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醫生,如何用「火眼金睛」守護居民健康

早上七點半,超聲診斷科診室已經排起了隊,這是上海健康醫學院附屬崇明醫院(上海新華醫院崇明分院)超聲診斷科主任劉嵐上班時遇到的日常。

診室外的候診區,患者們經常會討論著「掛號經」,「找劉嵐要做兩個準備,一要帶齊病史資料,二要備好耐性,她每位患者至少掃查20分鐘,看她的門診千萬別著急。」

劉嵐(右一)指導學員超聲技巧   受訪者供圖

劉嵐(右一)指導學員超聲技巧   受訪者供圖

今年,已是劉嵐紮根上海市崇明區的第13個年頭。多年來,她帶領團隊,讓崇明百姓不出島,便能享受到市區三級醫院相同質量的超聲診療。

診室牆上層層疊疊的錦旗中,「醫術精湛」格外醒目,那是患者對劉嵐精準診斷的讚譽。2023年,劉嵐成立了超聲創新工作室,積極開展傳幫帶。作為崇明區超聲醫學專業的帶頭人,劉嵐牽頭開展了6項區域首創超聲新技術,為基層社區培養了17名新超聲醫師,培養鍛鍊了一批青年醫生。

「火眼金睛」篩查,讓八旬老人免做手術

「劉主任,多虧了您讓我少挨一刀,」2023年寒冬,88歲的楊阿姨在女兒陪伴下專程來到上海健康醫學院附屬崇明醫院超聲診斷科,將一面錦旗送到劉嵐手中。三個月前的一次精準診斷,讓這位高齡患者成功避免了剖腹探查手術。

三個月前,外科主任的會診電話打到劉嵐這裏:「患者劇烈腹痛,對症治療效果不明顯,其他影像資料疑似腸腫瘤,擬行剖腹探查,患者又堅決不同意,請你們超聲再幫忙會診一下」。

劉嵐回憶,在一幀幀跳動的圖像中,她逐一收集細微的聲學特徵,整理診斷思路,根據超聲影像特徵結合多年積累的專業經驗,考慮楊阿姨為右側附件區炎性,與回盲部粘連,形成炎性包塊,導致局部腸管梗阻。炎性包塊類似腫瘤樣病變,因此其他影像學考慮腫瘤病變,並建議臨床醫生繼續抗炎對症治療。同時,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劉嵐建議臨床醫生採取灌腸給藥治療的方法,這種用藥方式腸道吸收快,路徑直接,效果會更好。

果然,病人很快疼痛症狀減輕,腸梗阻隨即緩解,持續治療後,病人的炎症包塊逐漸縮小,直至一個月後完全康復,避免了不必要的開刀。

在超聲診斷科診室,像這樣明察秋毫的案例不在少數。超聲醫生的眼睛要像探照燈,穿越迷霧。

曾有位乳腺癌患者因乳腺結節形態貌似「溫和」,隨訪多次變化不大,一直不願手術治療,她掛了劉嵐的專家門診,想明確診斷。從患者結節那看似「溫和」的影像特徵中,劉嵐發現了蛛絲馬跡,常規模式下沒有血流灌注的結節,在微血流信號中有一絲微弱的血流進入,極不易辨別,結合其他的影像依據,劉嵐診斷此結節有惡性風險,建議手術治療。病理結果顯示為導管內乳頭狀瘤,局部導管上皮有不典型增生,屬癌前期病變。

新技術新項目,滿足居民多元就醫需求

劉嵐擅長婦產科、心臟及甲狀腺、乳腺等疾病的超聲診斷與介入治療,尤其在產前超聲篩查中,使用專業的超聲技術評估胎兒健康,降低出生缺陷風險。

劉嵐介紹,從業期間,她前往全國各地的知名醫院進修學習,帶領團隊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瞭解行業動態,將所學的新技術、新項目帶回來,並在學科中開展應用。

2023年,劉嵐成立了超聲創新工作室,帶徒低年資醫師。為進一步提升學員們的專業能力,以應對各種複雜的病例和診斷需求,劉嵐為他們創造學習機會,搭建學習平台,幫助他們鋪設外出學習和交流路徑。

工作室還會不定期地選擇適合的學術會議,安排學員根據專業所需參加學術交流。學員們也都很珍惜機會,學習主動性非常強,常常利用休息時間跟隨導師參加學習活動。

「今年,超聲診斷科還將開展一個新項目——關節損傷超聲檢查。」劉嵐介紹,該診斷技術是近年來新興的一項檢查手段,能夠清晰顯示肌肉、肌腱、韌帶等淺表軟組織結構及其發生的病變程度和範圍,實現快速、精準診斷,可為患者獲得及時和規範化的治療提供影像依據。

劉嵐介紹,超聲診斷科有甲乳科、婦產科、心臟科等多個亞專科,每個學員都有各自專攻的亞專科領域。在全科超聲的基礎上,將學員們培養成為各亞專科的小專家,全面提升專業服務能力,更全面地滿足區域居民就醫需求。截至目前,劉嵐超聲創新工作室已培養社區新超聲醫師17人(在培6人),覆蓋全區13個社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