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案量佔全國1/10!廣東39個大模型就位,以場景撬創新
2025年開年,DeepSeek引發的人工智能浪潮正重構社會圖景,多地政務系統、各領域頭部企業密集宣佈接入DeepSeek模型,AI加速向全行業、日常化普及。技術普惠進程加速之際,治理挑戰同步顯現。遭遇大規模網絡攻擊、疑似發生數據泄露、模型幻覺率較高等問題共同指向智能時代的風險,AI治理該如何持續推進?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推出「AI新治向」專題報導,捕捉AI治理的最新動向。
第四期,從生成式AI大模型備案(登記)情況,看國內AI大模型發展進程與特點。
淩晨兩點,深圳一家外貿公司的的智能客服中心仍燈火通明。來自全球的諮詢請求如潮水般湧入:日本用戶詢問智能家居設備故障,德國客戶需要產品使用手冊的多語言版本,南美用戶發來模糊不清的產品圖片求購配件。客服只需輕點鍵盤,生成式 AI 助手瞬間調取多國語言知識庫,自動翻譯問題、匹配歷史案例庫,並同步生成解決方案。
從7X24H的智能客服到參與圖像設計的AI創作者,從執行指令的語音助手到提供個性化學習資源的AI教師,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已經深入社會的各個角落,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大模型備案制度的護航。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梳理了國內生成式AI大模型已備案(登記)數據,以此為切入點分析國內人工智能大模型發展進程與特點。
554個大模型已備案或登記
京滬粵領跑 AI 大模型競賽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指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向公眾提供生成文本、圖片、音頻、影片等內容的服務。針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我國已先後出台《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明確提出通過模型備案對生成式AI服務進行監管。「模型備案」為大模型的技術發展、技術治理、服務規範、監督檢查、法律責任等保駕護航。
根據第 55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去年12月份,中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用戶規模達 2.49 億人,佔整體人口的 17.7%。意味著每六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相關的產品或服務。我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普及程度通過如此龐大的用戶群體得以窺見一斑。
在網信部門公佈的名單上,大模型劃分為備案和登記兩類。這兩者之間存在一定區別。從使用對象方面,備案更偏向於對自研模型的管理,而登記則側重於對外部服務接入的技術和服務質量的把控。
在流程上,備案鏈條更長也更為嚴格,需要與屬地網信辦報備、企業內部自評估並調整優化,彙總相關內容後由屬地網信辦、國家網信辦進行兩級審核複審,通過後下發備案號。登記則相對簡單,企業向屬地網信辦報備,填報備案材料上交屬地網信辦審查,形成屬地審查意見,並完成公示上線備案即可。
備案制度護航AI有序發展。鵬城腦海大模型負責人表示,備案制度的實施規範了行業的服務標準,推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的健康發展;強化大模型安全性的監管,確保服務安全可靠性。
經南都大數據研究院統計,根據各地最新通告,截至2025年3月19日,我國已有327個生成式AI大模型通過備案、227個生成式AI大模型完成登記。從地域佈局來看,全國共有23個省份已經在備案上有所佈局,其中北京、上海和廣東分別通過105、66、39個大模型備案。

43家廣東企業多行業入局
粵式大模型落地輻射全國
《廣東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2025 年行動計劃》、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2025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頻談人工智能+。行業大模型被稱之為「人工智能+」場景落地的「最後一公里」,在廣東,越來越多大模型走進垂直領域,賦能千行百業。
鵬城實驗室負責人表示,大模型備案的推進,推動越來越多企業開始關注垂直領域大模型,加速商業化進程。備案成功後,企業可以更快速地實現大模型的商業化應用,加速AI技術在各行各業的落地。
截至目前廣東已有43家企業的大模型完成備案(登記)。從行業分佈看,整體呈現多行業入局,個別行業聚集的特點。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佔比約為63%,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和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企業分別超一成。

從落地結果看,廣東57個已備案(登記)大模型中,將近一半是企業根據自身特定行業領域或業務場景打造,直接賦能業務提效。騰訊、華為、VIVO、OPPO、榮耀等企業均已積極入局。其中深圳榮耀軟件技術有限公司以4個備案(登記)數位列第一。
備案制度也促進了大模型的應用速度。在廣東,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不僅服務本省,也在全國落地。清晨,天津港智能調度中心內,雲從從容大模型驅動的 PortGPT 系統正實時處理著港區超 10 萬路物聯網傳感器數據,作用於港口生產、物流服務、客戶管理、客戶服務、影片分析、辦公輔助等六大應用場景。在福州,鵬城腦海大模型攜手福州城投集團打造的「小福超體」 大語言模型,為全國首個城市治理大語言模型,為城市服務提供幫助。
全國已備案327款大模型
前三月廣東備案數居首位
和登記相比,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備案流程更為嚴格。根據最新通告顯示,截至2025年3月19日,京滬粵浙蘇五省份佔榜TOP5,比重接近全國總量的80%。

在增長率方面,廣東2024年通過備案數量是2023年的3倍,增速為200%。根據已公開數據,今年前3個月,廣東已通過備案數為全國第一。
在產業規模與創新能力上,2024年,廣東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2200 億元,穩居全國第一方陣。在專利方面,截至 2024 年 12 月,廣東省人工智能發明專利的授權數量已超過 14 萬件,位居全國第一。市場主體與人才儲備也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廣東底氣,截至 2024 年 10 月 31 日,廣東省的人工智能組織機構數量接近 28 萬,佔全國的 14.7%,居全國首位。2024 年廣東省人工智能職稱參評人員也超過1000 人。
「小田」助農「大瓦特」穩電
粵式大模型護航AI+場景應用
備案制度為大模型安全「保駕護航」,廣東正以政策引領與技術創新雙輪驅動,加速構建「人工智能+」產業生態。2024 年《廣東省關於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到2027 年打造 500 個以上智能應用場景。政策驅動下,廣東已形成全國領先的產業集群:2024 年,廣東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 2200 億元,人工智能領域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中國第一。粵式大模型在其中築牢技術底座,為AI+場景應用護航。
在工業領域,「人工智能+」為提供廣東新型工業化「加速度」。以電力工業為例,如何解決棄風棄光問題、精準預測新能源發電功率,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的核心挑戰。正午光伏發電高峰時,電力供過於求易導致電網過載;而用電高峰期間,天氣變化又會引發新能源供應波動。南方電網研發的”大瓦特模型”聚焦配用電環節,通過AI技術實現精細化調控。其超短期(15分鐘)功率預測準確率達97.24%,24小時內中短期預測準確率超90%。高精度預測大幅提升了新能源消納能力,優化了電網資源配置效率。
在農業領域,「人工智能+」助力鄉村振興有「智慧」。 在茂名,農業大模型「小田」 為全國首個荔枝AI智能對話機器人「高智荔」提供技術底座。「高智荔」解答農業問題,支持多模態交互,在育種、種植、以及氣象服務等諸多農業實踐環節發揮作用。2024年,利用「高智荔」進行標準化生產的茂名荔枝出口額也實現了11.1%的增長,達到7105.4萬元。
「人工智能+」推動科研研究提質增效。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完成備案的Eureka學術大模型,驅動產生了論文閱讀平台ReadPaper並在2021年正式推出。資源庫收錄近 2 億篇論文、覆蓋 2.7 億作者及 3 萬所高校機構,學科覆蓋率達 99% 以上,屬於全球領先地位。為欠發達地區科研人員提供免費工具支持,偏遠地區用戶佔比達 18%,推動科研普惠。累計培訓科研新人 50 萬人次,助力人才培養。

出品:南都大數據研究院
策劃:王衛國 鄒瑩
統籌:張純 張雨亭
采寫:南都記者 孔令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