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開展系列主題活動 構建多層次自然科普教育體系

《雪寶曆險》情景式主題展、為獲救助的貓頭鷹征名、動物飼養員見面會……4月8日是國際珍稀動物保護日,連日來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組織開展了「珍稀動物·萬物繁榮」主題系列活動,通過生動有趣的科普教育活動傳遞守護珍稀物種的理念。

身體胖萌,眼睛又大又圓,小腦袋時不時轉動……一隻受傷後獲得救助的貓頭鷹,吸引了很多小朋友的注意。「大家好,我們一起給這隻貓頭鷹取個名字吧!」活動現場,工作人員發出征名倡議後,小朋友們爭先恐後地舉手。

這是大家在手工製作區開展活動。(伊蘭娜 攝)這是大家在手工製作區開展活動。(伊蘭娜 攝)

經過篩選,這隻貓頭鷹被命名為「生生」,寓意生生不息。「我給它取的名字是‘福安’。」呼和浩特市一所小學的學生閆嘉鐸說,雖然他起的名字沒入選,但看到康復後的貓頭鷹仍然很高興,「貓頭鷹是珍稀動物,也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希望它幸福平安。」

呼和浩特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執行會長高楠說,這隻貓頭鷹被發現時,一隻翅膀已折斷,經救助治療後,協會與內蒙古自然博物館聯合組織了這次征名活動,「想借此機會讓更多人關注珍稀動物保護工作。」

精心佈置的豐富場景,融合視覺、聽覺和觸覺的多元素互動環節……《雪寶曆險》情景式主題展圍繞雪豹這一物種布展,讓觀眾化身為尋家的「雪寶」,通過多媒體設備和互動裝置,把故事情節和科普內容相融合,營造出獨特的參觀體驗。

前來參觀《雪寶曆險》主題展的觀眾,不乏「大手牽小手」的身影。「互動性很強,很快就能對雪豹這種瀕危物種有更多的瞭解。」呼和浩特市市民韓曉燕說,孩子今年秋天就上小學了,「這樣的展覽孩子愛參與,也能在心裡種下保護動物的種子。」

 這是誌願者在與一名小朋友一起進行手工製作。(伊蘭娜 攝) 這是誌願者在與一名小朋友一起進行手工製作。(伊蘭娜 攝)

活動期間,一系列參與度高的活動,也十分吸引人。在活體動物展示區,飼養員陪同孩子們近距離觀察紅隼、玉米蛇,通過飼養員的講解,瞭解它們的生活習性和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在手工製作區,珍稀動物手工製作活動更是吸引了很多小朋友的參與,工作人員帶領大家在動手實踐中,瞭解保護珍稀動物的意義。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廳通過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推動自然科普教育的推廣與深化。自2018年11月開館以來,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實施的面向在校生的公益科普課,已有超過16萬人次參加。這些公益科普課通過專題展覽、自然課堂、館校合作等創新形式,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自然科普教育體系。(記者劉懿德、連振)