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清明》詩中,杏花村賣的是杏花酒嗎?|知視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一首簡短精煉的《清明》,讓「杏花村」聞名遐邇,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地標一樣的存在,甚至派生出一種酒文化——「杏花酒」。杏花村里,酒家賣的是杏花酒嗎?杜牧可能會告訴你:「我可從來沒這樣說啊!」
杜牧的《清明》將「杏花」和「酒」聯繫起來,符合「花下飲酒」的傳統風俗,後世文人紛紛效仿,強化了「杏花」和「酒」的意象,人們不自覺地就聯想出杏花村里賣的自然是杏花酒。然而杜牧的詩中並沒有提到「杏花酒」。

杏花酒在古代的「名氣」更多來自文學而非實際釀酒傳統。從歷史上看,杏樹原產於中國,早在商周時期就已栽培,唐代時已廣泛種植於黃河流域和江南一帶。其果實(杏子)在古代常被用於食用、藥用。理論上我們也可以用杏子釀製果酒,用杏花調味,但古代文獻中直接提到「杏花酒」的卻不多。桑治元以來,杏花酒逐漸成為一種文學符號,但也只是被偶爾提及,且多為虛構或借用杜牧詩意,而非實指某種酒。
唐代時,釀酒技術已相當成熟,民間和宮廷中流行各種花果酒,原料包括桂花、菊花、梅花、葡萄、桃子、櫻桃、荔枝、桑葚和石榴等。《齊民要術》《本草綱目》等文獻都提到多種花果酒釀造方法,但未明確記載以杏子或杏花釀酒。
杏花酒即便存在,也可能未形成大規模生產或品牌效應。不過,杜牧的《清明》賦予了「杏花酒」極大的文化價值,使其成為一種詩意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