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不能屈服於「向美帝國進貢」
#英媒稱不能屈服於向美帝國進貢#【英媒:不能屈服於「向美帝國進貢」】英國《衛報》網站4月4日刊登題為《對特朗普關稅最後通牒的看法:進入美帝國的貢品》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在白宮玫瑰園,唐納德·特朗普站在汽車工會工人面前宣佈了「解放日」,承諾為普通民眾挺身而出。這一承諾是否會兌現尚無定論。不管怎樣,他都會宣佈勝利。這位美國總統提出的不僅是一項經濟計劃,而且是一項帝國計劃。
特朗普的邏輯——如果存在的話——就在他週三揮舞的關於「外國貿易壁壘」的397頁報告中。它傳達的信息極其簡單:你可以把你的商品賣給禾爾瑪的購物者,但前提是你要讓美國的雲服務提供商收集你的數據,讓美國的媒體充斥你的屏幕,讓美國的科技壟斷企業按照它們(而不是你)的條件運作。
一週的最後通牒和捏造的國家緊急狀態暴露了特朗普議程背後的故作姿態。美國總統提出的關稅和經濟民族主義不是為了糾正貿易不平衡,而是強迫其他國家接受美國的經濟主導地位——不需要美國犧牲其國內優勢。美國繼續保持貿易逆差,不是因為它從國外「借錢」,而是因為世界其他國家願意用實物商品換取它們無法發行的美元。特朗普要求對這一特權進貢:控制數字基礎設施,強行讓高科技食利者進入,以及壓制競爭對手的技術。儘管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是交易性的,但其對國內的影響很可能是變革性的,而且不是以一種好的方式。關稅讓所有人都面臨漲價,尤其是窮人,同時保護了當地生產商免受競爭。
與此同時,正如特朗普明確表示的那樣,這些收入不是專門用於公共投資或產業政策,而是用於有利於富人的減稅。在這種體制下,關稅向上再分配:窮人支付更多,因此億萬富翁支付更少。
與其說這是「反全球化」,不如說這是「後全球化」。美國尋求的不是退出世界,而是一個服從新條件的世界。美帝國仍在賺錢,但現在要求賺更多、花更少——對外援助被削減,多邊規則被快速達成的雙邊協議取代。如果盟友想要進行貿易,它們還必須獲得Google雲服務的許可,購買波音飛機,並抵製中國的影響。貿易、技術和安全被捆綁在一個單一的尋租外交政策中。
然而,市場卻不那麼信服——市場持續崩盤不僅反映了對衰退的擔憂,也反映了人們逐漸認識到,這種模式不是一個季度的調整。這是一種範式轉變。就連特朗普也承認,這種痛苦可能是真實存在的。
對於包括英國在內的其他主要經濟體來說,其任務是減少對美國的依賴——通過深化區域一體化、投資技術自主權,以及限制在美國控制的金融、科技和國防領域的風險敞口。(編譯/王海昉)#美國一瓶中國產洗髮水漲了12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