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源蹲點觀察丨創新靠什麼?(三)從「冷後備」到「肥豬肉」
隨著人工智能熱浪席捲各行各業,「算力」成為廣受認可的新基建,今年浙江正在加快構建新型算力體系,積極投建算力中心。台州黃岩就是其中一個。
作為一個縣區,投資50億元,建設浙東南智算中心,黃岩如何從零起步讓「算力」這一新質生產力落地生根?來看今天的《川源蹲點觀察》。

正在做道路測試的無人駕駛新車型;正在做動作捕捉實驗的大模型……在黃岩剛剛投入運行的浙東南智算中心,一批又一批的創新公司和年青人集聚在這裏。
作為今年的省重大項目,浙東南智算中心讓台州黃岩一下子掀起了AI熱。而在這之前,黃岩已為這次的產業創新醞釀了足足兩年。

劉兵是第一批入駐智算經濟產業園的工作人員,一開始她還兼著講解員的工作。今天這樣的場景,是她萬萬想不到的。

浙東南智算經濟產業園園區運營負責人 劉兵:當時大家對它的認同是不排斥,但也沒有想法說特別特別想擁抱它,其實是大家處於一個陌生階段。
黃岩是中國著名的「模具之鄉」,近年來,當地政府和企業共同推動數字大腦建設,助力產業轉型。而智算將為產業提質帶來巨大的創新空間。從去年開始,黃岩接連發佈了《支持算力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再加上春節後席捲全國的AI產業熱潮,黃岩終於等到了「風口」。

台州市黃岩國有資本投資運營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朱敏:像這種老工業基地它面臨信息化轉型,最後通過人工智能賦能的通道,給你大量打通,說明春天到了,發芽和長成大樹還是個過程。
最先感受到「春天」的是負責算力招商的王寧。

台州市永寧智算科技有限公司生態合作總監 王寧:有變化 變化很大,傳統的方案是我們推銷東西(算力)過去,我們如果想和他加微信,他會有一種猶豫的感覺,你就大概知道(被拒絕)了。現在不一樣了,主動加微信了,企業老闆自己開始思考了。
劉兵也很快遇到了「新」煩惱,面對不斷進駐的新公司對產業發展服務的新需求,她每天都要抓緊學習產業知識。為了方便交流,她幹脆在每個公司都申請留了一張臨時辦公桌。
浙東南智算經濟產業園園區運營負責人 劉兵:要有一個臨時工位 我們在園區裡面,來對入園企業進行全產業鏈的服務。

在各個公司,我們看到很多人的桌面上也都放著算力學習材料,加班加點學業務成了常態。
浙東南智算經濟產業園園區工作人員 申衝衝:我們黃岩區政府和台州政府對算力十分重視,我覺得這個平台前景。
浙東南智算經濟產業園園區工作人員 於勤康:全鏈條幫他們優化,出一份力也是好的。

【記者觀察】
一個縣級區搞智算,論區位、論基礎,黃岩都沒有絕對的優勢。但你看,不論是奔著新產業來的年青人,還是抓緊一切時間學習的幹部,他們最大的動力也恰恰是「創新」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怎樣才能趁熱炒籃,盡快讓本地產業用上算力?

誰也想不到,干注塑產業快30年的黃誌洪,會砸下五千多萬搞AI設計應用,這個叫「柔川」的日化塑料設計大模型,讓黃誌洪成了本地傳統產業企業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浙江川品合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誌洪:手繪和建模這個過程中,我們碰到非常大的困難,需求方和做的人最後都不高興。你只有在傷害當中你能找到問題。
自建大模型需要大算力,曾經黃岩作為三四線城市,根本沒有這樣的條件。有了智算中心的支撐,他的大模型終於幾秒就能出圖了,同行搶著拿來用。

黃岩本地設計師:我們的工作經驗和AI工具兩個一起結合,就肯定可以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浙江川品合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誌洪:我用各種各樣的工具,我才有競爭力,企業也才能活下來。
傳統產業的這股勁,也倒逼黃岩加速梳理算力產業鏈,「盤清家底」製定更實用的算力本地化提升政策。

在這張分析表上,我們看到,雖然當地已有93家相關企業,但中上遊的芯片、網絡設備等都還是空白。怎麼加速補鏈?黃岩明確各部門分工,發改牽頭基建,國投牽頭運營,科技經信搞對接。

台州市黃岩區電信分局副局長 戴思佳:目前深入到政府的一些經濟產業上去,包括後續招商運營方面。
同時,黃岩在北京、上海、杭州、廣州等大城市都設置了招商分站,開展「產業鏈招商行動」,直接讓鏈主企業當「招商大使」,從招產業轉變為招產業鏈。

台州市黃岩區投資促進中心主任 王杲:我們必須要快馬加鞭延鏈補鏈,開弓沒有回頭箭。

產業熱了,人才短板也更加突顯出來。黃岩通過舉辦首屆「創新挑戰賽」,優秀項目馬上落地,項目人員也被納入年度市高層次人才計劃。

聲靈奇境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薑紫妍:學習到很多台州本地對這個AI發展的規劃。

台州市黃岩區數字經濟產業建設工作組負責人 於柯柯:頂層的規劃設計,到基礎設施建設的佈局,再到政策的出台。接下來就是1到2年時間我們佈局了各種各樣的要素保障來促使整個產業鏈的佈局。
【記者觀察】
創新靠什麼?九個月,黃岩算力產業從「冷後備」到「肥豬肉」的背後,靠的是沒有優勢創造優勢的「一股勁」。只有市場、政府、企業擰成一股繩,讓創新里更多的「不可能」變成「可能」。請繼續關注《川源蹲點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