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李白送酒、為諸葛亮獻花……年青人熱衷為古人「掃墓」丨封面頭條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清明節氣,春和景明,天空雲卷雲舒,山間花開遍野,正是出遊的好時節。此時,來到漢中市勉縣的定軍山下,在古建築群的紅牆黛瓦間,在一塊刻有「漢丞相諸葛忠武侯之墓」的墓碑,和一塊刻有「漢諸葛武侯之墓」墓碑前,來往遊客留下的花束堆成了花海。

這時,仔細觀看這些花束,會發現不少花束別著尼納特片,或是成都通往漢中的高鐵票,還有裝著泥土的小玻璃瓶……這些花束背後,都承載著當下人們對蜀漢名相諸葛亮跨越千餘年的思念。

再將目光投向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的當塗,詩仙李白的墓園柏樹森森,他的墓前堆滿了一排排形態各異的酒瓶,這同樣是千年歲月也阻隔不了的追懷。

不止於此,還有四川眉山蘇氏墓地、安徽廬江周瑜墓、陝西興平霍去病墓……在清明假期,不少年青人踏上了旅程,不過他們的目的地有些「特殊」,是曆代歷史名人的永眠地。其中,就有李青山(化名)和小清(化名)。清明假期,她們都從四川出發,一位去往陝西的勉縣,一位去往安徽的當塗,去追憶她們心中的「千古偶像」。與她們的方向相反,蔡景暉隻身入蜀,來到了位於眉山的蘇氏墓地,見到了詩詞中永存的「明月夜,短鬆岡」。

在安徽省馬鞍山市當塗縣的青山腳下,唐朝大詩人李白長眠於此。一千多年的歲月後,清明時節的當塗大青山,萬畝桃花競相綻放,美不勝收。當天南地北的遊客來到此處,總忘不了帶上一瓶酒,擺放在一塊刻有「唐名賢李太白之墓」的墓碑前。這一畫面,讓已經第五次來到李白墓悼念的李青山仍感動不已。

「一千多年了,居然還有人記得他的喜好,給他帶酒喝。杯酒貫古今,真浪漫,真好啊。」李青山這樣說道,她仍忘不了第一眼看到此景時的震撼。就在清明前夕,李青山從四川出發,她帶了一封手寫的信,在紙上寫了最近事業上的困頓。她這樣寫道:「昔年墓前嚐問君:‘案牘勞形,吾心安適?’然歲星周天,猶陷塵網。既未得公文竊四海之才,複難效君飄然不群之風。誦君‘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之句,撫膺愧煞。」

李青山帶去了為李白寫的信 圖據受訪者李青山(化名)李青山帶去了為李白寫的信圖據受訪者李青山(化名)

巧合的是,李青山談到,好似她職業生涯的每個重要節點,都會有給李白掃墓這麼一個環節。「本來覺得,以李白的性格應該會笑話我,但轉念一想:沒準把這些話跟他一說,心裡的鬱結就解開了呢。我並沒有帶酒,因為感覺古今各地請他喝酒的人太多了,但是給他寫信的人應該不太多吧。」

小清為諸葛亮寫的信 圖據受訪者小清(化名)小清為諸葛亮寫的信圖據受訪者小清(化名)

身穿漢服站在定居山下,小清握住了武侯墓園中諸葛亮雕像的雙手。這一次,她不再是通過圖片看到武侯墓前鮮花成海,而是親眼所見,她不知不覺眼眶變得濕潤,震撼到失語。這位才19歲的大一學生,在高中時期因閱讀《三國演義》而被三國文化所吸引,她被書中描寫的足智多謀、鞠躬盡瘁的諸葛亮所深深打動,開始主動去瞭解了正史中真實的諸葛丞相,對他的敬愛也日益加深。

武侯墓前擺滿了鮮花 圖據受訪者小清(化名)武侯墓前擺滿了鮮花圖據受訪者小清(化名)

「如今網絡發達,通過社交平台都能看見同樣愛著他的大家,在不同節日的‘上墳’帖子,更加堅定了我想要親自來到武侯墓瞻仰的心願。」小清說道,在去年清明她就獨自去到了家鄉鮮為人知的丞相雕像前,為他獻上了菊花以及祭文。「這次武侯墓之行,大概策劃了一個多月吧,為丞相獻上了鮮花與書信。」

從「三蘇」故里眉山城出發,沿岷江二橋向東再向北,驅車十餘分鐘,便走進了寂靜的蘇墳山。這裏有蘇洵與程夫人的合葬墓、蘇軾髮妻王弗墓,以及蘇軾、蘇轍的衣冠塚,此處也是蘇軾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所描繪的「短鬆岡」所在地。清明假期,當蔡景暉來到此處時,清晨落雨紛紛,墓園安靜得只能聽到鳥叫。但蘇洵和王弗的墓前擺放著很多花束,可見每至清明,蘇迷都會相約至此,緬懷先賢。

清明時節的「短鬆岡」 圖據受訪者蔡景暉清明時節的「短鬆岡」圖據受訪者蔡景暉

「短鬆岡,還在。」蔡景暉說道。而在前往蘇墳山之前,他來到了眉山三蘇祠博物館,在碑廊之中佇立良久,他看到許多熟悉的詩句,體會著文字穿越千年的力量。他告訴記者,來眉山祭拜蘇軾的想法醞釀已久,終於在今年的清明實現,因為過去兩年在工作中,得到了很多蘇軾文化的滋養。「由於是臨時起意,並沒有帶什麼禮物。但我想下次,會帶一本《朝蘇記》放在王弗墓前,她去世的時候很年輕,應該根本無法想像她的丈夫,後來在人們心裡建立了怎樣的功業。」

在河南曹操高陵遺址,博物館門口總是擺放著許多青梅酒和止疼藥布洛芬,因為三國迷們幾乎皆知他飽受頭風病的困擾;在陝西興平的霍去病陵墓前,有好多零食、玩具和鮮花,是人們惋惜這位驍勇善戰大將軍的英年早逝……如今,這樣的「歷史奔現」在社交平台上屢見不鮮,當年青人們熱衷在清明假期為歷史名人「掃墓」,數千里的山河之隔也抵擋不了追思的腳步。這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情感連接和文化傳承,是上千年歲月也阻擋不了的東方浪漫。

在這趟追思之旅中,人們又收穫了什麼呢?在漢中勉縣的武侯墓園中,當景區舉辦的祭祀典禮結束後,無論本地人還是外地遊客都紛紛來到丞相殿前上香燒紙、磕頭許願。這一幕,深深觸動了小清的內心。她說,諸葛丞相曾是她高三一整年的精神支柱與動力源泉,是引領了她人生理想的老師。「此刻天南海北的人們都將丞相看作了自己的先祖在祭拜,而這樣對丞相的敬仰與熱愛,竟傳承了一千七百餘年至今。」

同樣,站在當塗李白的墓前,李青山正趕上了景區舉辦的清明詩仙拜謁大典。祭文中的一句話令她印象深刻,那句「詩魄本屬天外客,何必拘羈塵世傷?」擊中了她的心靈。「我覺得,一個已經死去的人在千百年前留下的文字,跨越時空觸動了你的心弦、改變了你的想法,甚至影響了你的人生,這本就是一件很難以被人理解,但又無比珍貴和浪漫的事情。」

李白墓前擺滿了酒瓶 圖據受訪者李青山(化名)李白墓前擺滿了酒瓶圖據受訪者李青山(化名)

李青山說道,在歲月流逝中,她好像就是自然而然地喜歡了李白一年又一年。每一年都走過了更多李白走過的路,也更共情了一些詩歌背後的心緒。「從他的故里江油,到他官拜翰林的長安、蹉跎十年的安陸、揮筆抒懷的陽台宮、相看不厭的敬亭山、輕舟過重山的白帝城……最後到抱病而終的當塗。我藉著他的光看見了更大的世界,也因為喜歡他成為更好的人。」

在寒食清明的雨紛紛中,蔡景暉流連在三蘇祠博物館的古樹旁、雕像前,他飲用老井中的清水,撫摸著路上的石頭,好似回到了歷史現場,收穫著一個和文明深度鏈接的機會。他說,古人的墓,一個古建築,一個雕像,一個物件,都會因為它的時空參數讓今人有機會回到那個時代,想到當時古人們的故事、選擇、精神和留下來的財富。「這些是流傳在這片土地上幾千年的文明的具象載體,是我們文明的根。」

蔡景暉在社交平台的分享蔡景暉在社交平台的分享

於是,在三蘇祠中,在蘇墳山上,在王弗墓前,蔡景暉駐足良久,感受著蘇軾為這個世界留下的詩意、美好,和麵對磨難的勇氣。「是的,千古風流人物還在,人生如夢還在,江上清風和山間明月還在,臥聞海棠花還在,張懷民還在,無盡藏還在。成為這樣的文明的一部分,真好。」他這樣說道。

本文圖據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