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韻綿長潤三晉 春風化雨惠萬家

市民在山西省圖書館閱讀學習。

山西省農民畫(炕圍畫)優秀作品巡展。

2023年山西省群眾文化活動廣場舞大賽。

2024年山西省群眾文化活動「美麗鄉村」鄉村村晚大比拚。

2024年山西省群眾文化活動八音會大賽。

2024年山西省群眾文化活動鑼鼓大賽。

2024年山西省群眾文化活動鄉土文化能人技藝大賽。2024年山西省群眾文化活動鄉土文化能人技藝大賽。

在太原古縣城非遺工坊里,面塑手藝人續愛花正帶著遊客體驗傳統技藝;在大同市美術館內,一場青年畫家聯展吸引了眾多市民駐足;在呂梁山區的文化驛站中,流動圖書車定期送來最新書籍……這些場景,正是山西積極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的生動註腳。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橋樑,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要素。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近年來,我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扛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通過制度創新、設施升級、服務下沉、數字賦能,構建起覆蓋城鄉、便捷高效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讓三晉大地處處綻放文化之花。

打造群眾文化服務品牌,提升文化影響力

2024年,省文旅廳圍繞深入實施群眾文化惠民工程,打造20項省級群眾文化服務品牌,推出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不斷提升文化影響力。這些品牌活動包括廣場舞大賽、合唱大賽、文源講壇等。廣場舞大賽和合唱大賽以其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參與度,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品牌活動之一。廣場舞大賽中,全省各地的舞蹈愛好者不但歡聚一堂交流心得,還以優美的舞姿充分展現山西人民的熱情與活力。合唱大賽則吸引彙聚了眾多優秀的合唱團,大家用嘹喨的歌聲唱出了對生活的熱愛、對未來的嚮往。

「文源講壇」系列活動依託省文化惠民工程,實現了省內基層全民閱讀的廣泛覆蓋。自2000年創辦以來,推出「講座+熱點+閱讀」「講座+定製服務」等創新模式,推出「跟著悟空遊山西」專題講座,提升講座熱度。2024年共舉辦各類活動420場,惠及約476550人次。其中文源講壇共舉辦講座66場,館內講座44場,服務8600人次;館外基層講座22場,服務3030人次。文源視界舉辦展覽131場,線上展92場,服務20209人次,館內展覽29場,服務409300人次,省外巡展10場,服務22900人次;文化誌願者參與誌願活動98場次,服務時長約15077小時,參與誌願服務4533人次;各類主題閱讀推廣活動舉辦125場,服務7978人次。

一場群眾文化惠民演出結束後,常能聽到基層觀眾讚不絕口:「有了這些品牌活動,我們不僅能在家門口欣賞到精彩的演出,還能參與到其中,真是太棒了!」

近年來,全省各級各部門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與管理,高標準建設了一批公共文化設施,部分設施甚至成為當地文化名片、新地標和熱門打卡地。山西省圖書館長風館去年以來實施了空間改造,增加讀者服務面積9000餘平方米,閱覽座席數新增和改造2034個,比之前增加了43.6%。山西省少兒圖書館依託山西省圖書館文源館主樓修繕建設,在2024年「六一」兒童節前夕正式開館,總建築面積6235.88平方米,設計藏書50萬冊,閱覽座席400個,能夠滿足不同年齡段少兒讀者的閱讀和活動需求。晉中、臨汾等市級圖書館和大同、運城等市級博物館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轉變,太原市圖書館、大同市群眾藝術館、晉城市文化館等場館實現了從「有」到「優」的華麗轉身。除了開放更多設施以外,還鼓勵公共文化設施延時、錯時開放,更好滿足不同群眾的文化需求。

針對偏遠地區,我省創新實施「流動文化服務車」工程。在臨縣文化部門工作的王建軍每月會開著流動圖書車下鄉。他說:「車上有2000多冊圖書,還有數字資源屏,孩子們都特別喜歡。」目前,全省已配備流動文化車200餘輛,年均服務群眾500萬人次。

培育鄉村群眾文藝隊伍,激發基層文化活力

鄉村群眾文藝隊伍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力量。2024年,山西省文旅廳以縣域為單位,培育了4000支鄉村群眾文藝隊伍(文藝小分隊),這些隊伍立足服務本土、服務基層,成為鄉村文化生活的中堅力量。

在太原市小店區營盤街道韻之聲合唱團、大同市平城區彩虹夢藝術團等文藝小分隊的帶領下,鄉村群眾文藝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這些文藝小分隊不僅活躍在鄉村的舞台上,還走進企業、學校、軍營等地,用歌聲和舞姿傳遞著正能量,激發了當地群眾參加文化活動的熱情。

大同市平城區彩虹夢藝術團成員張媛說:「加入文藝小分隊後,大家不僅能經常參加各種演出活動,還要深入到農村、學校等地進行文化交流,既能鍛鍊技藝也能展示才華。」參加活動以來,張媛結交了許多誌同道合的朋友。現在,她已經成了文藝小分隊中的骨幹成員。

事實上,這樣的隊伍正在不斷地成長和壯大,每一名參與者都發自真心地願意為鄉村文化事業的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挖掘鄉土文化能人藝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鄉土文化能人藝人是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寶貴資源。2024年,省文旅廳依託2000位鄉土文化能人藝人,通過鄉鎮綜合文化站、基層綜合性服務中心等平台,開展文化傳播、技藝傳授、藝術普及培訓等工作,有效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太原市小店區郭樹林、大同市平城區董彥君等鄉土文化能人藝人的帶領下,一批批傳統文化愛好者聚集在一起。他們通過舉辦培訓班、展示會等活動,讓更多的人瞭解和喜愛傳統文化。續愛花感慨地說:「能夠將自己的技藝傳授給更多的人,我感到非常欣慰。希望我們的傳統文化能夠代代相傳,發揚光大。」

市縣兩級文旅部門也充分發揮鄉土文化能人藝人的傳、幫、帶作用,不斷壯大鄉土文化能人藝人隊伍。他們通過組織文化交流、技藝比賽等活動,為鄉土文化能人藝人提供了展示才華的舞台,也促進了不同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國家級非遺太原剪紙代表性傳承人王銀鳳一直致力於將技藝傳授給更多的人。自從參與了文化惠民工程後,王銀鳳經常受邀參加各種文化活動、在培訓班授課,結交到許多誌趣相投的朋友。

於2024年9月23日至24日舉辦的運城市第七屆「我有拿手戲」優秀群眾文藝節目大展演精彩紛呈,歌舞、小品、高調、道情、快板、桌子戲等多種藝術形式涵蓋了迎國慶、慶豐收、倡清廉等內容。

「活動滿足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升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對進一步挖掘本土文化,傳承優秀民間藝術,鼓勵引導廣大文化工作者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文藝作品有著積極意義。」運城市文化館相關負責人說。

實施免費送戲下鄉,惠及廣大農村群眾

臨汾市襄汾縣荷花小鎮,村民們在家門口就過足了戲癮:台上,唱念做打,引人入勝;台下,歡聲笑語,如癡如醉。這正是2024年我省文化惠民活動的一個縮影。

2024年,省、市、縣三級投入經費1.27億元,確保實現免費送戲下鄉覆蓋面更廣、演出質量更高、受惠群眾更多,品牌影響力持續擴大。2024年,我省共完成免費送戲16106場,超額60%完成目標任務。自2017年該活動列入省政府民生實事以來,8年間送戲總數已突破13萬場。

在免費送戲下鄉活動中,一批批專業文藝演出團隊走進農村、走進基層,為群眾帶來了精彩的文藝演出。這些演出不僅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還促進了城鄉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省晉劇院青年團團長王峰說:「我們將會把更多老百姓喜愛的劇目帶到鄉村、帶到老百姓的家門口,讓更多的人民群眾觀看上省級劇團的精彩表演。」運城市鹽湖區居民王磊說:「免費送戲下鄉活動的節目不僅讓大家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還豐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為了確保免費送戲下鄉活動的順利開展,省文旅廳持續加強對演出團隊的管理和培訓,通過製定嚴格的演出標準和要求,確保每一場演出都能達到高質量的水平;積極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不斷改進和完善演出內容和形式,充分滿足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數字賦能文化傳承,拓展服務空間

省圖書館持續優化全國首創的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圖書館,全省域業務總分館體系實現了系統互通、資源共享、服務互通,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匹配度,增強了全省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

2024年,全省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項目圍繞古籍數字化加工、AI圖像識別、圖書智能盤點等重點開展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實踐。省圖書館對本館和祁縣、太穀區圖書館的館藏49種1056冊珍貴古籍進行了掃瞄及數字化加工,通過技術賦能,讓古籍從「故紙堆」轉變為可感知、可利用、可創新的文化資產,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

晉中平遙推光漆器傳承基地每年培訓匠人200名,產品遠銷30多個國家;長治上黨梆子數字博物館上線非遺劇目300部,線上點擊量破千萬。小文創也有大力量。全省2024年陸續推出「麵糰團」「佛小伴」「煤球寶寶」以及品質冰箱貼等爆款文創,開設「跟著悟空遊山西」線下實景體驗和主題文創店,帶給全國遊客諸多驚喜。2024年國慶假期遊客購物花費中,文創花費佔到28.65%,比如「佛小伴」文創一經推出就供不應求。

運城市鹽湖區打造「15分鐘文化生活圈」,通過手機App實現文化場館預約、活動報名等「一站式」服務;朔州市開發「文化資源地圖」,整合全市1200個文化空間信息;晉城市洞頭村文旅驛站引入AI導遊,為遊客提供個性化文化體驗。這些創新使公共文化服務從「政府端菜」變為「群眾點單」。

在長治市平順縣,村民通過「文化雲」平台預約了一場非遺講座。縣文旅局幹部劉傑介紹:「我們整合了全縣文化資源,群眾在家就能看演出、借書等。」目前全省已建成省、市、縣三級公共文化雲平台,累計訪問量突破3000萬人次。

太原市圖書館推出「AR古籍展」。觀展人李華體驗後表示:「掃瞄書頁就能看到3D文物,這種方式讓傳統文化更親切。」目前全省已建成智慧圖書館18個,並推出線上展覽、直播講座等配套服務。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從書香四溢的圖書館,到熱鬧非凡的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從精彩紛呈的群眾文藝演出,到別具一格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從文化誌願者的無私奉獻,到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山西正以嶄新的面貌和蓬勃的生機,推動優質文化資源普惠共享,為高質量發展厚植文化根基。

本報記者李婷婷

圖片由省文旅廳、省文化館、省圖書館提供

(責編:劉洋、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