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酵乳》新國標出爐,酸奶市場迎政策利好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佈50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9項標準修改單,其中包括《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發酵乳》(GB 19302-2025)。與2010年版舊國標相比,新國標明確,「食品工業用濃縮乳」可作為原料用於發酵乳的生產;下調了酸度指標;增加了標識要求,產品名稱可使用對脂肪含量的描述性用語,如脫脂、部分脫脂、全脂等。
發酵乳即人們常說的酸奶。在業內看來,《發酵乳》新國標可豐富發酵乳原料種類,增加工藝的靈活性,有利於提升產品品質,促進乳製品市場發展,符合行業發展實際需要。
增加濃縮乳為原料
與舊國標相比,《發酵乳》新國標將「發酵乳」定義修改為,以生牛(羊)乳、食品工業用濃縮乳、乳粉中的一種或多種為原料,經殺菌、發酵後製成的pH降低的產品。「風味發酵乳」定義修改為,以不低於80%生牛(羊乳)、食品工業用濃縮乳、乳粉中的一種或多種為主要原料,添加其他原料,經殺菌、發酵後pH降低,發酵前或後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劑、營養強化劑、果蔬、穀物等製成的產品。其中,「不低於80%」是指每100g發酵乳(除果蔬、穀物之外)中乳固體含量不低於80g乳中乳固體的含量。
與舊國標相比,增加濃縮乳作為原料是《發酵乳》新國標一大亮點。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濃縮乳製品》(GB 13102-2022)定義,食品工業用濃縮乳是「僅以生牛(羊)乳為原料,脫脂或不脫脂,經濃縮等工序只除去部分水分製成,用於食品工業原料的產品,包括濃縮牛乳、濃縮羊乳」。
公開資料顯示,濃縮乳中最常見,也最傳統的水分去除方式是蒸發,也可採用超濾或反滲透等現代膜技術進行脫水濃縮,也有採用乳粉、奶油等乳原料複原重製生產的再製濃縮乳製品。將乳液中的水分降低後,便於製作乳酪、酸奶等食品,也可以提高產品中的蛋白質含量。
除增加原料品種外,《發酵乳》新國標中另一重要變化是酸度指標從≥70°T降至≥60°T。據光明乳業方面解讀,降低酸度是因為發酵乳的發酵菌種種類豐富,國內外有些企業採用低產酸型菌種進行發酵,如需達到原酸度要求,需要企業延長髮酵時間,可能會造成產品順滑度和黏度下降,影響口感,得不償失,所以適當降低酸度要求有利於產品品質提高。
同時,新國標刪除了酵母指標。對此,光明乳業分析稱,酵母菌是發酵乳加工過程的衛生指示菌之一,但其本身風險較低,且《發酵乳》新國標中保留了大腸菌群、黴菌等指標,不會降低風險控制水平。此外,「開菲爾」等新型發酵乳品會用到酵母參與發酵,所以刪除酵母菌指標可能也有這方面的考慮。
貼近市場需求
在乳業專家桑治亮看來,酸奶市場近幾年創新速度加快,舊國標難以適應現有市場需求,新國標增加濃縮乳作為酸奶原料、降低酸度等要求,是一種進步。早在2018年低溫酸奶市場爆發時,就有乳企使用濃縮乳作為原料。過去濃縮乳主要技術是閃蒸,現在主要採取的是膜過濾等低溫濃縮技術。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目前濃縮乳或相關工藝在酸奶產品中已十分常見。早在2012年,光明乳業就上市了濃縮牛奶工藝酸奶,2018年上市濾乳清工藝酸奶產品。伊利「蛋白時光」酸奶採用RO膜(反滲透膜)過濾工藝將牛奶濃縮,而非採用添加蛋白粉等原料的方式來提升產品蛋白質含量。「吾島」酸奶產品核心賣點也在於高蛋白,採用的是與超濾牛奶不同的離心技術。
光明乳業認為,在《發酵乳》舊國標中,食品工業用濃縮乳並非規定的原料之一,所以應用不普遍。新國標增加濃縮乳作為原料,可豐富發酵乳原料種類,增加工藝的靈活性,促進乳製品市場發展。
「新國標符合行業發展需要。」內蒙古蘭格格乳業有限公司營銷總經理王維告訴新京報記者,市場調研結果顯示,酸奶配料表簡潔化、口感弱酸化,是酸奶產品的發展方向。消費者普遍不能接受酸度太高的酸奶,而舊國標規定的酸度屬於中等偏高,且在減糖、控糖產品中酸度會進一步提高。目前生產企業主要通過菌種、加工工藝、酶解技術等手段來降低酸度。從趨勢來看,新國標調整酸度將利好行業發展。
結合約期出台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GB 7718-2025)禁用「零添加」類標稱的規定,王維認為,《發酵乳》新國標對「產品名稱可使用對脂肪含量的描述性用語,如脫脂、部分脫脂和全脂等」的規定,相當於把產品的「選擇權」交還給消費者,企業做到了多少就標稱多少,而不像過去那樣刻意營造低脂、零脂、無蔗糖、無添加產品,進而造成一些食品原料的汙名化。
酸奶市場快速迭代
《發酵乳》新國標出爐背後,是酸奶市場的快速創新迭代。
旌略諮詢報告數據顯示,作為乳業市場第二大品類的低溫酸奶,自2020年以來連續4年下滑,2024年轉向增長,背後有三大原因:一是線上渠道的結構性機會。據魔鏡洞察數據,淘系電商平台低溫酸奶近3年復合增速為78.4%,是增速最快的細分品類;二是奶價下降帶來的產品價格下移,釋放消費潛力;三是低溫酸奶的健康化趨勢帶來市場擴容。減糖酸奶普及,益生菌酸奶受到乳企重視,低溫酸奶新品類不斷湧現。2024年,奶皮子酸奶、果蔬酸奶、干噎酸奶成為3款引發熱議的新品類。

行業復甦也體現在乳企財報中。蒙牛總裁高飛在3月27日舉行的2024年業績發佈會上透露,過去幾年酸奶行業品類表現越來越好,蒙牛圍繞「美味、營養、功能」三大賽道做價值化創新,取得顯著成效,例如「每日鮮酪」成長非常快。受益於產品結構提升、運營效益提升,蒙牛非常看好酸奶品類,「尤其在過去幾年酸奶市場整體增長不是很好的情況下,通過我們的調整,能夠持續引領這個品類,進一步強化蒙牛的競爭優勢」。
光明乳業認為,過去幾年酸奶市場下行,主要受三方面影響。一是消費分級,高端酸奶價格帶承壓,部分消費者轉向基礎款或平價替代品;二是創新同質化,口味、功能宣稱趨同,未能持續激發購買慾;三是冷鏈成本高,低溫酸奶渠道下沉難度大,製約增量。驅動酸奶市場復甦的因素,包括消費者更關注腸道健康、免疫力提升,帶動清潔配料表、功能性酸奶增長;乳製品企業通過規格調整、促銷策略平衡品質與價格;社區團購、即時零售等助力低溫產品觸達更廣人群。光明乳業通過產品矩陣細化及數字化轉型,推動市場份額回升。
乳製品品牌認養一頭牛分析稱,過去幾年酸奶市場下行,可能還受新茶飲市場興起等影響,用戶選擇更加多元。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提高,控糖、減脂、低GI(升糖指數)類產品,含活性益生菌的產品,高蛋白及添加鈣、膳食纖維的產品,市場需求有所增長。
在王維看來,酸奶市場的復甦離不開冷鏈體系的發展,低溫短保產品「新鮮」概念的普及,益生菌接受度拉高對「功能型」酸奶的促進作用,以及酸奶產品可塑性高,可與現製酸奶、代餐產品融合,場景拓展度高於牛奶。
隨著越來越多的品牌湧現,酸奶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對於企業來說是機遇與挑戰並存。王維稱,酸奶市場集中度不像白奶那麼高,創新活躍度也非常高,因此各個品牌都有機會。5年前,酸奶市場只有純酸奶、果味酸奶等少數幾種,現在則是琳瑯滿目,每隔幾年就會出現行業爆款,例如芝士酸奶、希臘酸奶、奶皮子酸奶、干噎酸奶等,對企業研發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每年,蘭格格乳業主推的酸奶SKU(最小存貨單位)在3到5個,但研發立項的產品有時多達二十幾個。
桑治亮分析認為,低溫酸奶2024年重回增長,主要源於高端產品降價促銷,帶動銷量大幅增長。企業通過推出新品穩定價盤,再加上盒馬、山姆等渠道定製產品的推動,成效不錯。當前低溫酸奶市場風味、概念湧現得非常快,消費者產品忠誠度不高,加之渠道碎片化,通常每半年就會出現一批新品,形成短期網紅效應。2025年,預計酸奶市場向營養健康方向發展,同時可以看到更多新品湧現。
新京報首席記者 郭鐵
編輯 李嚴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