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八旬老人趙乃堂:34年默默守護44位烈士


巍巍太行山上,莊嚴的黃崖洞烈士陵園里,44位烈士長眠於此。一位老人,一間老屋,34個春秋,長治市黎城縣岩頭嶺村81歲的趙乃堂默默守護著神聖的烈士墓。
清晨的山風掠過鬆柏,掃帚輕擦地面的沙沙聲與鳥鳴交織。在太行山深處的黎城縣黃崖洞烈士陵園,81歲的趙乃堂如往常一樣,清晨6點便開始了一天的守護工作。他拿出一條毛巾,輕輕擦拭墓碑上的灰塵。陽光照在老人身上,儘管年邁的他雙手不禁顫抖,但擦得十分仔細。隨後,他拿起掃帚開始了清掃工作。自1991年至今,他已在這片埋葬著44位黃崖洞保衛戰烈士遺骸的土地上守護了整整34年。
一句承諾守了34年
清明時節,蒼鬆翠柏掩映下的烈士陵園莊嚴肅穆,黃崖洞保衛戰殉國烈士紀念塔巍峨高聳,每一處紅色歷史遺存都默默地訴說著那段戰火紛飛、奮勇抗爭的歷史,44位烈士長眠於此。抗日戰爭年代,黃崖洞兵工廠是八路軍根據地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兵工基地。著名的黃崖洞保衛戰就發生在這裏。
陵園內,趙乃堂一邊擦拭斑駁的墓碑,一邊向記者講述往事:「1939年,八路軍來黃崖洞修建兵工廠,我的父親和叔伯們參與了兵工廠的建設。在黃崖洞保衛戰期間,父親還為八路軍運送糧食和武器彈藥、打掃戰場。」趙乃堂出生於1945年,從小就聽父親講黃崖洞的故事,耳濡目染下,他被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蹟深深觸動。
1964年,19歲的趙乃堂報名參加了民兵,因表現突出擔任村里的民兵連長。後來,趙乃堂在林場、鐵廠工作時,經常上山到烈士墓前祭拜,看到當年的兵工廠遺址和烈士墓,想起父親講的那些故事,趙乃堂決心為英雄們做些什麼。
1991年,黃崖洞烈士陵園需要一位守陵人,趙乃堂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烈士陵園對面沿崖壁修建的一排老屋是當年八路軍戰士的營房,現在是趙乃堂的住所,他一直沒有成家,也沒有子女。「把墓守好,把烈士看好。」為了這句承諾,趙乃堂默默守護了34年。
擦拭墓碑守護英烈榮光
自從擔負起守護英烈的重任,趙乃堂每天都會清掃墓地,讓這片莊嚴肅穆的土地時刻保持整潔。「在國家危難之時,烈士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我們應該感謝他們,守護好他們。」趙乃堂堅定地說。
34年來,趙乃堂無數次為烈士墓拔草填土、擦拭墓碑,他默默地做著這一切,心中裝著的是對英烈的無限敬仰。
不僅如此,遇到颳風下雨天,即使是深更半夜,趙乃堂也會來到陵園巡查,看看樹木有沒有倒伏。在趙乃堂的守護下,陵園鮮見雜草,碑上不積灰塵,放眼望去整潔肅穆。
當時,黃崖洞保衛戰是抗日戰爭中的一場血戰。1941年,八路軍以傷亡166人的代價殲敵千餘人,犧牲的44位烈士全部長眠於上黨大地。趙乃堂說:「起初有其中的40位烈士安葬於此,全部有名有姓,之後又從別處遷來4位烈士遺骸,遺憾的是這4位犧牲於同一戰場的烈士至今不知道姓名。」
「如今,44位烈士中除了一位是長治人,其他烈士已經找不到親人了,但我就是他們的親人。」趙乃堂說,只要自己還能動,就要在烈士陵園守一天,把英雄的事蹟傳頌下去,就是他最大的心願。
不僅是守墓人更是義務講解員
陵園對面的一排土屋,是趙乃堂的住所。屋內陳設簡陋,僅有一台老式電視機、一台收音機和幾件舊傢俱。儘管如此每逢初一、十五或傳統節日,他還是會自掏腰包購買鮮花祭奠英烈。
陵園內,趙乃堂不僅是守墓人,更是義務講解員。每當遊客到訪,他總會講述烈士的英勇事蹟,並帶領大家向紀念塔三鞠躬。
參觀者姚麗瓊說:「聽了趙爺爺的事蹟非常感動。因為我也看過八路軍的戰事,也知道黃崖洞保衛戰挺激烈的,這一段歷史給我們後人很震撼,特別是我們要把先輩的這種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趙爺爺做的這個工作非常令人敬仰。」
長治市體育運動學校高一學生陳詩妍感動地說:「聽完趙爺爺的故事,我內心非常有感觸的一句話就是‘如果沒有烈士的犧牲,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也不會有我們能坐在這麼明亮的教室里上課,所以作為一名青少年,我們應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好好學習。」
2023年12月,趙乃堂被評為「長治誠實守信道德模範」,他的故事激勵了更多人加入紅色精神傳承的行列。34年光陰,青絲成雪,趙乃堂用最樸實的行動在青鬆下守護英烈詮釋了何為「一諾千金」。他在平凡的堅守中書寫偉大,在樸實的擔當中演繹奉獻,他所守護的不僅僅是烈士的安息之地,更是革命精神的血脈相承。
山西晚報記者張文舉通訊員祖晶黛寧
(責編:劉_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