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沙海邁向「綠富」 探訪內蒙古磴口生態治理現代化路徑

中新網巴彥淖爾4月9日電 題:從沙海邁向「綠富」 探訪內蒙古磴口生態治理現代化路徑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的磴口縣,曾飽受烏蘭布和沙漠與黃河「交鋒」之苦,多年來這裏風沙肆虐,生態脆弱,民眾生活困頓。隨著「三北」工程深入推進,磴口縣從單打獨鬥邁向聯防聯治,從人工造林走向「四季造林」,更從單純追求生態效益進階到生態與經濟雙豐收。如今,這片土地正經歷著從「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深刻生態嬗變。

圖為「三北」六期施工現場。羅必鑫攝 圖為「三北」六期施工現場。羅必鑫攝

從單打獨鬥到聯防聯治

磴口縣的治沙歷程始於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年代,首任縣委書記楊力生帶領群眾建成「308防沙林帶」,開啟了人沙抗爭的序章。在磴口縣,當地老人之間流傳一句諺語:「三天不颳風,不叫三盛公,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

如今,巴彥淖爾市打破行政邊界,與阿拉善盟簽署聯防聯治協議,形成「阿拉善協調林地關係、磴口主抓項目實施」的協作機制,並在2025年擴大治理範圍,實現跨區域生態聯治。

磴口縣防沙治沙局副局長何文強介紹,據不完全統計,新中國成立初期,此地沙漠每年向黃河侵入的泥沙量高達7000萬噸。「2008年,磴口縣實施‘三北’四期工程,沿河堤實施工程固沙和灌木造林,經過15年,最初的梭梭林和其他林木出現退化。」何文強說。

近日,磴口縣全面啟動2025年「三北」六期項目,今年項目建設任務26.75萬畝,國家投資3.39億元,實施「三北」工程林草濕荒一體化保護修復,計劃10月底高標準完成全部建設任務,實現烏蘭布和沙漠生態治理速度和質效雙提升。

圖為機械工程固沙。馬超峰攝 圖為機械工程固沙。馬超峰攝

從人工造林到「四季造林」

連日來,記者在磴口縣防沙林林業管護中心一作業區看到,工人們正在栽植梭梭、紅柳、沙棗苗,沙障鋪設機將蘆葦秸稈嵌入沙子中,用一個個「田」字格將流沙鎖住。

「管護區內開展春季植樹造林共計是1800畝,栽植的樹種有梭梭、紅柳、沙棗樹,共計40餘萬株。」磴口縣防沙林林業管護中心主任楊軍說。

隨著科技發展,磴口縣的造林技術也更加高效和多元,高壓打孔造林、冷藏苗避風造林和機械壓沙等技術廣泛應用。「其中冷藏苗避風造林技術效果顯著,它能使苗木處於休眠狀態,遲緩發芽,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實現了從一年一季造林到一年四季造林的轉變。」何文強說。

在「三北」六期工程推進過程中,磴口縣挖掘本地麥草資源用於壓沙工序,相較於稻草,每噸可節約成本約400元,每畝壓沙成本降低100元左右,既實現了麥草變廢為寶、助民增收,又推動了資源的合理利用。

在施工技術上,磴口縣還引入新技術、新裝備,取代傳統人工作業。同時,當地精準預測苗木需求,繁育梭梭、四翅濱藜等灌木育苗1100餘畝,減少對外地苗木依賴,降低運輸和儲存成本。

圖為工人在烏蘭布和沙漠光伏項目區壓沙。姚鑫 攝 圖為工人在烏蘭布和沙漠光伏項目區壓沙。姚鑫 攝

從生態效益到經濟效益

肉蓯蓉作為一種寄生在梭梭樹、四翅濱藜根部的寄生植物,素有「沙漠人參」的美譽,屬藥食同源植物。磴口縣將光伏發電與沙漠治理結合,在200萬千瓦光伏板下同步推進5萬畝生態治理工程,採用「梭梭+四翅濱藜+引黃滴灌」模式,利用黃河淩汛水灌溉,形成「板上發電、板下種植、3年後嫁接肉蓯蓉」的立體經濟循環,將生態治理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形成了一系列可複製的「綠富同興」模式。

此外,當地還鼓勵農牧民和種植大戶到沙漠承包經營土地、發展沙草產業,通過政策、項目、資金扶持,引導農牧民在沙區種植甘草等中草藥材,發展紅棗、釀酒葡萄等經濟林產業。

何文強介紹,「三北」六期工程對於改善磴口縣生態環境意義重大。「通過對退化濕地和林地的修復,能夠增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服務功能,保護生物多樣性。」

據悉,到2030年,磴口縣規劃實施烏蘭布和沙漠生態綜合治理面積168.5萬畝,實現縣域沙漠生態治理全覆蓋,全縣林草覆蓋度達到54%。(完)

責任編輯: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