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忌諱之地到生命課堂,殯葬機構解鎖生命文化教育功能
當VR技術走進殯儀館,當文化展館入駐公墓,讓人避之不及的殯葬場所正悄然變身。北京市東郊殯儀館和萬安公墓的創新之舉,響應政策號召,通過建設生命驛站和文化館,解鎖生命文化教育的全新路徑。
殯儀館里的生命驛站,可VR體驗「死亡之旅」
東郊殯儀館內有一處方形小屋,淺色的外表看起來並不顯眼,打開門卻能看見宛如VR體驗館的設施:五面沉浸式大屏、兩個可前後平移的皮質交互座椅、專業的VR眼鏡和專用耳機。這個地方叫做「生命驛站」,由東郊殯儀館與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合作建設。
社工李誌華曾在生命驛站體驗過,當她坐上座椅,戴好VR眼鏡與耳機後,便經歷了一場「死亡之旅」。在這趟旅程中,她的視角跟著一個人走入小區、回到家中、突發疾病、接受搶救、搶救無效後被送到殯儀館,她彷彿變成了那個人,躺在殯儀館的告別廳中央,周圍是家人朋友的告別,然後被火化,最終變成一顆天上星。

從死亡到歸於自然的全過程,她彷彿都親身經歷了一次。作為常在殯儀館提供服務的社工,她知曉逝者身後事的辦理流程,但家屬往往由於悲痛和未曾主動瞭解過身後事而不知所措。一位在殯儀館負責業務預訂洽談工作的從業者告訴記者,她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陪伴和引導家屬為逝者辦身後事,因為大部分家屬在這個過程中是蒙的,不知道什麼時候告別、告別儀式有哪些環節、什麼時候火化等。
人難以真正瞭解未曾體驗過的事,尤其是死亡。「這是一次很特別的體驗。」李誌華說,「經歷」過死亡,珍惜生命的想法更加強烈,以後她能更好地面對離別。
這座生命驛站面向社會免費開放,已經有300餘人體驗。「新穎」「放鬆」「感動」「高科技」是體驗過的人留下的高頻反饋詞。除了VR「死亡之旅」,生命驛站內還有300餘本古今中外與生命文化相關的紙質書籍,電子觸屏裡通過殯葬智庫、文化譜系等專業數據庫可查詢並下載相關專業文獻和電子圖書,五面電子屏能提供鬥轉星移的星空、少數民族喪葬習俗紀錄片、生命文化動畫科普片、清明文化宣傳片、死後遺體變化過程等視覺體驗內容。
今年,專門針對殯葬職工的線上「生命驛站」也已開放,通過科學引導情緒管理、壓力疏解和自我覺察,幫助職工構建可持續的心理韌性,增強職業適應力與生活幸福感,為治喪家屬提供更加專業、優質的服務。
「殯儀館應該建設成為傳播生命文化的殿堂,生命驛站在其中能發揮重要作用,比如開展死亡教育,並為殯葬從業者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政策與文化研究室主任王永闊說,生命驛站設立在殯儀館內,免費為公眾提供服務,旨在消除社會中部分人群,特別是逝者家屬對殯儀館的誤解和偏見。
他指出,許多人普遍認為殯儀館是一個冰冷和高收費的地方。「我們希望通過生命驛站的公益服務,從文化角度破解這些偏見,增加公眾對殯儀館惠民服務項目的瞭解。逝者家屬在面對親人離去時所承受的情感負擔,是我們必須密切關注的。為給逝者及其家屬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增強社會對殯葬服務的認知與接受度,殯葬職工一直在努力。我們希望,這些努力能為社會帶來更加溫暖和具有人文關懷的殯葬文化。」
公墓裡的文化館,常有中小學生來參觀
香山腳下的萬安公墓,是李大釗、於敏、曹禺、朱自清、馮友蘭、季羨林等大師巨匠的長眠之地。去年,萬安公墓向公眾開放了一座文化館。
走進文化館,萬安公墓建園初期的石構件以及明清時期的石獅子、龍紋石墩、石牌坊構件等殯葬文物,穿越數百年時光與人們相遇,引發關於時間與生命的哲思。除了萬安公墓的歷史,生命故事、追思傳承,都是文化館的展陳主題。大師巨匠的生命故事在這裏呈現,生死哲思以投影形式醒目地印在牆壁上。

記者注意到,文化館尼特別設有聆聽體驗區,戴上耳機,可以聽到季羨林的《黃昏》、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穆旦的《冥想》等名作,也可以聆聽森林的聲音、鳥鳴、夏日蟬鳴等,讓人心緒寧靜。

這座文化館從去年3月開館至今,已接待近5000人次,既有散客,也有團隊參觀,且經常會有學校組織中小學生來開展活動。
「殯葬在傳統觀念中是比較忌諱的,或者說很神秘,很多人沒有主觀意願去瞭解,而死亡又是每個人所必須經歷的,每個人也會面臨親人、朋友逐漸離去的事實。」萬安公墓文化科負責人表示,「建設文化館的初衷,是希望通過對萬安公墓百年歷史的展示,體現首都殯葬事業的發展;通過對科學界、藝術界、醫學界等各行業大師的生命故事講述,傳承其精神氣韻。」
31歲的姚女士與母親一同來萬安公墓為外公掃墓,見到這裏有座文化館,便走了進來。「沒想到裡面別有洞天,看著這些名人大家的事蹟,我也會忍不住想,我要怎樣度過這一生。」姚女士說,從3歲開始,她每年都會和家人一起來此祭掃,萬安公墓公園般的環境和深厚的人文氣息,令她很喜歡。
「有些人認為不宜帶小孩來公墓,但我覺得那是封建的想法。我去過很多國家,見過小孩在公墓玩耍,還在雪梨見到一座知名的海邊公墓,非常唯美,是很受遊客歡迎的景點。」姚女士認為,對公墓的負面看法,與死亡教育不足有關。她的孩子現在6個月大,等孩子稍微大點,她也會毫不忌諱地帶孩子來掃墓、參觀這座文化館,希望孩子能認識到死亡是什麼,這樣在今後的人生中,能更好地面對離別。
殯葬機構何以成為生命文化教育基地?
2018年1月,民政部等16個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推動殯葬改革促進殯葬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充分依託殯葬服務紀念設施,建設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打造優秀殯葬文化傳承平台」。
東郊殯儀館內的生命驛站和萬安公墓的文化館,都在實踐層面上具有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功能。一位殯葬領域的研究人員認為,應該改變社會對殯葬、殯儀機構的偏見。
「實際上,殯葬行為是人區別於動物的重要表現,其中蘊含著對生命的尊重,這其實是一種很溫和的情感,不應該忌諱。」他說,在殯葬機構,尤其是令人聞之色變的殯儀館,火化只是其眾多功能中的一項,這裏還具有遺體整容、告別儀式等承載著豐富人文情感的功能。「我覺得殯儀場所應該是一個溫情、神聖、低調、嚴肅且有內涵的地方,也是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地方。」

他表示,殯葬機構本身有生命教育或者說死亡教育的功能,在與死亡比鄰的地方,人很難迴避自己的生命將會消逝的事實。「那麼,我為什麼會來這裏?我會怎樣死去?又該怎麼活著?這樣的問題就會自然而然地生發。這是一個讓人能站在人生終點看起點的地方。」生命驛站、文化館等生命文化傳播、教育的載體,建設在殯葬機構里,是非常合適的,也是非常先進的。
此外,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從教育完整性角度分析認為,死亡教育是有必要的。「在目前的教育體系中,更關注成長、成就,不關注死亡,而且人會本能地迴避死亡。其實是有必要在恰當的時候進行死亡教育的,特別是對一些孩子來說,當親人逝去時,是一個比較恰當的進行死亡教育的機會;在學校里也可以利用恰當時機進行相關討論,比如自然災害、社會突發事件出現的時候,都是進行死亡教育的良機。」
新京報記者 葉紅梅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