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現代化要講好「現代話」(大健康觀察)

4月5日,在河北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留學的塔吉克學生(站立者右一),與其他同學一起向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的中醫專家拜師。傅新春攝(人民視覺)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機制,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

中醫藥在傳承、創新和發展的過程中,尤其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需要用現代語言加以詮釋,才能在更大範圍傳播開來,才能被更多人群接受,從而在全球健康體系中發揮更大作用。如何讓中醫藥的價值被國際認可,如何講好「現代話」推動中醫藥守正傳承、融合創新、原創發展,成為擺在每一名中醫人面前的重大課題。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80後老中醫」、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的林明欣博士。

立足經典

以現代話語解析命門理論

記者:中醫藥的現代化,需要將傳統理論轉化為現代人易於理解的語言體系,該怎麼做?

林明欣:自2010年攻讀博士以來,我就專注於命門學說研究。命門學說作為中醫原創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曆代醫家對其定位與功能眾說紛紜,但對其作為「生命根本」的生理功能卻有著高度共識。

通過對《黃帝內經》《難經》等曆代文獻的梳理與分析,我提出,命門是人體「產生、傳遞、調節生命物質、能量、信息總樞紐」的核心觀點,並強調其作為「生命之門」的調控功能。這一界定不僅傳承了《難經》中「元精、元氣、元神」三寶統於命門的精華,還融入了現代系統論思想,將命門從傳統的臟腑定位昇華為生命調控的核心繫統。

從方法論角度看,我把命門火衰類比為「體內陽光不足」,將腫瘤比作「蘑菇」,其生長環境比作「陰寒潮濕土壤」,而「溫補命火」則如同「陽光普照」,就通俗易懂了。治療期間,大便溏稀和次數偏多,這是好的服藥反應。因為,中藥和艾灸就像「太陽」,體內「寒濕」或已結成「寒冰」,受到「陽光」照射,慢慢轉化為「廢水」,通過大便(排便時,可能有腹痛)、小便、汗、痰、膿等渠道排出來。排出的是邪氣,邪氣少一分,正氣就會多一分。

通過這些形象比喻,我們就可以將命門學說從抽像的中醫概念,轉化為可感知的身體變化,既保留了中醫的特色,又契合了現代科學的認知方式。這就是中醫藥的「現代話」詮釋。

溫補命火

以整體思維開闢抗癌路徑

記者:理論的生命力在於實踐,中醫藥現代化一方面要讓人聽懂,一方面還得真能治好病,在臨床上該如何提升中醫藥的效用?

林明欣:在腫瘤治療中,我應用命門學說提出「命門火衰」導致陰寒環境助長癌細胞的假說,並提出了「扶陽、散寒、解鬱、除凝」四法,強調通過溫補命門之火來改變腫瘤微環境。在臨床實踐中,我們積累了大量治療癌症的成功案例。

例如,有一位晚期小細胞肺癌患者王風(化名),在拒絕手術和放化療後,經純中醫治療4年無復發。其核心治療方案包括中藥(以四逆湯為基礎方)、針刺(印堂、合穀穴)與艾灸(命門、神闕穴)等。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三多(便多、汗多、痰多)」現象,為「邪氣外排通道」,即通過調節命門系統,促使腫瘤代謝產物經腸道、皮膚、呼吸道等排出,從而實現「邪去正安」。自此可以總結出「命門火旺則陰邪自退」的規律,為中醫抗癌提供了新路徑,也為現代醫學補充了「環境干預」維度。

記者:經過多年針對腫瘤的治療,您有什麼心得體會?

林明欣:我將「抗癌阻擊戰」得勝公式總結為:強大的內心(1/3)+和諧的環境(1/3)+合理的治療(1/3)=最終的勝利。例如,我在治療一位未分化肉瘤患者時,結合「圍針」技術與中藥外敷,通過調節整體環境而非單純殺滅癌細胞,實現了帶瘤生存(至今已有7年),為中醫抗癌提供了實證範例。

從這些範例可以看出,在臨床上,醫者所採取的各種治療手段,都是為了調動人體的自穩、自療、自愈系統,也就是開啟命門系統。從這個意義上說,自己才是最好的醫生。這一觀點與西方心身醫學的理念不謀而合,卻根植於中醫「形神一體」的理論基礎,彰顯了中醫整體觀的理論與臨床優勢。

數智賦能

以AI引擎驅動守正創新

記者:目前,DeepSeek、豆包等AI大模型的發展可謂一日千里,中醫藥現代化該如何搭上這趟快車?

林明欣:擁抱AI已成為中醫現代化的必經之路。AI與中醫藥的契合點之一,就是在面對海量的古籍文獻與隱性的臨床經驗時,可以構建一個「命門知識圖譜」。換句話說,AI「模式識別」能力與中醫「取象比類」思維殊途同歸,可以助力命門理論加以系統化重構。

例如,通過構建曆代醫家命門論述的知識圖譜,AI能夠揭示命門與臟腑、氣血、經絡等的關聯網絡,進而提煉出普適性的診療規律。目前,我們團隊正在探索建立「命門系統公共知識庫」,旨在通過AI技術挖掘潛在的重要原創理論和診療經驗,努力打造「中醫為體、科技為用」的創新範式。

在臨床層面,AI可以輔助實現「智能組方」與「療效預測」。以肺癌為例,AI通過分析患者的舌象、脈象、症狀等數據,結合命門學說,能夠動態優化溫補命火方劑的配伍比例,並預判「三多」排邪反應的出現時機,從而助力精準診療。

同時,隨著現代信息檢測技術的發展,中醫診療數據的客觀量化成為可能。例如,借助紅外熱成像技術,我們可以對人體寒熱狀態進行可視化分析,從而實現對命門調控陽氣的量化探索。這種數據驅動研究方法可為命門理論與應用研究提供高質量證據。

此外,DeepSeek等AI大模型可通過理論數字化、診療智能化和傳播國際化,為中醫藥現代化注入新動能並蓄積新勢能。

醫隨國運

文化自信引領中醫藥「出海」

記者:在推動中醫藥走出去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什麼問題?

林明欣:中醫藥的國際化需要突破文化壁壘,因此,中醫藥的現代詮釋應遵循「小切口、大縱深、高站位」原則。比如,我們選擇命門學說這一「小而精」的理論切口,通過跨學科研究實現縱深突破,並與國際語境對接。這方面的相關著作《命門學說理論研究與臨床發微》已經被世界排名前五大學(哈佛大學、牛津大學等)收藏,成為國際學術界理解中醫的重要文獻之一。

我深信,只有以開放姿態擁抱現代科學,進行跨文化對話,中華民族的國醫才能真正成為世界的醫學。從命門學說的現代詮釋,到與AI技術的深度融合,從肺癌治療的範式突破到國際學術的不斷認可,必須始終踐行「深入一尺,旁開一寸,更上一層」的創新理念。同時要注意,中醫現代化不是西化,而是用現代語言講好中醫故事;國際化不是迎合,而是以科學共識架起文明橋樑。

醫隨國運,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逐漸昌盛的國運必將有效助力國醫的發展,中醫藥將以更加自信的姿態走向世界,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這是大勢所趨,也是人心所向。(本報記者 熊 建)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4月08日 第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