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對TVB演員「轉行」「兼職」感到驚訝?它本就只是一份「職業」 | 文藝評論

文/徐語楊
近日,TVB演員做副業的搞兼職的相關話題頻頻登上網絡熱搜:TVB女演員擺攤賣雞爪、TVB女演員商場擺攤、TVB男星轉行教書……翻閱網絡不難發現,類似報導在近幾年屢見不鮮,甚至不乏全國觀眾都熟悉的老面孔,「香港演員生存狀態」引來網民熱議。
與內地演藝圈大多擁有明星光環的藝人不同,在香港TVB,「演員」只是一份普通職業。若薪酬不理想或另有打算,轉行或者「兼職」都十分常見。
近期因為擺攤賣雞爪登上熱搜的陳思齊曾是TVB的「禦用丫鬟」,曾出演過《學警出更》《搜神傳》《公主嫁到》等多部爆款劇集,2014年離職後,開始經營餐飲事業。曾在TVB演過《愛回家》的梁茵,最近也被發現在一家餐廳當服務員。和普通服務員沒有區別,日常工作是點餐、打掃,還要負責後廚等工作。

如果你看過《使徒行者》,對沈震軒一定不陌生。他外形俊朗,曾在多部劇集中擔任重要角色。2024年,他還參與了芒果TV《披荊斬棘的哥哥第四季》的錄製。今年3月,他在小紅書上發佈個人置頂影片,宣佈自己的確「當司機」了。沈震軒坦言,自己真的不是轉行,只是本就喜歡駕車,「開車對我來說是一個解壓的方式」,而另一方面還能適當增加收入。
而另一位演員麥長青,更是大家的「老熟人」。《西遊記》里的沙僧、《天龍八部》里的遊坦之、《義海豪情》里的梁非凡……屬於全國觀眾都認識的面孔。2019年他不再和TVB續約,轉行做起了影片博主。前幾年憑藉《無線超越班》重新再內地大夥的車保羅也是TVB曾經的「金牌綠葉」,為了增加收入,他曾在市場做監工,處理街坊投訴。
可以看見,TVB演員大多是「斜杠青年」,收入結構並不穩定,轉行或者兼職是一種行業普遍現象。
演員麥長青的小紅書個人簡介處只有五個字:「一個普通人」。這應該是大部分TVB演員的行業共識。除了極為頭部的少數藝人外,大多演員鮮少享有明星特權,他們照樣擠地鐵、吃盒飯、為生計奔波,與普通打工者無異。

這一方面固然與薪酬有關,不少TVB演員都曾「「抽水」」過薪資過低難以的養家餬口,而另一方面,則來自TVB藝人對「演員」的普遍性身份認知。許多藝人將表演視為一份普通工作,比如陳慧珊轉行教育領域後就說「演員只是人生一個階段」,沈震軒被懷疑「轉行當司機」後也出面解釋,自己只是想體驗不同的職業。
這種職業化傳統,也就使得這些演員在光環褪去後,能更從容地切換身份,無需背負「跌落神壇」的心理負擔。
演員歸根到底只是一份職業,走出鏡頭外大家都是芸芸眾生。就像此前劉青雲買菜被記者認出來,他在鏡頭前侃侃而談自己的「買菜心得」,從此被冠上了「熱心市民劉先生」的稱號。
不少TVB藝人都曾袒露過對到內地拍戲的嚮往。一方面是對自己事業的拓展,另一方面,內地片酬的確要比他們高上許多。TVB一線男演員馬國明曾透露,他在內地拍戲一個月的片酬,能抵在TVB拍半年。
而在薪資之外,許多有人氣的內地演員在交通出行、日程安排甚至個人生活上,都擁有更多的「明星光環」。在流量的作用下,曾經的「天價片酬」屢屢發生,和TVB藝人的待遇天上地下。許多理智的網民也在類似的帖子下留言:「或許這才是正常的演員薪資待遇。」
這不禁讓人思考:當我們屢屢為TVB演員「轉行」「兼職」這類話題驚歎的時候,我們是否已經忘記,剝離了光環的外衣,「演員」的確只是一種職業。社會需要的不是對演員「兼職」「轉行」的驚訝,而是對職業多元化的包容,以及對演員們在「流量」之下擁有過度光環的反思。
(圖據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