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全球首次!「廣東能」風生水起,第九個萬億產業為何是它

近期,廣東首條半固態儲能電池產線正式投產。固態電池被視為電動汽車的「終極電池」,更是儲能行業、新能源領域的下一個發展「黃金賽道」。隨著該產線投產,大容量314Ah半固態儲能電池將在全球首次實現量產,廣東新能源產業再度拿下「全球首次」。

廣東新能源有多「能」?本期信心有數,帶你看廣東第九大萬億集群,如何憑實力出圈。

頂層設計引領

做強「優勢」,培育「新興」

在當今全球氣候變化和資源日益緊張的背景下,新能源替代傳統化石能源成必然趨勢。新能源產業涵蓋了風能、太陽能、新型儲能、氫能、智能電網、核能、天然氣及其水合物、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眾多領域。

新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更是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能源轉型成效以及科技創新水平的關鍵指標。在我國,隨著2020年提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新能源產業更是進入了加速發展的階段。

廣東作為經濟大省,對能源的龐大需求與日俱增。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和「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新能源產業在這裏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廣東新能源產業的崛起,離不開其賽前分析性的頂層設計。早在202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就提出,要將新能源產業集群打造成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同年9月,印發《廣東省培育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五方面的重點任務,並部署了8項重點工程。2023年,廣東省能源局印發《廣東省推進能源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產業營業收入要突破1萬億元。2024年12月,《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推動能源科技創新促進能源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出台,強調以科技創新引領能源轉型。

產業營收一路狂飆

6年增長超2.7倍

近年來,在政策的推動和引領下,廣東新能源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營業收入6年增長了超2.7倍。

廣東新能源產業起步早,早在2019年就形成了較好的產業規模。數據顯示,2019年,廣東新能源產業營業收入已突破4000億元。2022年、2023年全省新能源產業營業收入分別突破了7000億元、8000億元,2024年達11163.18億元,提前一年實現目標。新能源產業也成為廣東第九個萬億級的產業集群。至此,廣東已形成包括新一代電子信息、現代輕工紡織、先進材料、綠色石化、現代農業與食品、智能家電、軟件與信息服務業、汽車、新能源在內的9個萬億級產業集群。

新能源裝機容量佔1/3

創下多項全球、全國NO.1

新能源已從綠色低碳轉型的「新勢力」,逐步成長為新質生產力的「生力軍」,引領「新」潮流。截至今年3月10日,廣東新能源裝機容量突破6500萬千瓦大關,達6712萬千瓦,同比增長36%,裝機增長量居全國前列,新能源裝機容量佔比首次達到30%。其中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6224萬千瓦,突破6000萬千瓦大關,同比增長40%。這為廣東岸域能源結構轉型注入強勁動力。

近年來,廣東新能源產業科技創新水平也不斷取得「新」突破,創下多項全球、全國第一。全球單體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風電平台「明陽天成號」正式投運,世界首台兆瓦級漂浮式波浪能發電裝置「南鯤」號投入使用,全球首台抗颱風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並網發電,世界首座500千伏超高壓交流海上升壓站成功安裝,「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此外,核電裝機容量1614萬千瓦,海上風電裝機規模突破1200萬千瓦,均躍居全國第一;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352萬千瓦,增長超過116%。

重點行業快速崛起

每4輛新能源汽車1輛廣東造

新能源領域中的重點行業也在強勢崛起,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是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主要方向,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

廣東作為新能源汽車大省,產量獨佔鼇頭,「廣東造」頻頻出圈。2024年,廣東新能源汽車產量超過361萬輛,同比增長43%,約佔全國的1/4,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也就是說,全國每4輛新能源汽車便有一輛來自廣東。

此外,廣東還擁有廣汽埃安、比亞迪、小鵬等知名整車企業,它們不僅生產出高品質的新能源汽車,還引領著廣東乃至全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多家車企公佈的最新銷量數據顯示,以比亞迪、小鵬汽車、廣汽埃安為代表的廣東新能源車企一季度共銷售(交付)超116萬輛新車,比亞迪和小鵬汽車分別拿下一季度的新能源銷冠和新勢力銷冠。

在新能源汽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廣東也走在前列。數據顯示,廣東累計建成公共充電樁超56萬個,私人充電樁超95萬個,超充站超2000座,公共充電設施保有量、充電電量位居全國第一。

萬億版圖競相佈局

遍地「開花」、錯位發展

從新能源產業版圖佈局來看,廣東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各地競相佈局、錯位發展,提升含「新」量。先有大亞灣核能,再有陽江風電,如今廣深佛的氫能產業也在快速崛起中。

在核能方面,廣東是全國最早建設發展核電的省份之一。1994年,大亞灣核電站正式投入商用,廣東核能產業進入起步階段。經過30多年的發展,當前,廣東已建成大亞灣、嶺澳、陽江、台山等多個核電站,太平嶺、陸豐、廉江等核電項目也在有序推進建設中。

海上風電產業也持續壯大。最新數據顯示,目前陽江已建成國內風電裝備製造產業集群之一,海上風電建成裝機容量居全國前列。除陽江外,海上風電產業在汕頭、揭陽、汕尾等粵東地區也發展得如火如荼。在汕尾,粵東首個超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場每年可提供清潔電能超45億千瓦時,等效減少標媒消耗約13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50萬噸。

在氫能方面,廣東是國內氫能產業發展最早、產業覆蓋最全、應用範圍最廣泛的地區之一。2023年,廣東印發《廣東省加快氫能產業創新發展意見》。2024年6月,廣東省廣湛氫能高速示範項目正式推出。地市發展層面,廣東已逐漸形成以廣深佛三市為龍頭的氫能產業格局。廣州在氫能產業的上中下遊全鏈條均有佈局,其中,燃料電池系統核心零部件基本實現本地化生產,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深圳正加快推進加氫站佈局建設,並於去年頒發了首張加氫站氣瓶充裝許可證。佛山則是國內較早佈局發展氫能產業的城市,南海區更是被稱為「中國氫能產業之都」,全市共有氫能企業和機構170多家。

未來怎麼謀劃部署?

聚焦8大重點工程

雖說廣東新能源產業成績亮眼,但在變革浪潮中仍需應對多重製約因素。比如,國際貿易摩擦持續升級、部分關鍵原材料依賴進口程度較高、產業競爭日益白熱化等,這些因素都對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性提出了嚴峻考驗。

目前,廣東正通過有序謀劃開啟破題之路。《廣東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2025年行動計劃》則提出,將引導和支持汕頭、汕尾、中山、陽江、揭陽海上風電產業基地規模化錯位發展,把握光伏行業技術變革機遇,培育和引進鏈主型龍頭企業。發展核電產業鏈,打造若干核電設備及原材料供應基地。此外,支持佛山開展氫能綜合示範。

從新興產業到萬億集群,廣東也還重點部署了未來新能源產業的8大重點發展方向,分別是:海上風電趕超工程、太陽能產業壯大工程、氫能產業鏈培育工程、智能電網高質量發展工程、先進核能推進工程、天然氣發展利用提升工程、天然氣水合物商業化開採加速工程、生物質資源綜合利用工程。「風光無限」「風生水起」的新能源產業,正成為廣東最具發展前景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

出品:南都大數據研究院 南方智媒科技

策劃:王衛國 鄒瑩

統籌:淩慧珊

數據採集分析:謝小清

設計、動效:林泳希 丹恩捷敏

數據來源:廣東省能源局、廣東省統計局、《廣東省推進能源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廣東省培育新能源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行動計劃(2023-2025年)》及媒體公開報導

南都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授權聯繫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南都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授權聯繫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