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訓練師火了! 誰在爭做緊缺人才?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讓相關領域人才需求大幅增長。有「大模型老師」之稱的人工智能訓練師,被列為上海市急需緊缺工種,也帶火了相關的職業培訓。滬上不少機構「人工智能訓練師」培訓火爆到3月報名要等上2個月才能排上課程。

「報滿了,下一次開班預計是在五月。」位於桃浦的這家職業技能培訓中心自從2月開出「人工智能訓練師」課程以來,諮詢電話不斷。首期班就爆滿,3月報名培訓也要等到5月。「昨天或者前天我們還能接到5~10個學員想要報進我們班,課程涉及到實操的,差不多40人左右的學習氛圍是最好的。」華奕職業技能培訓中心教務長朱玲說。

「人工智能訓練師」主要從事標註類工作,類似「AI」飼養員的角色,知道什麼時候該打標籤,什麼時候該調參數。5天40個課時的培訓內容,包含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的理論和實操。

41位學員大多是年青人,56歲上海交大電氣工程畢業的蔣衛東格外顯眼,他「湊熱鬧」的目的就是為了順應時代。「兒子覺得和我說了都不懂,我上世紀90年代初期讀的大學那個時候還沒流行這些東西,為了不和這個社會脫離,我們應該要活到老、學到老。」

學員中六成是工作十年以上的「老職場人」,還有16人是人工智能專業畢業生。王子禹本科專業就是交互與體驗設計,畢業四年在蘇州一家電器公司做產品交互,為了上課,每週五都會趕一趟上海。「我在想怎麼在機器人行業把AI技術運用起來,人機交互這方面我想進行深耕,二線城市沒有相應的課程,業餘時間如果用於投資自己,無論結果怎麼樣,總是值得的。」

2020年,人工智能訓練師作為新職業納入國家職業分類目錄,去年更被列為上海市急需緊缺工種。這個課程結業並通過考試後,將會獲得人社局頒發的三級/高級工認證,並獲得職業技能提升補貼。獲得人工智能訓練師高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最多可享受3250元的補貼,各區還有相應的區補。算下來,基本可以抵消培訓課程費用。「有個認證,還有個比較實在點的,繼續教育也可以每年抵稅,何樂而不為,而且政府還有補貼嘛。」

這樣的培訓,不但個人歡迎,企業也有需求,希望「打包」員工前來培訓。

像上海張江的這家人工智能企業,主攻智慧辦公、城市治理場景大模型的垂類應用。眼下,企業一方面忙著招聘算法工程師;另一方面就是搭建人才梯隊。通過技能培訓,目前這家企業已經有超過40人獲得三級及以上的AI訓練師資質,在大模型研發、產品等核心崗位,對數據質量判斷、模型優化等相關的AI技能是剛需。

蜜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算法工程師、人工智能訓練師張俊傑稱:「你要能夠知道給你的數據好壞,並進行數據集的蒐集、整合、優化、形成一個更高質量的訓練集,對模型進行優化。」

企業首先希望員工通過掌握AI輔助編碼等技能,提升研發效率;另一方面,利用AI生成工具,企業也能提升內容產出和服務效率,從而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要為客戶提供人工智能的解決方案的,AI人才的密度越高,理解用戶需求以後,提供的智能化解決方案越專業,越能得到用戶的認可。」蜜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劉益東說道

瞄準了企業需求,培訓機構也開啟精準定製。「企業需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作為培訓機構就更能清楚,怎麼去開設計課程大綱。」

隨著人工智能賦能金融、製造、醫療等各行業,「AI技能+行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需求也在快速增長,而這也對人工智能相關培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也在積極「探路」。

上海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副秘書長黨讚表示:「我們找到了這個行業相關的高校 企業,包括科研機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和人才服務平台,然後我們共同去按照企業的需求 按照市場的一些需求,來研究匹配目前大模型產業發展生態的培訓相關內容,把整個人工智能產業的產業鏈、人才鏈、就業鏈能夠打通。」

作為上海三大支柱產業之一,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方面,上海從率先開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訓相關教程編寫,到組織培訓課程和AI人才供需對接會等,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同時,上海還在探索將人工智能人才培養與下一步人工智能企業認定和分級分類工作相結合,打造更完善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