古阿拉善等地區,種下一棵防風固沙、修復生態的樹。而在現實中,這棵樹真的會被種下。2017年,劉雙明通過積累自己的低碳行為,在現實中種下了第一棵梭梭樹,從那時起,低碳生活的理念便深深紮根於他心中。

就這樣,低碳生活成了劉雙明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他每天早起,選擇共享單車完成上下班通勤,若是遠距離出行,也會優先選擇乘坐公共交通……到2024年,他在「螞蟻森林」里種下了2500多棵樹,被網民稱為「種樹大魔王」。

同樣在「螞蟻森林」應用里,00後大學生小黃的綠色行為也會得到「綠色能量」的即時獎勵:使用公共充電樁每筆最高可得960克綠色能量,無紙化閱讀每天最高可得150克綠色能量,公交出行每筆可得80克綠色能量,自帶杯每杯可獲得30克綠色能量……

「每天叫醒我的不是鬧鍾,而是準時收能量的自覺。」小黃說。

這個累計用戶超過7億的綠色平台,正在用「綠色能量」激勵用戶,讓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為積少成多,讓大家持續參與綠色生活。

螞蟻森林基金會秘書長王小穎告訴筆者,螞蟻森林的用戶構成中,18至25歲的年青人群佔了很大比例。這背後,不僅是因為年青人對互聯網的理解和應用更具有優勢,更因為年輕一代對自然生態、對環境改善有著更高的關注和熱情。

與劉雙明、小黃一同成長的還有「螞蟻森林」本身。王小穎介紹,螞蟻森林自2016年8月上線支付寶,截至2024年8月,累計種下5.48億棵樹,種植面積達到580萬畝;參與共建34個公益保護地,面積超過4900平方公里。

如今,「螞蟻森林」進一步拓展至綠色消費領域,推出了全國首個綠色消費平台——「森林集市」。消費者只需要通過學習綠色消費知識、瀏覽並選購「環境友好商品」等,即可獲得螞蟻森林的「綠色能量」獎勵。這些能量積累到一定程度,可用於助力螞蟻森林在沙漠種下一棵樹,或支持公益保護地建設、海洋環境保護等生態公益項目。

得益於這種「科技+種樹」的創新模式,「我為三北種棵樹」「我為長城種棵樹」「我為全運會種棵樹」等全民義務植樹活動也在持續推進。3月12日,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發佈的《2024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持續推進「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已累計建成「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2600餘個,全年發佈各類盡責活動6.1萬個。現代科技賦能植樹造林,不僅築牢了更多「綠色屏障」,也讓環保理念深入人心。

隨著數字技術悄然推動年輕一代的低碳自覺,各地也紛紛創新碳普惠實現機制,助力普通市民開設個人碳賬戶,通過碳交易、碳獎勵等形式實現「綠色變現」。

武漢碳普惠平台推出的「武碳江湖」小程序,將低碳行為嵌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乘坐一次公交車,可獲得212.5克減排量;搭乘一公里地鐵,可獲得78.4克減排量。這些,可以拿來兌換物品或獎勵。

「我曾用2萬克減排量兌換過葡萄酒,用3000克減排量兌換過超市5折券。」武漢碳普惠管理有限公司研發部負責人魏英的個人碳賬戶累計積攢超過13萬克減排量。她說,這些小福利讓自己更熱愛低碳生活,也讓生活充滿綠色。

故事還在繼續,近兩年來,全國多地進一步推進碳普惠建設,鼓勵消費者節能減排。北京市聯合高德地圖、百度地圖等平台,試行「低碳出行碳減排方法學」,開發新一期低碳出行碳普惠項目;哈爾濱市生態環境局聯合多地的碳普惠平台推出「我為哈爾濱2025年第九屆亞冬會捐1kg碳」活動,共同助力第九屆亞冬會碳中和;日照市「碳惠日照」小程序創新推出了綠色機關、零碳校園等22個場景,吸引11萬市民參與,累計完成57萬次減排行為。

通過這些應用,市民可通過這些平台開通碳積分賬戶,憑公交或地鐵出行數據積累碳積分,並兌換各類綠色權益,如公交地鐵電子票、共享單車優惠券、綠色商品優惠券等。各地都在嘗試將環保理念落實為具體可感的低碳行為,為推動綠色消費提供最簡單的解決方案。

當年青人的手指在手機屏上滑動出綠色消費的軌跡,由青年主導的綠色行為正在掀起新的消費浪潮。從螞蟻森林7億多用戶的實踐,到武漢、哈爾濱等多地碳普惠平台探索的低碳生活新路徑,這場始於指尖的綠色革命已蔚然成風。(劉少華 張力凱 管詩雨)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4月03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