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憶東坡:古人騎馬坐船「野餐」祭三蘇,今時眉山有何不同?
封面新聞記者 王越欣 圖據三蘇祠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這是蘇軾詩里的「清明」。
4月3日清明前夕,眉山三蘇祠博物館便以「梨白柳青憶三蘇」為主題,在蘇氏墓地以祭掃、誦祭文、獻花獻柳、吟誦詩文等方式,追憶三蘇,緬懷先賢。

蘇氏墓地,也被當地人稱作蘇墳山。這裏有蘇洵與程夫人的合葬墓、蘇軾髮妻王弗墓,以及蘇軾、蘇轍的衣冠塚。這裏也是蘇軾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所描繪的「短鬆岡」所在地。

眉山籍蘇學專家王晉川表示,清明來蘇墳山憶三蘇,自古有之。清朝時的眉山縣誌上便記載了人們來此祭祀三蘇的相關儀式。「要沐浴更衣,然後城里的人分成兩撥,知府坐轎子騎馬,走陸路過太和,到雷家嘴後再到蘇墳山;而其他的文人學子就更早一些出發,在東門碼頭坐船,逆水而上到蘇墳山。」
人員到齊後,知府便會宣讀祭文並焚燒,之後再進行傳統的掃墓:「就是點香點蠟,還會燃青油燈。」一系列儀式完了後,大家還會到蘇墳山附近的廣福寺一起吃午餐。「寺廟的鋪板都會拿下來當桌子,下面放籮兜做支撐。」

王晉川說,當年蘇軾守孝期滿後,就委託廣福寺的僧人幫忙照看蘇墳山。「那個時候,這裏還有蘇家的‘祀田’。這塊地所有收回來的田租,都用作蘇墳山和寺廟的維修,以及清明節的祭祀活動。」
如今,清明祭三蘇的形式雖沒有以前那麼隆重,但這傳統在眉山延續了下來。作為三蘇故居的眉山三蘇祠,清明祭三蘇更是曆年堅持的傳統和習俗。「雖然主題和規模不一樣,但每年都會辦。」眉山三蘇祠博物館副館長黃建說:「三蘇祠博物館作為傳承、弘揚東坡文化的機構,更有責任和義務來發揚優秀文化傳統,讓更多人瞭解東坡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除了祭拜儀式之外,今年清明期間,三蘇祠還準備了一系列活動供遊客追憶三蘇。4月4日-4月6日10:00-10:30,三蘇祠博物館將在三蘇祠饗殿舉行「獻柳憶三蘇」儀式,現場可以免費領取柳條參與,每日限100人,先到先得。

4月4日-4月6日10:30-12:00,在三蘇祠披風榭,還有「梨花寄追思」活動,參與者可以將素雅的梨花輕貼於塑封膜,再嵌於卡片,以詩意的方式致敬三蘇。4月4日-4月6日9:30-10:30於活動現場報名參與,每日限50人,報完為止。
在4月4日-4月6日13:30-17:00,三蘇祠晚香堂的詩詞擂台賽中,設置「秀才-舉人-進士」三級,通過線上答題闖關,參與者依次挑戰三關,每通過一關即可獲得對應等級的文創。參與者可在活動現場選擇背誦蘇軾《寒食雨二首》或蘇轍《寒食前一日寄子瞻》任一首篇目,完整無誤即可獲贈精工複刻的《寒食帖》書法藝術明信片一份。每日僅限120個名額。參與者可在活動現場工作人員處,全文背誦蘇軾《赤壁賦》,完整無誤可領取文創手提袋一個,每日限50個。
此外,清明時節,三蘇祠博物館還誠邀大家留言,公眾號下精選的50則留言作者將獲文創禮品一份,三蘇祠博物館將把精選留言製作成信箋,呈獻於饗殿三蘇父子塑像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