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值得關注 令人自豪 ——寫在亞洲遺產可持續發展優秀案例成果發佈之際

2023年4月,在中國西安舉行的首屆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上,來自亞洲21個國家和3個國際組織的150位代表與會,會上正式成立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發佈《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西安宣言》。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基金也同步啟動。

在以文化和自然遺產促進交流互鑒的過程中,秉持「公共、真實、實踐」的遺產傳播原則,是實現對話、合作、抵禦風險、廣泛提升社會可持續發展水平的基石與重要途徑。

2021年10月,參加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對話會的代表在北京發出倡議:合作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2023年4月,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成立、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基金啟動。

2025年2月的最後兩天,以「共同願景」和「可持續發展」為核心,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和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於中國雲南公佈、推介了12項保護實踐成果。其中,中國東南大學和緬甸宗教事務與文化部一起呈現了「緬甸妙烏古城保護及發展規劃」項目進展。

妙烏古城早在1996年便已進入「世界遺產預備名單」,但缺少「申遺」所需的基礎研究。「幾乎沒有太多歷史資料,所以許多工作需要從零開始。」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董衛是項目主要負責人。他在推介現場說,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國家文物局、緬甸宗教事務與文化部及中國駐緬甸大使館的支持下,東南大學的科研團隊先後15次赴緬甸,對「預備名單」中的妙烏古城和曼德勒古城群多座古城開展測繪、調研,構建了完整的妙烏遺產信息數據庫和保護與發展規劃。這為「申遺」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僅僅又過了20餘個日夜——說實話,大家還未從這些成果帶來的新鮮和暖意中緩過神兒來——3月28日,緬甸發生7.9級地震。我向董衛詢問災情。「震中距我們調研過的古城遺址很近。」他描述說,「我們這兩天一直與緬甸的考古、世界遺產相關部門保持聯繫。從目前瞭解到的情況看,古城受到比較嚴重的損壞。」

「緬甸妙烏古城保護及發展規劃」項目以「合作貢獻」「科技創新」獲評「進取案例」。除此之外,2019年,中國東南大學與緬甸因瓦考古博物館、曼德勒理工大學相互積極配合,還對因瓦古城進行了系統性調研。董衛深夜發來了緬甸同行拍攝的地震現場照片,那熟悉的宮殿、古塔已面目全非。

前後比對,我倆幾乎沒有再說一句話。心太疼的時候,言語難以形容。

當時,項目團隊對曼德勒古城群的因瓦、實皆、阿馬拉布拉、曼德勒、敏貢古城都進行了調研,但中緬雙方只來得及對因瓦古城使用無人機測繪了地圖,對其最具歷史文化價值的幾座建築開展了詳細測繪和數字建模,而有些就在此次災害中受到嚴重損壞。

「從未來看,這些交流和成果就非常珍貴了。」董衛開始重新判讀自己的這項工作。

1979年,亞洲國家伊朗和尼泊爾,有4項文化遺產、1項自然遺產最先出現在《世界遺產名錄》中。亞洲是人類最早的定居地之一,還是當今世界上發展速度快、充滿活力的地區。40餘年來,災害、瀕危、合作、修復、創造、憧憬起伏交織,構成了亞洲世界遺產的發展主題。

從全球來看,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世界遺產」已逐漸成為社會生產資源並與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深度融合;人們寄望於有效、有力、可複製到世界各地的實例與方案,共同面對來自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的種種難題並能延續和平予未來。此時,基於遺產價值的「真實」,著眼於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公共」視野,堅信且不放棄「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願景,這三者相疊加,就成為社會關注、傳播「世界遺產」的重要方法和方向。

從2019年開始,人民日報海外版的《世界遺產》版,以亞洲文化遺產合作和科研成果為觀察對象,開始記錄世界遺產在文明互鑒、社會生產中的活躍度和帶動作用。

尼泊爾「加德滿都穀地」是第一批成為世界遺產的亞洲項目,屢受自然災害侵襲。2020年,《世界遺產》版詳細描述了中國援助修復尼泊爾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九層神廟的始末。2019年7月,緬甸「蒲甘古城」在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世界遺產》版也記錄了在2016年8月緬甸發生6.8級地震後,中國古建築修復專家開展蒲甘古蹟震後修復和保護合作的過程。

亞洲在茶的起源、發展過程中佔有重要位置。「申遺」視野中的東方茶園,與稻、絲綢和瓷器的起源、發展一起,都成為《世界遺產》版編輯心中重點關注的亞洲遺產「要素」,持續至今仍在記錄、闡釋的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中蒙俄萬里茶道聯合申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等相關內容,也進入了此次推介成果名單。

2021年是「世界遺產能力建設戰略」實施10週年。在同年舉行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通過的《福州宣言》中,呼籲加大對非洲和小島嶼國家的支持。在「非洲優先 如何優先?」的主題下,《世界遺產》版邀請了參加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的代表,討論、呼籲加強非洲世界遺產保護管理能力建設。2025年,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和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也列出了「特別關注案例」,介紹那些為遺產保護作出貢獻的團隊的工作和成就。其中就包括聯合國衛星中心申報的「遺產應急測繪服務之阿勒頗古城」,阿富汗信息與文化部、同心圓慈善基金申報的「巴米揚大佛保護與社區可持續生計」項目。值得注意的是,「特別關注案例」並未只局限於「亞洲」,位於非洲的「烏干達卡蘇比王陵庭院建築的恢復建設」項目也同樣被納入基金資助範圍。

從以上傳播歷程,可以生動感受到世界遺產呈現的「亞洲」:多樣、浪漫、積極、善良又富含智慧。亞洲遺產保護行動展現的胸懷、持續和細節,閃現著令人自豪與信任的光芒,再加上獨有的自然與文化孕育出獨特可持續發展經驗,成為值得進一步傳播、共享的「亞洲實踐」。(齊 欣)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4月07日 第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