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巴黎協定》十年—— 成果斐然 歷程坎坷 困局凸顯(環球熱點)

今年是《巴黎協定》簽署十週年。3月27日,中國和法國發佈關於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聲明重申,加強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的堅定承諾,維護多邊主義,堅定支持《巴黎協定》及其溫控目標,即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低於2℃之內,並努力將氣溫升幅限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5℃之內。

十年前,《巴黎協定》簽署,被譽為「全球合作」的典範。十年中,磋商與博弈一刻不曾停。回望過去,人類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做出了怎樣的努力?立足當下,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與挑戰呈現怎樣態勢?展望未來,1.5℃的控溫目標能否實現?

成效如何?

《巴黎協定》是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又一座重要里程碑,基於「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及各自能力原則,建立了通過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框架,明確了全球長期溫控目標,並通過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機制安排實現了最廣泛的國家參與。

「《巴黎協定》確立了2020年後以‘國家自主貢獻’為主體的國際應對氣候變化機制安排,重申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平衡反映了各方關切,是一份全面、均衡、有力度的協定。」這是2015年《巴黎協定》達成後,時任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的感受。

《巴黎協定》的十年見證了各締約方為應對氣候變化做出的努力。

《巴黎協定》明確了全球長期溫控目標,即相比工業化前水平控制全球溫升不超過2℃並努力實現1.5℃。各締約方紛紛設置了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比如,中國在2015年6月就向聯合國提交了《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確定了到2030年的自主行動目標。2020年,中國提出了新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即力爭於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此外,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從2015年的3280億美元增至2023年的6420億美元。

《巴黎協定》的十年見證了各締約方克服重重困難進行的合作。《巴黎協定》的簽署被英國《金融時報》評論為「具有歷史意義的、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合作」,它推動了全球範圍內最廣泛的參與,這並不多見。此後的進程雖障礙重重,各締約方還是取得了許多亮眼的成果:在埃及,COP27決定設立損失與損害基金,為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提供財政援助,COP28開幕首日就對各方關注的損失與損害基金達成一致;在阿聯酋,COP28完成了首次《巴黎協定》全球盤點,肯定了當前各國所做出的努力,將全球從溫升4℃的軌跡拉回到了溫升2.1℃至2.8℃的路徑,同時,各國代表就製定「轉型脫離化石燃料」的路線圖達成一致,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在阿塞拜疆,COP29達成了名為「巴庫氣候團結契約」的一攬子成果,特別是形成了2025年後氣候資金目標及氣候融資安排,完成了《巴黎協定》第六條機制運行細則……

挑戰如何?

正如聯合國氣候變化事務負責人西蒙·史泰爾所感歎的,人類社會正處於「國家之間以及國家內部深刻斷裂的時刻」:戰爭和貿易爭端削弱了國際合作,一系列全球性危機讓氣候變化議題在世界領導人會議中的優先級大幅下降。

《巴黎協定》首次全球盤點報告將各國減排承諾與全球實際排放進行比較,發現自2016年《巴黎協定》生效以來,儘管全球在減排、採取行動適應極端氣候等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但到2030年,全球仍面臨203億噸至239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執行缺口。簡言之,目前的各國減排承諾和努力還遠遠不足以應對氣候危機,世界需要更有雄心的解決方案和實際行動。

資金缺口巨大。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強調「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責任更大的主要排放國需率先快速減排,且富裕國家應向資源匱乏國家提供財政援助。正如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指出的,回顧30多年的全球氣候多邊談判歷程,主要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兩大陣營之間的博弈。

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發達國家承諾到2020年前每年向較貧窮國家提供1000億美元的氣候融資,但這一承諾直到2022年才得以首次實現。法新社援引專家的話稱,1000億美元遠遠達不到發展中國家對可再生能源和適應措施的需求。

而且,隨著氣候變化的幅度加劇,氣候適應的成本也變得越來越高。不久前,聯合國召集的專家小組估計,到2030年發展中國家每年將需要2.4萬億美元才能滿足氣候和發展需求,目前的投資額遠遠不及。

難以預測的地緣政治因素也對《巴黎協定》的執行造成了干擾。其中最突出的是烏克蘭危機引發歐洲能源政策的回調,歐洲大量減少進口相對廉價、乾淨的俄羅斯天然氣,德國等國重啟煤電,碳排放量激增。

此外,美國再次退出《巴黎協定》、歐盟委員會推遲發佈原定於今年一季度末公佈的2040年氣候減排目標等也給全球氣候治理增加了不確定性。

前景如何?

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正在氣候問題上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COP30主席安達·科雷亞·多拉戈說,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國際社會期待這個亞洲大國展現更多領導力。

《巴黎協定》首次全球盤點報告指出,全球減排「窗口正在迅速關閉」,全球變暖的趨勢比預期的更為迅速和嚴重,總體形勢已不容樂觀。

人類社會需要加大行動力度。倫敦智庫全球發展中心歐洲發展政策和領導力項目研究員貝塔祖認為,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正在氣候問題上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承擔著越來越多的責任。

中國一直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首批締約方之一,也是最早簽署和批準《巴黎協定》的國家之一。

中國採取一系列行動,全面推動國家自主貢獻實施並取得積極成效。中國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中國持續推動碳強度下降,2023年非化石能源消費佔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7.9%,煤炭消費佔比從2013年的67.4%降至55.3%;森林蓄積量達到194.93億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了65億立方米。截至2024年7月底,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06億千瓦,是2020年底的2.25倍,提前6年多實現了2030年裝機容量目標。

中國一直積極推動國際合作:2016年以來中國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並動員的氣候變化相關資金已超過1770億元人民幣(約合244億美元)。截至2024年10月,中國已與42個發展中國家簽署53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諒解備忘錄,開展了近百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累計實施300多期氣候變化相關領域或主題的能力建設項目,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提供1萬餘人次培訓名額。

據路透社報導,COP30主席安達·科雷亞·多拉戈說,多年來,中國一直在為全球氣候治理提供重要解決方案。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國際社會期待這個亞洲大國展現更多領導力。(本報記者 張 紅)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4月08日 第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