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科技創新國際合作 僑胞有擔當有作為(僑界關注)

在推動科技創新發展過程中,僑界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來,引進的外資中60%為僑資,引進的外企中70%為僑企,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中95%以上是華僑華人。作為聯通中外的橋樑橋樑,僑界人才既是國際創新趨勢的「傳感器」,又是成果技術轉化落地的「加速器」。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進入密集活躍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如何進一步凝聚僑界人才智慧,促進科技創新國際合作,在最近舉行的2025中關村論壇——僑海創新發展平行論壇上,一些與會人士提到這樣幾個關鍵詞。
關鍵詞一:信心
「你好!」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下稱「論壇年會」)現場,迎賓機器人面帶微笑同來賓打招呼。論壇年會期間,15家企業的近百台機器人「智」願者隨處可見:引導機器人帶領嘉賓前往不同的活動區域;孿生書法機器人揮毫潑墨;仿生機器狗表演後空翻;泡茶機器人從洗茶、衝泡到倒茶,每一個步驟都行雲流水……這一切讓參會者真切地感受到,未來已來,就在你我身邊。
中國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源於這片創新發展的沃土。數據顯示,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穩定在30%左右。在科技創新方面,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去年發佈的報告顯示,中國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第11位,是10年來創新力提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國家統計局今年初發佈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總量超過3.6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工學部主任兼工學院院長段慧玲2007年從海外回到中國工作。「我深深體會到,如今的創新發展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段慧玲說,從天時看,第四次工業革命風起雲湧,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入關鍵時期,當前正是海外人才回國幹事創業的黃金時期。從地利看,各地高度重視科技創新,以北京為例,正在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創新資源豐富、創新發展平台完善、扶持政策保障有力。從人和看,中國高度重視提升高水平科技人才培養和集聚能力,實行了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近年來,廣大海外僑胞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將個人事業發展同祖(籍)國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發揮作用。在北京市海澱區,已有40萬名歸僑僑眷及海外人才逐夢紮根。北京市海澱地區海外聯誼會會長冒小飛表示,海澱為海外人才進行科技創新提供了良好支撐條件,比如先進的設施設備、廣泛而包容的應用場景、勤勉團結的合作團隊等;同時持續完善海外人才支持保障體系,讓僑界人才安心創業、舒心生活。
「廣大海外僑胞相信自己、相信中國、相信未來,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把握機遇。」中國僑聯副主席程紅表示,中國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是開展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條件。在中國的這塊沃土上進行創新研發、產業升級,能夠更好實現從書架到貨架、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轉化。
關鍵詞二:創新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僑界人才如何向「新」而行,為科技創新事業注入更多僑動力,一些與會人士提到了「創新」。
去年6月,嫦娥六號著陸器攜帶的五星紅旗在月球背面成功展開。這是中國首次在月球背面獨立動態展示國旗。這面國旗十分特別,它的原材料是玄武岩纖維。這種由岩石拉成的細絲,直徑大約為一根頭髮絲的1/3。
20多年來,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劉嘉麒和同事一直致力於玄武岩纖維研究。「我們現在都強調創新,其實創新就是做一些別人幹不了或者別人幹不好的事情。」劉嘉麒認為,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創新,要以創新促創業,以創業促發展。現在許多學科正處於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科研人員要搶抓機遇,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等方面展現更大作為。
作為人工智能專家,日本工程院院士任福繼從2000年開始致力於情感計算與情感機器人研究。他的團隊結合人類的自然語言、語音、表情以及生理信息等指標,綜合進行人類的情感計算,讓機器人進行深度學習,產生機器情感,從冷冰冰的鐵皮人變成可以分擔情緒的「有溫度的機器人」。
「三四十年前,僑胞主要把海外一些資金、技術引進到中國,現在中國在一些方面已經走到世界前列。科技創新進入深水區,需要僑胞更加註重把創新理念、管理方式、評價機制等引進來,這樣才能更好地激勵創新。」任福繼說。
「高校在構建創新與發展的協同機制中應發揮更大作用。」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教授王誌華認為,以工程教育為例,高校教育要以創新發展為導向,培養社會急需的人才,為工業企業提供創新性成果,促進相關技術成果向產業應用轉化。
關鍵詞三:聯通
當今世界,唯有開放合作才能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中國與很多國家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政府間和民間科技交流和合作。多年來,僑界人士積極牽線搭橋,推動新興領域中外交流合作。
美國華人專家會會長、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教授王希萌多年在海外工作,其所在的美國華人專家會通過創新論壇、科技大賽、項目路演等形式,積極促進科技創新「請進來」和「走出去」。
「國家發展需要科技人才,人才需要培養和交流。這是我在海外一個非常切身的體會。」王希萌認為,海外僑胞、社團可以發揮橋樑橋樑作用,促進中外人才領域交流合作,比如促進中外高校聯合培養博士、博士後;瞄準企業所需,加強高校與企業合作,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
歐亞論壇主席朱愛蓮生在中國,長在歐洲。近年來,她通過創辦報紙、舉辦論壇,為中歐企業合作牽線搭橋。她認為,中歐企業間應通過持續對話,增進對彼此市場、文化和商業環境的瞭解,提升合作效率和成功率。此外,中國企業在製造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擁有顯著優勢,歐洲企業在技術創新、品牌管理等方面處於領先地位,雙方可以在技術創新、綠色能源和可持續發展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等全球性問題。
「在歐華僑華人熟悉中歐兩地的文化和商業環境,可以憑藉豐富經驗和專業知識,通過組織商務活動、建立人脈網絡,為中歐企業合作提供諮詢服務、促成項目落地。華僑華人還可以積極參與政策製定和倡導工作,為企業合作爭取更多支持。」朱愛蓮說。
近年來,北京市僑聯通過參與組織僑海創新發展論壇、全球創業大賽、首都僑智發展大會等活動,打造涉僑引才引智品牌項目。「北京市僑聯將進一步健全為僑服務建設體系,提升引智引資效能,促進科技創新國際交流合作。」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市僑聯主席陸林說。(彭訓文 王沁睿)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4月07日 第 06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