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唯一的古法龍窯,為何能600多年薪火不息
「開窯大吉!」位於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三洞橋村的前墅龍窯,在村民和遊客的共同見證下,迎來又一次開窯。幾名窯工共同揮錘,將封住的窯門擊破,再鑽進窯身,將燒製的陶藝產品取出。「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精美的陶器吸引了許多陶藝愛好者前來參觀。
前墅龍窯始燒於明代,600多年來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是江蘇目前仍以傳統方法燒製陶瓷品的唯一一座龍窯。前墅龍窯由窯頭、窯身和窯尾構成,頭北尾南,通長43.4米,採用傳統柴燒技藝,每窯可入陶坯8000件左右。在整個燒窯過程中,開窯是最後一道工序。
數百年來,龍窯成就了陶都宜興的美譽。2006年,前墅龍窯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年來,三洞橋村圍繞龍窯及其燒製技藝進行保護、傳承與發展。2023年,該村列入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保護物質空間
營造活態環境
穿過三洞橋村前墅自然村內的原生態村落民居,遠遠望去,有一道長長的黑色瓦簷,沿著高坡蜿蜒而上,瓦簷下隱約可見黃土壘起——這就是前墅龍窯。前墅龍窯利用村中山坡天然地勢,隨坡度綿延,恰似一條臥伏黃龍,由此得名。
剛剛完成一次燒製,村里窯工周群戴著手套,圍著龍窯例行「體檢」。「用於添加柴火、觀察火候的鱗眼洞周圍,因為內外溫度差異,是最容易開裂的部位。」順著周群手指的方向,可以看到好幾個洞口外側有一條條裂紋,周圍還有一些細碎磚石掉落。
周群介紹,這幾天,窯工們要用太湖白泥調和水,攪拌成糊狀的「膠水」,對開裂部位進行修補——就像刮膩子那樣,給窯身「找平」。過去600多年中,每次燒製後的檢查和修補,都依照這樣的方式進行。在窯身上,小修小補的印記清晰可見,層層疊疊都是歷史的痕跡。
前些年,前墅古龍窯也經歷過「大手術」。丁蜀鎮建設和生態環境辦公室副主任蒼盛介紹:「前墅龍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維修採用修舊如舊的方式進行。」第二節拱形結構拆下後,先用已有的舊磚石修補,不夠的就用古法燒製新磚,補充到第二節結構裡面,最後在外面覆蓋上一層太湖白泥防裂。為進一步保護古龍窯,又對雨棚進行加固消險,將蟲蛀腐爛的橫樑換為防腐木,並刷上了桐油。
在「陶都」宜興,陶製品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使用電燒,2000年以後又增加了氣燒,省時省力還可批量生產,目前99%的產品都採取這兩種方法製作。但古法窯燒會留下火痕,形成「氛圍」,讓陶器表面散發金屬般的古樸光澤,仍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除了對龍窯進行日常養護外,對其所處物質空間的保護也向周邊延伸。記者看到,龍窯對面建設了700多平方米的展示館,陶藝產品琳瑯滿目;以龍窯為核心,周邊房屋延續了白牆黑瓦的江南建築風貌;沿河景觀小品及夜間燈光帶,也融入龍窯元素……
三洞橋村黨總支書記管洪兵介紹,為了讓龍窯在「活態環境」下進行保護展示,村里正在複建歷史上的窯貨碼頭,並計劃在對岸建造工藝品博物館,給龍窯燒製的陶器打上「身份證」,進一步加強保護。
在生產中傳承
在傳承中創新
宜興「窯製」紫砂器歷史悠長,以丁蜀鎮最為知名。這是為何?
三洞橋村「燒窯大師傅」吳小羊告訴記者,丁蜀鎮黃龍山的紫砂泥在全國獨一無二。紫砂泥也叫「五色土」,表層泥顏色偏紅,越往深越紫,但即使同種泥料在同一溫度下燒製也會顯現不同的色彩,這就是「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此外,河網密佈、交通便利的優越條件,也為當地發展製陶產業奠定了基礎。
整個製陶流程中,最難的一步是燒製,而燒製中最難把握的是溫度。
代代相傳的傳統燒製技藝,全靠經驗辨別溫度、把握火候——燒窯時,溫度需達到1200攝氏度。怎樣煉就一雙火眼金睛?「秘密就在顏色中。」燒窯50多年的吳小羊告訴記者,火焰顏色是溫度的體現,他一看就心中有數:600攝氏度是正紅色,800攝氏度是橙紅色,1000攝氏度是亮黃色,到了1200攝氏度以後,就會微微發白……
出窯後,吳小羊會通過產品的質量來檢驗自己的判斷,並在數十年的嘗試中不斷改進:如果溫度不夠,陶器表面結晶度不高,就容易滲水;如果溫度太高,表面起泡甚至瓷化,紫砂泥就「關閉」了氣體交換的細孔,變成了瓷器。
吳小羊從小跟著父親學習燒製技藝,往上數至少傳承了5代人,而到了他的侄兒吳偉明這代,則在傳承中有了創新。
吳偉明在村里「燒窯大師傅」中算年輕的,他2001年大學畢業後,就開始學習燒製陶器。「我大學專業是熱處理,為實踐積累了理論知識。」吳偉明向記者展示了識別溫度的「溫錐」。
這是三角狀的金屬,使用時斜插在泥巴上,幾個站成一排,放置在鱗眼洞口,能反映溫度的細微變化。為什麼要使用溫錐精準測溫呢?這與燒製產品的變化有關。
吳偉明介紹,過去窯燒產品以日用陶為主,近些年附加值更高的紫砂製品越來越多,且不同泥料耐溫性也不同。例如朱泥含鐵量高,燒製溫度為1150攝氏度,段泥類的燒製溫度達到1200攝氏度,為保障更高的成品率,需要分段燒製。但龍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能像氣燒、電燒一樣安裝數字化儀表,年輕一代便採用更精準有效的測溫手段,學習物理、化學知識,瞭解升溫曲線,把握添柴節奏,更好地掌握火候。
管洪兵介紹,在三洞橋村,90%以上的村民從事製陶產業上下遊工作。除了最具特色的燒製環節,村里還以成立行業協會、開辦大師工作室、組織交流活動等形式,在陶刻、貼花等環節上培育年輕手藝人。
發展特色產業
助推文旅融合

「在我們村,燒製陶器的歷史已有600多年。今天我教大家製作一個手工藝品……」三洞橋村村民林彩琴的家中,迎來一批來自江蘇南通的遊客。兩天的「研學遊」行程中,林彩琴帶他們參觀龍窯、瞭解陶文化,並上了一節陶藝課。
身為工藝美術師的林彩琴從一塊完整泥料上取下一塊8釐米長、3釐米寬的泥條,展示從泥條到製成茶壺雛形的全過程。
遊客們坐在林彩琴家一樓的客廳里,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嘗試製作各種形狀的茶壺、杯子、花瓶,孩子們將泥料捏成一個個小動物的形狀。一下午的時間,大家紛紛交出了自己的作品。
到了前墅龍窯燒窯的日子,林彩琴將遊客們的作品拿去燒製,等出窯之後再寄給大家——這是許多遊客的期待。
像這樣在家中舉辦的研學遊活動,許多村民和林彩琴一樣,每週都會接待一次,每年接待500多人次。「我做壺的收入是50萬元左右,龍窯的金字招牌擦亮後,接待研學遊可以再增收10萬元。年收入比2016年之前翻了一番。」林彩琴告訴記者,村里80%的村民都參與其中,在農文旅融合的產業鏈上,農家樂、民宿、酒店也紛紛開辦起來。
如今,村級研學遊中心正在規劃籌建,建成後可容納1500人同時參加活動。這樣,家家戶戶分散的資源可以聚攏,不僅能吸引更多的遊客、舉辦更豐富的活動,還能配套村級公共服務、組織技能培訓、助力村民增收。
龍窯帶火的不僅有研學遊,還有每年的節慶活動。「為了平衡保護與發展,我們每年少量組織6到8次窯燒。」丁蜀鎮經濟發展辦公室副主任潘誌剛介紹,一年一度盛會「國際柴燒藝術節」2024年已是第三屆,藝術節集展銷活動、教育體驗、技藝表演等於一體,不僅給村民搭建起多層次的銷售渠道,還邀請國外陶瓷藝術家進行文化交流,進一步打造前墅龍窯的品牌。據統計,全村每年製陶及農文旅特色產業總產值超2億元,年人均收入4.6萬元,村集體年收入達到650萬元。
「宜興龍窯燒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永兵——
窯火中的傳承
熊熊火焰從龍窯的鱗眼洞里躥出來,吳永兵一邊往里添柴一邊觀察火候——這張照片被放在吳永兵工作室最醒目的位置上。

吳永兵是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宜興龍窯燒製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的工作室就在前墅龍窯的對面。
吳永兵是三洞橋村人,高中畢業後在村里的生產隊務農。20歲那年,燒窯大師傅來挑選學徒,能吃苦又機靈的吳永兵被選中了。「在20世紀80年代,龍窯燒製的產品以日用陶為主,質量如何全靠一把火——燒窯大師傅是最受尊重的人。」吳永兵介紹,燒窯需要4名窯工協力配合,聽大師傅發號施令。
整個燒製的過程分為裝窯、燒窯、開窯等步驟。「裝窯,就是將要燒製的陶陶罐罐裝進窯身。每窯最多能裝8000件,總重量26噸到28噸。別看這是個體力活,但對技術的要求很高。」吳永兵告訴記者,因為火勢往上走,龍窯是依山而建,前墅龍窯的坡度在8到35度,要想產品在斜坡上站得住,其中大有學問——老師傅們代代相傳的經驗包括:從龍尾開始自上往下裝,產品底部用墊石來支撐,上部稍微靠攏,作「抱頭」狀。為了裝貨多,用正反兩個匣砵為「一合」,裡面裝數個產品,既能放得多,也可站得穩。
緊接著就是燒窯,窯工用磚石將門封住,在外面塗上含沙量高的白土,防止開裂和透氣。這時,負責挑柴的工人已把柴火準備好,分放在龍窯兩邊——最早是鬆枝,後來用宜興生產的竹枝做原料。「1,2,3!」大師傅一聲令下,點火正式開始。「點火是燒炭,不能一下子燒得很旺,而要慢慢加炭,分成5個步驟:從小火開始,小中火、中火、大中火,到最後是大火,一共要22到24個小時,溫度達到1200攝氏度左右。」吳永兵告訴記者,前墅龍窯有41對鱗眼洞,這是用來添加柴火及觀察火候的地方。4名窯工兩人一邊,互相配合,從龍頭到龍尾,一節一節往上燒。當觀察到窯里的溫度是1200攝氏度時,這一節就燒好了,窯工們用長得像龜背殼一樣的陶土塞子將鱗眼洞堵上,並用草木灰封好,繼續往上挪。
等到龍窯冷卻48小時左右,就可以開窯了。窯工們將5個窯門重新打開,弓著腰鑽進去,把匣砵及其中的陶藝產品一個個取出來。這是全村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也是檢驗大師傅水平的時候。
「通過精準掌握火候、改善匣砵材質,燒製成功率從以前的七成左右上升到了現在的八九成。」吳永兵說,隨著時代發展,陶藝產品類型、用時、材質等也在逐漸改變,大師傅的風光也許不再,但守護龍窯燒製這項技藝,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仍具有重要意義。

人民日報記者 姚雪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