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雲評 | 又是一年清明至:追思寄遠,篤定前行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細雨潤新芽,紙鳶乘風起。當春風翻開二十四節氣的書頁,清明總是以水墨般的筆觸,在天地間勾勒出生命的兩種姿態:一半是泥土下靜默的根系,一半是枝頭上雀躍的新綠。清明,亦節亦氣,既標誌著時令節氣的更迭輪迴,又承載著深厚的民俗情感,啟示我們親近自然、融洽親情、凝聚力量。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清明,是踏青尋味、放鳶逐春的節氣。此時節,春和景明,新綠蔥蔥,嬌蕊爭芳,宜踏青,宜遊玩,宜蕩鞦韆,宜放風箏,宜擁抱自然。陽光下,春風裡,沐浴、唱歌、遠眺,健康身心、激揚活力。恰如古語所云 「女人清明男人年」,春光正好,原野成了歡樂的舞台。男子逐風蹴鞠,活力四溢;女子笑語鞦韆,搖曳生姿;孩童牽線放鳶、撒歡奔跑。一家人相伴踏青,融入自然懷抱,賞繁花似錦,聽鳥語啁啾,好一幅富有情趣的春日郊遊圖!恰似《清明上河圖》中的市井煙火,將生活的詩意與民俗的魅力勾勒入畫,烙印在民族記憶深處,年複一年,溫熱如初。
「忽見家家插楊柳,始知今日是清明。」清明,是對話歷史、掃墓祭祖的節日。《曆書》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祭先祖、蕩鞦韆、放紙鳶、戴柳花、畫彩蛋、食青團……清明節融彙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在歷史長河中逐漸凝聚成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符號。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人們折柳踏青、掃墓祭祖時,實際上在進行著一場跨越時空的生命對話,在寒食煙火與杏花春雨之間,演繹著中華文明對生命本質的深邃思考。如今,各地祭掃活動既保留著傳統文化精髓,更融入了現代生活觀念,文明祭掃成為新風尚。為故去的親人添一抔新土,祭一枚新枝,低碳環保的祭掃方式,讓清明更「清明」。
「年年陌上生春草,歲歲清明思故人」。清明,是追思寄遠、凝聚力量的時節。一年一清明,一歲一追思。在這個傳統節日,人們追念先輩,也致敬英雄、緬懷英烈。烈士陵園那些鐫刻著星火的墓碑,何嚐不是矗立在歲月中的精神路標?焦裕祿栽下的泡桐已亭亭如蓋,其根系里仍流淌著「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誓言;黃旭華隱姓埋名的歲月化作核潛艇的深藍航跡,至今仍在驚濤中訴說「願將此身長報國」的赤誠。當我們俯身輕拭碑上露水,指尖觸碰的不僅是冰涼的大理石,更是滾燙的理想傳承。每一方紀念碑,每一座烈士墓,都是一個閃亮的坐標,賦予後輩不忘初心、接續奮鬥的精神力量。
春草綠,梨花白,一襲清風,吐故納新。我們傳承文化,也感悟生命。這個古老節日如同時光長河裡的銅鏡,既映照著先輩跋涉的足跡,也清晰倒映著當代人自省的身影——在春和景明中擦拭心鏡,於慎終追遠時校準方向,方能將生命的根系深紮於精神沃土,讓理想的枝幹挺立於時代風雲。萬千思念如縷,是哀思,是緬懷,更是珍視和希冀。讓故人留心間,我們心清神明,篤定前行。
策劃 | 孫俊
文案 | 胡傲蕾
美編 | 成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