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轉型!從行車女工到養老護理員
時代進步,各行各業也在發生變化,跨界轉型能做些什麼?上海市第三社會福利院有16位從鋼鐵行業走出的產業女工。曾經她們作為鋼鐵行車工,每天開動機器,吊運幾百公斤重的物料,而今,她們轉型做起了養老護理員,完成一次完美蛻變轉型。

見到何洪菊時,她正帶著老人做晨間活動,言語耐性溫柔。六位認知障礙老人的生活起居和康復活動,一切盡在她的掌握。「老人不能離開自己視線,要非常非常有耐性才行,因為有時候她也有情緒,不順著她就是一直髮脾氣,像小孩子一樣。」
六年前的何洪菊可不是這樣。當時的她是一名行車工,每天在高空中操控龐然大物,吊運幾百公斤重的物料。「我最早在寶鋼鋼管廠里幹的,高空作業就是和設備打交道,和機器打交道的。」

六年前,鋼鐵行業步入智能製造轉型期。在朋友的推薦下,何洪菊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當上了養老護理員。「進來後還是有一定的恐懼,最大的挑戰就是要面對死亡,看到死亡和排泄物的時候,有種抗拒的心理,好幾天都吃不下飯。」她回憶。
沒有醫護經驗,不懂老人心理,只會跟機器打交道,她到底行不行?上海市第三社會福利院失智照料中心主任蔡鶴告訴記者:「她們剛開始來的時候,面對這些認知症老人,還是有點手足無措的,但是她們很虛心地學習。」

用學操控行車的勁頭來學如何照顧老人,很快也就駕輕就熟了。「嘴巴張開,紅紅來,嘴巴張,老人們是寶貝啊,要她完全嚥下去了,再喂第二口。」何洪菊很有耐性,「你說行車和護理員的話,其實看似跨度很大,其實它也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說行車工就是膽大心細,在操作過程中也有一定的責任心。」
像何洪菊這樣從鋼鐵企業轉型而來的養老護理員,市第三社會福利院共招了16名。她們平均年齡43歲,正是從事護理崗位的黃金年齡。護理部主任張麗坦言:「最早的時候我們覺得養老行業基本上都是50歲以上的,60後70後比較多一點,所以她們80後加入,等於注入了一批新鮮血液,他們的學識還是比較好的,能夠很快吸收養老護理行業一些基本的理論知識。」

同為行車女工、僅有初中文憑的付海豔,硬是花了一年多時間啃下了護理教材,在2021年入職前拿下了初級護理員證書「帶證入職」。她認為:「進入老齡化社會,以後養老這一塊肯定就是比較有前景的,趁著自己還能學一點東西的時候,我想去多學一點東西。」
帶證入職+面試出色,這位轉行的行車女工入職僅1個月就被上海工匠、市勞模黃琴收為徒弟。工匠傳人如今成了業務骨幹。入住老人對她的評價也是「能吃苦,幹事俐落,當自己家人一樣的」。

上海市第三社會福利院失智照料中心主任蔡鶴告訴記者:「看著這些老人一點點從不認識她到認識她,身體情況也慢慢好轉,家屬也是對她們非常肯定。」
闖過來的這16位老鋼鐵人,有9人獲得養老護理員中級資格證書。從把握行車操縱杆到托起養老生命線,她們說,這次職場轉型,選對了!「我覺得我是來晚了,盡自己的一份心,照顧好這裏每位老人。」「蠻喜歡的,我打算以後就算55歲退休了,也還做這行。」

上海市第三社會福利院院長計瓊表示:「這幾年市民政也出台了很多利好政策,包括護理員入職補貼,包括一些激勵政策,我們也是希望有更加年輕的、更加高學曆的人員,能夠加入到護理員隊伍中,因為護理員隊伍對整個院,護理質量是一個最最底層的保證。」
隨著時代發展,產業也在正進行結構性調整,這其中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或許會面臨著陣痛和轉型,而當變化來臨時,一方面需要勇氣走出舒適區,努力做出改變適應變化,另一方面也不能缺少社會各方的支持,而這也許是每一個人或者產業轉型蛻變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