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節 博物館里沉浸式體驗多彩清明食俗文化

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清明時節,春和景明、草木萌發,一派欣欣向榮的自然律動。 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歷史底蘊。今天,北京民俗博物館正在舉辦清明節民俗體驗活動,跟清明有關的民俗有哪些?

製作清明美食 青團 體驗傳統競技 射柳

記者來到北京民俗博物館東嶽廟的‘憶滿京城·情思華夏’活動現場,這裏既有傳統競技的熱鬧,也有春草清香的雅趣。民以食為天,先來看看清明節的食俗,原料是藥食同源的艾草,艾草在清明節正是吃嫩葉的時候,以艾草和糯米為原料的青團是時令美食。

清明節與「柳」有著不解之緣,中國的「柳文化」源遠流長,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皓首,清明節祭掃回來之後都會帶上柳條編織的花環。您知道嗎,歷史上清明節來臨之際古人還有射柳的習俗。射柳源於戰國,原本是古代軍營的競技項目,後來發展為古人在清明節前後的娛樂活動。

清明時節放風箏 小風箏有大講究

在北方地區還有清明「放風箏 祛晦氣」的習俗,天氣回暖,在戶外放風箏呼吸新鮮空氣對健康還有很多好處。《續博物誌》中寫道:「今之紙鳶,引絲而上,令兒張口望視,以泄內熱」,今天在現場展示的是承載著京韻文化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哈氏風箏。

哈氏風箏第四代傳承人哈亦琦介紹,「北京雨燕」是一種擬人化的藝術創作,「瘦燕」象徵女性,「胖燕」象徵男性,還有「比翼燕」 象徵夫妻,還有「雛燕」象徵小孩。

「一根竹骨,幾筆丹青,承載的是匠人守正創新的堅守,更是中華文化綿延不絕的生機

青海:青稞青團春味濃 傳統花饃綻新姿

春色清和,思念悠然。清明的文化當中也包含著對季節食材的青睞。在青海,作為春日限定款美食的青稞青團、青海花饃深受大家歡迎,一起跟隨記者去看看。

四時豐物,應季而食。春天的美味自然少不了清明時節的青團,大家吃過鹹蛋黃青團,肉鬆青團,但是你可能沒吃過青稞青團.這兩天,在青海,青稞青團已經成為新晉的網紅美食。

青團的「青」來自艾草汁。艾草末碾碎後不僅色澤碧綠,還帶著特有的清香。在蒸好的青團面皮裡,包上白色的青稞混合著芋泥、豆沙等餡料,不僅豐富了口感,還降低了甜度,提升了營養價值。

清明的時令美味除了青稞青團,還有傳統花饃。作為青海的傳統面塑藝術,種類有壽桃、花捲、鍋盔等,製作精巧、造型多樣、寓意吉祥,深受人們的喜愛。

在眾多的花饃造型中,今天選擇了非常應景的玫瑰花饃,來感受一把。這個玫瑰花饃是怎麼做成的呢?

手工花饃從和麵、發酵、裹香料到捏花塑形、再到蒸製,需要耗時6個小時以上,而市面上的預製品僅僅需要複蒸就可以食用,花樣除了傳統的圖案,還創新了花籃、冰激淩等新穎造型,好看又美味。

從青稞青團到傳統花饃,無論是新口味的探索,還是老字號的堅守,它們都傳遞著清明時節的食俗文化,也代表著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期望。這個清明,不妨來青海,品一口時令之味,尋一份安康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