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園小區「變形記」丨一個老舊小區的自治覺醒之路
株洲日報全媒體記者/楊如 通訊員/侯穎
4月3日,春日暖陽下的石峰區響石嶺街道楊古老社區映荷園小區,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新鋪的柏油路面平坦整潔,不鏽鋼欄杆與消防門熠熠生輝,休閑的人們沐浴著陽光談笑風生,孩子們在步道上追逐嬉戲……這歲月靜好的畫面,與之前那個設施老舊、問題頻發的「高齡」小區截然不同。一場由民生期盼催生的老舊小區改造行動,疊加居民自治的蓬勃力量,出現令人驚喜的「逆生長」奇蹟。

民生需求「點單」
精準改造「接單」
映荷園小區經過20餘年的歲月洗禮,設施老化問題日益凸顯:地面破損導致雨天積水成患,樓道照明昏暗影響居民出行,雨汙混流管道頻繁堵塞……這些「頑疾」不僅影響居住體驗,更埋下了安全隱患。面對居民日益迫切的改造需求,2024年底,改造的春風吹進小區,居民們驚喜地發現:這次改造不是簡單的「塗脂抹粉」,而是真正的「脫胎換骨」。
「我們要讓老舊小區改造帶著民生溫度落地。」社區黨委書記、網格長王文華拿著厚厚的需求清單,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居民的「微心願」:從地面重鋪到雨汙分流,從樓道粉刷到停車規範,新增的監控、道閘門、充電樁、透水步道,每個細節都凝結著居民的期盼。建立改造全週期民主參與機制,讓居民從「出題人」變成「閱卷人」——施工前需求眾籌,施工中方案共商,施工後長效管護,民主共建的閉環讓改造真正「改」到心坎上。
網格響應「加速度」
破解民生「關鍵題」
日前,網格員唐春媛的巡查日誌里多了一項緊急任務。1棟龔紅梅送來「緊急報告」:污水管與雨水管錯綜複雜,不僅堵塞了管道,更威脅著電纜安全。施工方以「超綱題」婉拒,居民們急得團團轉。
唐春媛立即啟動應急程序,施工方現場「會診」揭開癥結:老化管道成「腸梗阻」,居民私接雨水管成「旁門左道」。要根治必須重做「腸道手術」——新鋪排汙管,硬化前坪路。網格長王文華上報區住建局,區住建局領導帶隊現場辦公,經多次論證敲定新增排汙管道及道路硬化方案。
3月份,施工全面完成。新增管道徹底終結雨汙混流,前坪道路煥然一新,居民拍手稱快。「沒想到社區反應這麼快,徹底解決了安全隱患!」龔紅梅激動地說。
自治力量「破冰」
激活治理「一池春水」
映荷園小區的改造,不僅是一場硬件設施的升級,更是一場居民自治意識的覺醒。年初那場「下水道危機」,意外成為自治意識的「催化劑」。由於管道老化,污水倒灌導致居民家中「水漫金山」,但小區沒有物業,維修資金無處落實。關鍵時刻,居民們沒有選擇等待救援,而是主動出擊。
「自己的家得自己管!」在網格員唐春媛和樓棟長彭菊花的牽頭下,5棟12戶居民迅速達成共識:每戶平攤800元,自籌資金更換管道。從方案共商到施工監督,居民全程參與,僅用3天便完成了管道的「煥新」。這場「下水道革命」不僅解決了污水問題,更點燃了居民參與自治的熱情。多個單元自發組建「改造小組」,結合老舊小區改造契機,對自家單元的問題進行「微改造」,自治氛圍日益濃厚。
編輯:李毅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