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亮點頗多,觀測到14種鯨魚哺乳動物種類

新京報訊(記者張建林)4月8日上午,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暨「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順利返回國內並停靠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據中國第41次南極考察隊臨時黨委書記、領隊兼首席科學家王金輝介紹,此次南極考察亮點頗多。

4月8日上午,「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順利返回國內。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4月8日上午,「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順利返回國內。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攝

「我們在恩打比地和阿曼達灣首次獲取一整年的企鵝棲息地觀測數據,為研究企鵝習性和企鵝棲息地年際變化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撐。」王金輝說,此外,還在哈康七世海首次觀測到南瓶鼻鯨,觀測到的鯨魚哺乳動物種類有14種。

考察隊在我國中山冰雪機場至恩打比地、格羅夫山、查爾斯王子山及伊麗莎白公主地冰蓋區的航空調查任務,填補了該地區的基礎數據空白。同時,考察隊採用多種方式開展麒麟冰下湖科學鑽探選址,其中首次在南極內陸區域開展主動源地震勘探,填補了我國在南極高精度地震探測領域的空白,探測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考察隊還首次開展了寬帶高光譜微波輻射計空地聯合實驗,為極地冰蓋消融、冰下湖和冰下水系發育演化及海平面變化等研究提供關鍵數據支撐。

王金輝表示,考察隊還首次在阿蒙森海進行長柱狀活塞重力取樣,獲得了8.67米沉積物岩芯,可用於揭示阿蒙森海古海洋與古環境演化;進一步優化冰下潛標結構設計,回收與布放效率顯著提升,創下中國極地考察潛標觀測時間最長紀錄,獲得了長達1407天的完整觀測數據。

此外,考察隊通過技術方法創新和規模化應用自主研發裝備,海陸空立體觀監測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圍繞氣候變化對南極生態系統的影響與反饋調查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